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丨《劳模故事》:《吕玉兰》连载之二

作者:红色联播  更新时间:2019-03-19 09:03:1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2752e0f7b7274271fd4e789054d9b664.jpg

  1993年3月31日,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我的妻子吕玉兰同志,不幸因病逝世。

  那几天,唁电唁函,雪片似地飞落到治丧办公室和我们家属手中。在我家里,设立了吊唁堂。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默默地在玉兰的遗像前致哀。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这两位由劳动模范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听说老朋友玉兰病逝,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和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等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也打来慰问电话并送来花圈。

  当年曾同玉兰一道在农业战线上拼搏的我国知识青年代表人物邢燕子、董加耕、侯隽,著名农业劳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等,发来了唁电。

  玉兰的老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候补委员、原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从北京来到石家庄的当天,就到我们家探望,对玉兰表示深切怀念。曾长期担任邓颖超大姐秘书的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赵炜,先后打来电话和写来信件沉痛地表示,玉兰的革命精神将永垂不朽。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书记或省长的河北省老领导刘子厚、阎达开、金明、高扬、邢崇智、李尔重,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社长郭超人,分别从北京、武汉等地发来唁电,表示亲切慰问。

  玉兰在正定县委工作时的“好搭档”,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和市人大主任的习近平同志,专门给单位发来唁电和家中打来电话,对玉兰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医院和我们家中慰问与吊唁。省委常委会还就如何安排好玉兰的后事,专门进行了研究。因为玉兰曾在中共“九大”到“十一大”上当选过三届中央委员,还当选过四届和五届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担任过河北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贫协副主席等职务,省委决定按副省级规格为玉兰办理后事,遗体上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

  4月9日,河北省委举行了向玉兰遗体告别仪式。那天,北风呼啸,天色阴沉。上午七点半,我同两个女儿江河、江华和玉兰的妹妹吕玉霞等亲友,前往河北省人民医院,护送玉兰的遗体到石家庄市殡仪馆去。这是玉兰最后一次从河北省委机关和我们家门前经过。车队在缓缓行进,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4年前遭遇车祸、3年前身患脑血栓重病的玉兰,这次又突发大面积脑梗塞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于3月31日凌晨4时40分病逝。常言道,中年丧妻乃人生三大不幸之一,这话说得是多么符合人之常情啊!想想看,与自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20年的亲人,突然不幸逝世,不一会儿竟要化为灰烬。从此,她那亲切的面容就再也抚摸不到了,她那熟悉的声音就再也聆听不到了,这是多么严酷的现实。更何况,玉兰仅仅在世53个年头就英年早逝,这实在不能不令人痛惜。这时,什么叫心如刀绞,什么叫万箭穿心,其中的种种滋味,我都体会到了。我也懂得了,人们说的泪如泉涌、以泪洗面,真是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啊!

  8点15分,我们来到石家庄殡仪馆。院内人行道两旁和瞻仰厅里已摆满了花圈,有的花圈上挂着几条甚至十几条署有落款的挽带,有的挽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玉树傲霜雪,兰花幽香在;千秋永不朽,古今皆高洁。”悬挂在瞻仰厅正面玉兰遗像旁的这副挽联,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怀念之情。

  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人越聚越多,黑压压地挤满了偌大的庭院。800份介绍玉兰生平的材料以及上千块黑纱,很快被人们拿完。连日来,当社会各界人士闻讯将要为玉兰举行告别仪式,纷纷要求前来参加。负责料理后事的省农业厅有关同志,考虑到有的同志住得远,有的同志年老体衰,劝阻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来人还是怎么也挡不住。这天,从北边的北京、天津和保定,到南边的邢台和邯郸;从西边的山西大寨,到东边的山东聊城、临清和玉兰故乡临西……知道姓名的或不知道姓名的,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期望最后看一眼玉兰。殡仪馆周围的几条马路上,停满了长龙似的各种机动车。一位有心人数了数,竟多达上千辆。殡仪馆负责人后来告诉我们,这天参加告别仪式的,少说也有3000多人,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计,是殡仪馆建成以来前来参加告别仪式人数最多的一次。

  九点,告别仪式开始。《河北日报》记者当天这样描述现场情景:

  此刻,曾经激励过千千万万人的玉兰同志,静静地躺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无声地接受人们的哀悼。吕玉兰家乡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男女老少得知她病逝的消息后,都深深地陷入了悲痛之中。当年和她一起并肩战斗过的贾俊刚、杨宗勤、杨建文、孙秀蕊、孙文德、吕廷祥等同志,连夜驱车200余公里,赶来为她送行。他们泣不成声地追忆起玉兰坚持带领干部和群众,开荒植树、兴修水利,把所在乡村建设成为林茂粮丰、五业兴旺新农村的动人事迹。吕玉兰工作过的河北省委、省农业厅、邢台地委、临西县委、正定县委等单位的同志,也来为玉兰送别。他们说,玉兰几十年来始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实事求是、作风民主、为人正直、不计名利,是人民的好公仆。在此永别之际,那些十分熟悉玉兰同志的送行者都说,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她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在低回的哀乐声中,河北省委书记、省长程维高,省委副书记吕传赞、李炳良、叶连松,省顾委主任杨泽江,省人大主任郭志,省政协主席李文珊,省军区司令员韩世谦、政委任佩瑜,省纪委书记刘善祥等省领导,以及省直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其他干部和群众代表,来到大厅,向玉兰的遗体默哀。他们的步履是那样的沉重,有的眼里滚动着晶莹的泪花,有的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还有的紧紧地同我拥抱。

