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铁一般的纪律”铸兵心

作者:记者 刘建伟 康子湛  更新时间:2018-08-08 10:17:3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走进见证人民军队“第一军规”诞生的“红三连”,聆听——

90年,“铁一般的纪律”铸兵心

1.jpg

  九十年前,“红三连”的先辈们在现场见证了毛主席颁布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九十年来,一代代三连官兵在入连时都会重温这一荣耀场景,把自觉的纪律意识深植于心。王立军摄

  盛夏的一天,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红三连”官兵围坐在会议室,由党员带头组织学习新修订的共同条令。

  会议室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幅油画:1928年4月3日,站在沙田圩老虎冲一处田坎上的毛泽东,掰着手指、逐条逐项向部队正式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鲜艳的工农红军军旗下,“红三连”的先辈们昂首挺胸、凝神聆听,见证人民军队“第一军规”的诞生。

   90年来,军令如山、执纪如铁这一红色基因,始终在一代代三连官兵血脉中流淌。持续弘扬“坚持实行自觉的严格的纪律”这一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传承“第一军规”精神,也成了三连全面建设过硬,官兵政治思想坚定的独特密码。

   昨天铁血阻击坚守阵地,今天改革关头冲锋在前——

   “只有始终坚持严明纪律,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自打从“红三连”当兵锻炼回来,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干事王沛逢人便说三连好。

   三连好在哪?王干事在当兵锻炼体会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当时,旅里组织山林地野战生存与作战课目训练。他随“红三连”官兵挺进林海。连续半个多月阴雨绵绵,官兵的衣服和鞋子就像在水里泡过一样。森林内道路崎岖泥泞,步履维艰。

   行进过程中,林区工人见战士训练辛苦,便拿出自己的干粮相赠。“谢谢了,但你的食物我不能要。”上等兵叶文豪饿得直打晃,依然不忘训练纪律。

   一个月后,三连官兵掌握了62种可食用动植物、13种药材的识别及食用方法。

   “自觉的纪律性,是一代代三连人坚守的精神高地。” 三连官兵人人熟知这样一段连史:1934年10月,红军踏上长征路后,面对优势敌人的疯狂追击,“红三连”前身部队——中革军委警卫团二连,在后卫中担负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线的任务。

   在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中,第一天战斗后,连队阵地上剩下不到60人,连长、指导员都牺牲了,只剩下三排长罗英初指挥战斗。官兵严守战斗纪律,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无一人撤退。3天内他们打退敌人47次进攻,以铁血阻击为机关渡江赢得时间。此役,全连最后仅剩22名战士,其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三连现任指导员申海伦说,连队从烽火硝烟中走来,传承下来的一条宝贵政治工作经验便是:“只有始终坚持严明的纪律,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016年5月,又一场考验摆在三连党支部面前:连队从传统步兵向合成部队转型。

   如何打好转型这一仗?严守改革纪律,成为他们攻坚克难的“法宝”。改革调整中,三连要搬到几十公里外的新营区。第一次考察回来,连长李元军如实向全连通报了新营区建设情况:营房老旧,远不如现有环境条件。紧接着,李元军做出部署,除带走生活必需品,其他东西全部留给“后来人”。

   后来,四营十二连搬入三连营房后,十二连指导员孟琨感慨:“简直可以拎包入住,三连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移防搬迁一年多来,三连严格落实新编制新体制下的新要求,不打折扣落实上级指示和新大纲规定,从难从严展开实战化训练,在全旅率先完成转型,多次担负新课目探索示范任务。

   过去“被窝支委会”建强党组织,如今严把标准主动退回入党名额——

   “党员先进性不在某时某刻,而在每时每刻”

   “我家近日连降暴雨,我已经联系当地人武部加入防汛预备队……”7月1日下午,三连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正在家乡休假的党员小刘,通过微信视频向党支部书记申海伦汇报个人近况。

   “把组织制度当铁律,军营内外不走样,党管党员一点不含糊。”旅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说,三连历经20余次转隶、整编,党支部坚持落实组织纪律一以贯之、一丝不苟,始终做到“建制打乱、制度不乱,人员分散、组织不散”。

