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65年,玉兰已经在农村整整奋斗了10年。在她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东留善固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昔日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滩,已被成千上万棵树木覆盖,一片葱绿,有效地防止了风沙的危害,使“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长出了好庄稼……玉兰带领家乡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事迹,远近闻名。
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出现了新动向,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为标志的思想革命化运动开始兴起,形势需要进一步发现和宣传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陈永贵……一个个模范人物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种形势下,刚刚随着东留善固区划的变动,由山东省被划到河北省的玉兰,很快成为中共临西县委、邢台地委和河北省委的重点培养对象。这年春天,邢台地委书记刘琦专门要求地委办公室派人前往东留善固,系统总结她的先进事迹,在全区推广。不久,共青团邢台地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吕玉兰等十名同志学习的决定》。
“吕玉兰在荣誉面前,不以功自居,对工作总是一股劲。”当时的临西县委书记、后任河北省二轻局局长的翟耀,向我回顾了玉兰对荣誉的态度,“当时我到村里去过几次,玉兰从不把成绩当成包袱背,既谈成绩、优点,也谈问题、困难。她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自己干出来的,而且谦虚谨慎,这一条谁也比不了。”
1965年3月,玉兰第一次出席了河北省的劳模大会——全省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成为河北省劳模。这年夏天,她又出席了河北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担任了省级群众组织的领导职务——河北省第四届妇联执行委员。
在会议期间,还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那天晚上,玉兰拿着一封信,匆匆忙忙去找参加会议的临西县妇联会的一个同志。走到她的住屋,玉兰手一推门,一手举着信说:“这儿有一封信,是个青年交给俺的,她让俺转交给组织,就交给你吧!”
这位女干部接过信,拆开一看,信封里装着15元钱。信上写着:“亲爱的党组织:今天下午听了省委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打心眼里高兴。听说越南人民连打胜仗,击落敌人500多架飞机,恨不得一下子飞到越南去,为埋葬美帝国主义出一把力,可惜去不了,只好用搞好生产的实际行动,支援越南兄弟。现在,我把日常积存的15元钱拿出来,请领导上转到越南南方去,作为我对越南南方解放军的一点慰问……”署名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这个青年是谁?”“俺不知道啊!”后来,这封信逐级转到了河北省妇联领导同志的手里,但一直没查出这个“毛泽东时代的青年”究竟是谁。事情过了半年多,直到一位同志从玉兰的日记里,发现了这封信的底稿,才揭开了这个谜。
正像盛开的鲜花,既会赢得人们的赞美和爱护,也会受到某些人的破坏和摧残一样,当一个人获得名誉和地位的时候,也往往会招致某些人的嫉妒、讽刺、非议,甚至打击和迫害。就在玉兰兴冲冲地从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回到东留善固时,她满以为人们会问这问那,也可以把这次会上学到的先进经验在村里推广一下。谁知,一瓢冷水猛地向她当头泼来。
当时,县上派来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正同村里的“老黑”一伙吃吃喝喝,打得火热,极力要把这个家伙重新扶上台,对玉兰的工作则处处加以刁难。而今,玉兰载誉归来,他更是恼在心头。他在村支部会上,公开出来反对玉兰学习和推广外地的先进经验,甚至阻止玉兰组织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说什么“你们现在的工作跟不上形势了”,“东留善固自然条件太差,农业生产哪能跟人家先进单位比”,等等。
对于这种伴随荣誉而来的特殊考验,玉兰没有退缩,还像往常那样抓工作,坚持组织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向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尽管这年是大旱之年,东留善固大队仍然取得了粮、棉双丰收,而且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这年,还有一件在东留善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当时正在冀南检查工作的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副省长、省海河指挥部总指挥闫达开,专程来到东留善固检查工作。这是省级领导第一次踏上玉兰家乡这块偏僻的土地。
那是1965年9月24日,东留善固阳光灿烂,庄稼丰收在望。上午,闫达开同志带着省、地、县各级领导和众多的新闻记者,来到这里。玉兰在当天的笔记本上这样记述他的来访:“上午,闫书记、冯专员等70多位领导,来到我们村。我赶紧跑上去。闫书记亲切地同我握手,我向他问了好。在办公室里头,我简单地介绍了情况。我们又到了苗圃,看了杨树圃、榆树圃、枣树圃、国槐圃。闫书记同我边走边谈,告诉我,要尊重老人,注意团结和依靠贫下中农,靠大家帮助搞生产,把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人团结起来;要注意培养青年,培养接班人,培养妇女干部;发展林业,还要发展畜牧业,以林养牧,以牧养农。省领导提了那么多的要求,我今后要加油干,不辜负领导上的希望。”