  告别仪式整整举行了一小时。在向玉兰作最后的诀别时,恸哭声、呼唤声,响成了一片。我和其他亲属们,跪在了玉兰的身旁,眼看着殡仪馆工作人员就要把她的遗体推走,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像疯了一样猛扑过去,拉住了她:“玉兰,你不能走啊!”  但是,玉兰还是走了,永远地走了。玉兰走了,走得那样悄然,那样匆忙,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一点企求。玉兰走了,走得又那样充实,那样满足,带着亲人们的温暖和同志们的情谊。

  如今,当我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我的心又在颤,手又在抖。我真难以下笔,来写下这些带泪的文字。是的,我在这里隐去了许多当时悲痛万状的情形。因为,这不符合玉兰生前那种乐观、向上、热情、坚定的情怀。

  当时,我曾这样想:玉兰,在你生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接见过你,如今你又追随他们而去了,此时此刻,你正随着一阵清风,化作一片白云,飞向蓝天,飞向苍穹。以后,你还会变成雨,变成雪,变成泥,变成土,被生机盎然的万物生灵所吸收。这样,你又回到了我们中间,我们又团聚在一起了。这真是你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你永远消失却无时不有。  在休息室里,我听到同志们这样的交谈:

  “一个人的威信高不高,平时不容易看出来,到了关键时刻才能得到显示。玉兰病逝,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这几天简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中心!”“在党的培养下,玉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新中国著名的女劳模和年轻的女省委书记。她不仅是当代中国妇女自强自立的榜样,也是广大妇女参政议政的杰出代表!”“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仍然活着。今天,这么多人自发地向玉兰送别,说明玉兰永远活在人民心里!”“玉兰是人民的公仆,玉兰是属于人民的,人民将永远怀念她!”“玉兰一生的经历多曲折,事迹多生动。江山,你最了解玉兰,应当把她的事迹写出来,激励后人!”

  这句句充满崇敬和深情的话语,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在这些难忘的日子里,我仿佛才真正懂得了玉兰。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人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奉献的大小。”我深深感到,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玉兰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她的生命的烛光,放射出了明亮的光华!

  十一点,我们一行护送玉兰的骨灰,安放在石家庄市西郊太行山下的双凤山革命陵园。天公今日忽有情,只见狂风呜咽,卷起片片树叶,在空中飘舞,如雨似泪。第二天,《河北日报》报道告别仪式的题目,就是《长风万里送玉兰》!

  回家路上,我反复地回味刚才同志们说的几句话:“玉兰是属于人民的!”“应当把玉兰的事迹写出来!”是的,爱民,这是共产党员的灵魂,也是对一个公仆的本质要求。如今,玉兰赢得了“人民公仆”、“人民的玉兰”这样的赞誉,这是多么的光荣!显然,时代需要玉兰这种先进人物和她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因为历史是一部连续不断的教科书。通过记叙玉兰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使那一段历史迎面向我们走来,可以让人们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是怎样从极度的贫困落后中建设起来的,我们是怎样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想到这里,我的肩头立即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年来,我一直留意收 集玉兰的材料,坚持写日记,不就是想写写她吗?这时,一项计划,同时也是一个决心,开始在我心中萌动:我要排除万难,自费采访玉兰的事迹,早日把她的一切介绍给人民。

  就是从那天下午开始,尽管我自始至终照顾玉兰已整整3年来没有好好休息,尽管我已在医院参与抢救整整9天9夜没脱衣睡觉,尽管我接着为料理后事又是整整9天9夜连续操劳而感到极度疲劳,但是我又立即着手了这项对于我个人来说无疑是艰巨而浩繁的“工程”:整理她的大量遗物,广泛征求朋友意见,具体拟定采访计划;接着,沿着她生前走过的足迹,先后到了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正定、邢台、临西、东留善固、临清和聊城等市、县、乡、村,采访了300多位她生前的战友和同志,录下了200多盘录音带,翻阅了她珍藏的168本笔记本和千余张照片,阅读了她多年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长达几十万字的文章,作家、记者有关她的总计上百万字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以及我自己这些年记下的10多本日记。

  当我坐在玉兰的遗像前,铺开稿纸,提笔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临近她逝世一周年。通过近一年的采访,我又加深了对爱妻玉兰人生的了解,真是怀念之情切切,追思之意绵绵。玉兰,一个冀南平原上的普通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女劳模和年轻的女省委书记,这是一个怎样的传奇般经历!她的年轮,已经刻印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国史册上,其中,既有党和人民对她的辛勤培育,也有变幻莫测的社会风云对她的锤炼印记,更有她自己奋斗不息的人生轨迹。这各个方面,不断熔铸着她的优秀思想品质,其中最可贵的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如今,尽管我才疏学浅,时间又仓促,只能写下一些粗浅的见闻与感受。但是我相信,玉兰的事迹和精神,必将随着阵阵春风,传遍祖国大地,为广大人民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