   在连史馆,连长李元军指着一条红毛毯告诉记者:1927年9月,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5000人的起义部队仅剩下700余人。有的连队怕有人当逃兵,睡觉时用绳子把大家拴在一起,可捆得住胳膊腿拴不住心,信念不坚定的还是走了。当时三连严守纪律、人员齐整、斗志高昂。看到这一情况,毛主席在连队发展了全军首批战士党员,并亲自带领他们入党宣誓。

   送走毛主席后,党代表罗荣桓、连长曾士峨、副连长张宗逊心情激动,3人分头查铺查哨后,挤在一条红毛毯里召开了“被窝支委会”。后来,党支部带领连队官兵坚定不移跟着毛主席走上井冈山,在全军留下“被窝支委会”的传奇故事。

   90年来,在一次次的考验中,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在一代代三连官兵的骨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前不久,三连主动退回一个党员发展名额,一时在全旅引发讨论热潮。

   当时,被确立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士官小杜,因一时放松要求违反纪律。支部研究党员发展对象时,有支委提议,“家丑不可外扬,对小杜给予批评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得了”。然而,党支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退回了一个入党名额。

   未能入党的小杜把对这段经历的感受写进了下一封入党申请书:“这次教训告诉我,党员先进性不在某时某刻,而在每时每刻。”他还表示,不会放松追求入党的脚步。

   越是严字当头,越能催生坚强党性。“红三连”党支部经常性开展“学法规、明职责、强素质”活动,系统学习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在防微杜渐中增强官兵遵规守纪意识,打好“预防针”。

   风气是检验支部堡垒作用的“试金石”。三连党支部对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事,不搞暗箱操作、不搞迁就照顾、不搞个人说了算。战士学技术、考学、选取士官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卡,在全连形成了凭素质立身、凭本事说话的良好氛围。

   申海伦告诉记者,近两年,三连选晋士官13人、考学提干4人、发展党员11人,无一破规矩、闯“红线”。

   昔日入果园秋毫无犯,现在独守营房寸步不离——

   “干部不在班长在,班长不在制度在”

   1948年秋天,第四野战军攻打锦州时,一支部队驻扎在苹果园里,却没一个人伸手去摘苹果。毛主席知道后感慨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

   自觉而坚定地遵守纪律,这样的朴素情怀始终在人民军队血液中流淌。一年深秋,“红三连”参加实兵演习,连续机动3昼夜,官兵们多次路过果园瓜地,没有一人违反群众纪律。尖刀班官兵的装具不慎碰掉一个果园的6个苹果,撤离时给67岁的果农刘建新送去20元钱赔礼道歉。刘大爷无论如何都不肯收,战士们硬要把钱留下。

   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在传承和发展中,日渐成为一种高度的政治自觉。

   排长康凯告诉记者,他刚到三连报到,就被老连长曹春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深深感染——

   1998年夏,黑龙江省遭遇特大洪水,连队奉命赴牡丹江抗洪,任务地点离曹春明家就几里地。期间,他有3次执行任务路过家附近,都没回家。洪峰席卷而来时,当地的房屋、庄稼全被洪水淹没。望着被洪水淹没的家乡,曹春明严守任务纪律,直至抗洪结束,才请假回家。

   在三连,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连队驻训期间外出训练,战士杨万因后背受伤,只剩他一人留守帐篷。他坚持连队日常生活制度,一个人整队、喊口令、齐步走到往日的集合地点,立正站好,唱完连歌才开饭。

   其他连队有人认为他在作秀,可一连几十天他都坚持如此。连队外出训练37天,他一个人的队伍也坚守了37天。他说:“干部不在班长在,班长不在制度还在。”

   从90年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今天多次修订完善的共同条令,遵章守纪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更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广大官兵的行为自觉和政治自觉。

   纪律是什么,一首在三连传唱已久的《西柏坡组歌》这样生动地诠释——

   歌词唱到:“我们从哪里认识你?”

   三连的答案是:“从人民子弟兵遵守严格的自觉的纪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