就在闫达开视察东留善固不久,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这个大队派人从张家口坝上买来了十几匹马和骆驼,使这个村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省和地区的打井队也来到东留善固,为这个村打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深机井。
1966年1月7日,玉兰出席了在天津召开的河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开幕式,当天受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中共河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刘子厚等领导同志的接见。1月12日上午,玉兰应邀在大会上发了言。而且,其中还有一段插曲。
“原先没有安排玉兰发言,后来加上去的。”当时的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长、《河北日报》总编辑、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翟向东,是这次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这样向我回顾当时安排玉兰发言的过程,“会上,我们确定大会发言名单时,全省10个地区,每个地区出个代表,邢台地区的代表,我们想让吕玉兰发言,因为我看过她的材料,内容很生动。但邢台地区的意见是,出老资格的劳动模范王志琪,他们还提出,如果非要让吕玉兰讲,那就给邢台两个指标。我们当时没同意,就先让这10个人发了言。但是,这些人发言以后,大家反映一般,说都是老典型、老面孔、老材料。于是,我们商量还是要让吕玉兰上,以便把这次大会开得更好。那时的玉兰,脸晒得黑红黑红的,身穿黑白相间的方格粗布褂,头裹白毛巾,说话泼泼辣辣,显得十分精神。那天玉兰一讲,效果果然不错,按现在新闻界的话说,产生了轰动效应,她本人也立即成了大会上最突出的新闻人物。这个会,我们还邀请了华北局、北京军区等单位和内蒙古等外省市自治区的代表,他们给玉兰的报告以很高的评价,都说你们河北省学用结合最好的是吕玉兰。许多人反映,玉兰讲的真带劲,有的人甚至边听边挽袖子、卷裤子,一下子把会议的气氛给抬了起来。”
我手头有一份玉兰保存的1966年1月15日《河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登载着她的题为《不管风吹浪打》的讲话稿。按语中说:“吕玉兰是一个模范党支部书记,为广大基层干部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榜样。”在这天的头版上,还登有一幅题为《河北省学习毛主席著作模范》的光荣榜,在28个姓名中,第一个就是吕玉兰。
不久,全省掀起了一个长达数月之久的宣传和学习吕玉兰的活动,规模声势之大,时间持续之长,在河北省自建国以来宣传各个模范先进人物中是空前的。从广度上说,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党刊《共产党员》等省级报刊杂志,以及各地市报纸,连续用整版篇幅,刊登玉兰的讲话,以及记者和作家们采写的各种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故事、诗歌、歌曲、快板、评论、社论等等,很有声势和规模。在深度上,先是在报纸上刊登玉兰的报告和有关介绍玉兰事迹的文章,接着是各级党组织发出的学习通知,然后再播发各地各界代表人物学习的体会文章,使学习活动一步比一步深入,一浪高过一浪。记者、作家、编剧、演员,都参与了宣传,其中有被公认为“时代的鼓手”、曾在抗战中发起“街头诗”运动的著名诗人、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
“玉兰的事迹整整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年轻人。”当时中共河北省委负责文教宣传工作的书记处书记、后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张承先,向我谈到宣传玉兰的动因时,这样说,“我们河北省委原来对吕玉兰的情况不太了解,因为她过去是山东的劳模,1964年底才划到河北来。两省在交接工作时,山东曾介绍到她的事迹。通过几次会议,我们看到她的一些材料。大家认为,吕玉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事迹很生动,最可贵的是她用得好。东留善固自然条件比较差,风沙盐碱、干旱洪涝等灾害不断,同时斗争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她带领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年纪那么轻,又是个女同志,真不简单!听她的报告谁都会感动。我们之所以大规模地总结和宣传玉兰的事迹,就是想借她这个东风,来推动全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实践证明,这次活动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吕玉兰的事迹在河北全省深入人心,而且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反响。”
1993年,笔者在临西采访住在县招待所,一位30来岁的男服务员听到这个消息,主动找上前来,紧紧握着我的手,涨红了脸说:“玉兰的故事可多了,你一定要好好采访!当年,我们人人都会唱好几首玉兰的歌,你听过这首吗?我唱给你听听!”说着,他就深情地唱起由田间作词的《革命闯将吕玉兰》:“革命闯将吕玉兰,党的话儿记心间……”我这次在玉兰家乡采访时发现,时隔将近30年,临西县三四十岁以上的人,竟然大多数人还能哼起这些当时颇为流行的歌唱玉兰的歌曲。
在这样大的名声面前,年仅26岁的玉兰,又作何感想呢?
