子弟兵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人走得远了,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支军队走得久了,不要忘记信念的源头
刚跨入军营的我,听的第一堂课是指导员宣讲《为人民服务》,其中讲到人民军队爱人民时,他生动描述了我军解放上海入城后部队露宿街头的情景,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深深烙印。
故事发生在69年前,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同志,面对上海即将回到人民的怀抱,指示工作人员起草一份《入城守则》,其中明确要求部队入城后不准扰民、不入民宅。当时在团以上干部会上讨论《入城守则》时,有些同志对“不入民宅”这一条持不同意见,问“遇到下雨有病号怎么办”?陈毅听了讨论汇报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不入民宅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地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总前委在讨论《入城守则》时,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都坚决肯定了这条规定,认为完全必要,不容更改。后来将这一规定上报中央军委审批,毛泽东即刻复电,连称“很好”。不久后,部队在解放上海时,严格执行《入城守则》各项规定,对市民秋毫无犯,出现了胜利之师露宿街头这一旷古未有的感人景象。
今天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仍给人许多感悟和启迪:其一,部队入城后住在哪里,看起来是后勤工作中的一件具体事,但它与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相连,与讲政治、讲大局的要求紧密相连。执行纪律无小事,关乎军队的形象,关乎能否赢得民心、赢得胜利。其二,爱不爱人民,为不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与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胜利之师不扰民、不入民宅,就是以实际行动在上海乃至在全国、全世界面前,展示我军胜利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其三,“不入民宅”的决策,对广大官兵也是最实际、最生动的教育,使他们懂得铁一般的纪律是我军性质、宗旨使然,胜利之师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向人民索取。当年,“不入民宅”等纪律规定不但变成广大指战员的自觉行动,同时又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给世界带来震惊和影响——我军入城官兵在上海露宿街头的照片,很快出现在香港、北美和西欧各国的报刊上,当时销路最广的美国《生活》杂志载文说:“各项消息指出一个历史性的事实,那就是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
水有源,树有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我军光荣传统的倡导者,而且是模范践行者。重温军史,看到几则感人的故事:1939年,日军炮弹毁坏了河北肃宁大曹村的一盘石磨。师长贺龙找来几个战士把石磨修好。他说,乡亲们每天都要用那盘石磨磨面,一天修不好,乡亲们都不能用,吃饭就有困难。后来,乡亲们就叫那磨盘为“将军盘”。在日寇封锁扫荡期间,聂荣臻签署过一道“树叶训令”。因为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生活极为艰难,树叶成为充饥的口粮,他严令部队不许采摘村庄方圆15里之内的树叶,“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将军盘”“树叶训令”的故事令人动容,揭示了我军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正因为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才有了戎冠秀、沂蒙六姐妹那样的感人义举,才有了群众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战争奇观,才有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动人歌谣……
当年,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深情地说,长征后,我们党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党恢复了元气。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百姓,是他们支持了革命。一个人走得远了,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支军队走得久了,不要忘记信念的源头。不忘初心,对于我们这支军队来说,就是不忘人民的养育之恩,人民是江山,人民也是靠山;就是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责任担当和力量源泉。彭雪枫曾教育官兵说:“我们共产党人为谁打仗?同志们为谁当兵?一切为了人民!”为民的基因有传承于心的持久生命力,为民的声音有穿越时空的巨大穿透力。正是因为军队和人民有着永远也剪不断的感情脐带,在捍卫主权的正义事业中,才有我军战机的巡航、舰艇的游弋、军人无惧牺牲的胆气和底气;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军人才展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的源泉正是来自初心。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我们是靠人民战争起家的、取胜的。这个法宝,我们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仍然要靠它”。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不忘宗旨,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奉献,就一定能谱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历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