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高等院校作为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主阵地,理应深刻体会新的时代对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抓住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机遇,从理念认识、管理机制、选拔过程等多个维度,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五育”新的内涵。从教育的价值而言,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将劳动教育重新确立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国家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强调,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劳动教育重新被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方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目前整体上仍然“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还存在被人“卡脖子”的情况。与之相应,我们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习惯于以成绩、分数作为产出和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专注、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而这恰恰是中国制造的原动力,也是大国重器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许多中学生面临高考专业选择时,依然更愿意追随潮流,选择经济、金融、计算机等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工程类专业,这导致了现阶段我们国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
就清华大学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传统在建校以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着深厚积淀。周诒春校长最早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后来梅贻琦校长提倡不仅以体育操练身体,更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而到了蒋南翔校长时期,则更是将德智体美劳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一些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影响并指导着清华人,比如坚持“德育为先”“又红又专”的育人思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形成了清华良好的体育育人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并组建了政治辅导员、科学登山队和文体代表队“三支代表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蒋南翔还十分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统一,要求学生既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师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在实践中促进人才的成长。时至今日,清华大学的教学计划中仍然有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丰富的动手实践环节。
事实上,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应该是一体的,而非分离的。在实践过程中尤其不能机械地将“五育”孤立或割裂,比如通过开设德育课来解决德的问题,开设艺术课来提升美育水平,开设劳动技能课来进行劳动教育,而是要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然浸润于德智体美劳之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大学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顶尖大学的招生选拔具有重要的教育导向性,并且应该将选拔和培养过程衔接起来。在培养上,大学和中学的教育要有效衔接;在选拔中,我们也要将符合教育基本方针要求的人才选拔体系和基础教育培养体系衔接起来,不能“唯分数论”、一味只看重“智”。清华大学推行的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将原有的49个本科专业整合为16个专业大类,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通过专业导论课和基础平台课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认知引导;推出的400多场“iTsinghua学堂——名师大家进中学”讲座,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中学生提前了解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提前接触、理解、思考相关专业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鼓励更多中学生将自身专业选择、未来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发展和使命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2011年率先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引入的体质测试,对于体测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目的是为了向考生和社会传递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理念。
如今,国家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仍在推进中,如何抓住这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政策红利,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招生首先要避免陷入“衡量”怪圈,避免唯分数论,要切实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全面的选拔参考依据,一些不显见、不客观、不可比的要素,也许不能全部考量进去,但也务必要多思考、多探索,尽量全面地考核学生。
从这个角度出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工作者增强其教育自觉理应成为应有的理想追求。从制度上保留对学生更多方面考量和发展的可能性,鼓励更多学校有其“自在”的价值体系,在难以衡量甚至无须衡量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尽心培养,最终使得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在所有招生选拔和培养教育环节,都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不言而喻”的目标,无论是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还是亲近劳动热爱劳动,都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总之,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学校教育理念、历史传统与当下教育管理、定量衡量与综合素质选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余潇潇,系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