1966年1月16日《河北日报》登载的本报记者在会议期间访问玉兰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她当时的心情:“我们的话像是触动了她的心事,吕玉兰着急地说:‘为这事俺正发愁呢!听了别人的发言,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这个光荣称号。俺是个党支部书记,担的责任可不是要俺一个人学好,是要用毛泽东思想把群众武装起来……这就是一个很大差距。光发愁也没用,我坚决响应省委的号召,向解放军学习,像红九连那样,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村的干部、群众,让毛泽东思想在东留善固大队的干部社员中深深地扎下根子。’”
果然,后来正如玉兰所说的那样,她既没有背上荣誉的包袱故步自封,也没有为了保住荣誉裹足不前,而且继续大胆地往前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月7日,玉兰应邀到内蒙古自治区,汇报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
2月9日,玉兰在河北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上,以《接革命班,掌阶级印》为题作了报告。
2月14日,在省贫代会上,玉兰光荣地当选为河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
4月1日,周总理来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在巨鹿县何寨村,他鼓励大家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并点名表扬了玉兰:“你们东边临西县,不是有个吕玉兰吗?这个姑娘带领群众搞封沙育林,很快改变了自然条件……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4月16日,玉兰作为共青团中央九届三中全会的特邀代表,应邀来到北京,在大会上发言。据玉兰笔记本记录,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时说:“我们看到普通青年不但学毛著,而且能学得很好,能够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如吕玉兰……我的意见,把吕玉兰的经验和故事写出来,可以写两万字,不长,像《雷锋的故事》,影响了多少人!”
8月1日,临西县委任命玉兰为县委常委、下堡寺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刘子厚同志告诉我:“当时,省委想提玉兰当县委书记。邢台地震,周总理到邢台视察,我们向总理汇报了这一打算,总理说,玉兰这个人可以培养,但还是阶梯式的为好,可以先当公社书记嘛!在省委、地委的过问下,临西县委作了这样的安排。”
10月1日,玉兰作为国庆观礼华北代表团副团长,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模范一道,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国庆节期间,在北京逗留的一个多星期里,玉兰先后应邀到全国政协、北京军区、外国专家局、空军领导机关去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政协礼党作报告时,李宗仁、华罗庚、邵力子、程思远、杨明轩、刘清扬、李珠臣、曾一凡等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和科学家对玉兰的事迹深为感动。当年曾采访过玉兰的《河北日报》记者、曾任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社长的杨殿通告诉我:“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的李宗仁听了玉兰的报告,翘起拇指,连声称赞说:‘了不起,了不起!’佩服毛泽东思想哺育出了这样杰出的中国农村姑娘。玉兰的事迹,一下子在中央机关传开了,真是一场报告震动京城。”
10月13日,玉兰路过河北省会保定,应邀给省直机关作报告,次日下午,向保定专区作了一场有20万人参加的广播讲话。
10月15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专程从北京来到东留善固采访玉兰,参观了这个村的农业、林业、畜牧业,中午同农民一块吃了饭,热情称赞玉兰是“中国农村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在此前后,越南、也门等外国朋友,也来到这个村参观访问。
在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誉、地位和颂扬面前,玉兰又是什么态度呢?1966年3月22日,玉兰在笔记本上,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学习焦裕禄找到差距”的日记,认为自己在改造世界观、发挥集体和组织作用、依靠群众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她写道:“当模范难,保模范更难。”
这是人们告诉我的一些事实:
当时担任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玉兰,在被任命为临西县委常委、下堡寺公社党委书记后,有人开始称她“吕书记”,甚至个别人把她的讲话称为“指示”,玉兰听了,立即予以制止,仍叫同志们称她“玉兰”;
玉兰的文章《十个为什么?》在报纸上发表后,公社有的人就给她写信,称她为“中国青年的学习榜样”,“你是我们青年人心目中最敬佩的楷模”。玉兰找到这位同志,劝他不要这样写,对他说:“雷锋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玉兰当公社书记刚两个月,有的报社记者就去找玉兰,说要报道“公社在吕玉兰的领导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被玉兰挡住了……
先后在斗争和困难面前都经受了严峻考验的玉兰,在荣誉和地位面前,也同样经受住了特殊的考验。多年来,她总是不断寻找自己的差距,不断确定新的奋斗目标,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