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思政课讲了25年,为何“粉丝”越来越多
《共产党宣言》有200多种文字、2000多个不同版本,成为当今传播最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周宇宏摄
国防大学姜延军教授正在给任职班次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专题。周宇宏摄
讲台上站了25年,讲完《共产党宣言》教室里没有掌声,对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姜延军来说,印象中还是第一次。
不过,一点儿不奇怪。因为今天这次讲课,讲台下只有一台摄像机。姜延军正在录制的,是即将在全军慕课系统上线的网络课程专题——《共产党宣言》研读。
这次没有掌声的授课,在姜延军看来,绝对是一件大事。他相信:通过全军在线课程建设,把《共产党宣言》推介给更多官兵尤其是年轻的战友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传播的大事,也是青年官兵成长发展的大事。
“一旦遇见,必成‘粉丝’!”姜延军的话是网言网语,语气却格外自信。
高冷,是你对《共产党宣言》的最大错觉
真的会成“粉丝”吗?
记者向姜延军展示在某部摸底调查的情况,并提出了疑问。
面对“如果上级不组织,你愿意通过网络慕课系统学《共产党宣言》吗”的问题,有的基层党员的回答是:“否”。
继续问原因,答案则五花八门:“新书都读不完,为啥读老书”“那么深奥的著作,肯定读不懂”“这样的著作是专家和领导读的,我们只要在各种课堂上听老师讲讲就行了”……
一句话,在一些基层党员看来,《共产党宣言》的“范儿”太高冷,遥不可及。
“这是一种错觉。”姜延军说。他从源头说起:马克思、恩格斯动笔写《共产党宣言》时,一个29岁,一个27岁。“这本书,本就是写给全世界无产者看的。只要用心,应该不存在什么‘看不懂’的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青春宣言、成长宣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先进政党横空出世时的青春激情和成长豪情。她不仅不高冷,反而激情四射,甚至是很酷、很潮、很浪漫的。”姜延军这样评价。
“不是有一档网红理论节目叫《马克思是对的》吗?实际上,马克思不仅是对的,也是精彩的。《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正确和精彩的典型代表,你完全可以把她当成美文来读。”
姜延军经常在经典著作课上建议学员不要只把《共产党宣言》当成理论著作,也可以当成文学名篇来欣赏、甚至大声诵读。
对此,学员韦舒怡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当朗读到“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等语句时,韦舒怡就会觉得激情在胸膛流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字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她说。
“从理论穿透力上说,《共产党宣言》可谓一本奇书。读《共产党宣言》,能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下。”姜延军举例:“直至今日,全世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共产党宣言》对全球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是具有惊人准确的预言。学者们解释今天的时代特征,还常常要向《共产党宣言》寻求思想资源。比如,描述当今时代的不确定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句话总是刷屏,甚至有学者把它作为自己著作的书名,而这句话就出自《共产党宣言》。”
“她的魅力和美妙,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就会知道!”姜延军说。
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宣言》,既要“敬之”也要“近之”
在姜延军看来,对于《共产党宣言》的态度,是检验党员理论学习自觉的一把尺子。他说:“最最要不得的,就是敬而远之!”
有时候,在讲授《共产党宣言》之前,姜延军会问问学员、听众:“大家知道《共产党宣言》吗?知道这本书历史地位的,请举手。”无一例外,每次台下都是点头纷纷、举手如林。
接着问:“知道《共产党宣言》里主要说了什么吗?比如有什么名言金句?”这时,通常,台下会是一片热闹,有人会念《共产党宣言》那个家喻户晓的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有人会背那个掷地有声的结尾:“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最后问:“能具体说说《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观点吗?”这个问题一出口,如果不是政治理论教员研修班等高层次理论班次,通常现场就会一下子安静下来,举手者寥寥。
“这就是我所说的‘敬而远之’。都知道是享誉世界的名作、是顶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名言金句也有所听闻、甚至可以背得一些,但事实上没有真正研读过、深入思考过。”姜延军严肃地说。
既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共产党宣言》这种特殊的“被接受状态”,让姜延军思考颇深,也焦虑颇多。
姜延军说,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宣言》,既要“敬之”也要“近之”,“远之”就是“不敬”。这个认识,是很多年前从他的老师何怀远教授那里学得的。
那一次,作为初入职教员的姜延军去旁听学习老教授讲课,却发现平易近人的教授对学员发起了火。
火,就是由于何教授发现听课学员没有按要求认真研读原著。“大家是共产党员吗?要知道,有了《共产党宣言》,才有共产党!你们都不好好读读《共产党宣言》,怎么能算共产党员?”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至今让姜延军难忘。
“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共产党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使命,就写在《共产党宣言》里。读《共产党宣言》,是党员在党性锻炼中必须修满的学分。”姜延军说。
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成为氛围、成为习惯
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共产党宣言》的读者、研究者,能够轻松地与有着相同气场的人对上眼神。
在这个既充满英武之气又浓郁着书卷气的院子里,《共产党宣言》每天都在“增粉”。不学理论,不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原著,在这里会有一种“汗颜”的感觉。
学员卓世雄来到学院学习第一天的第一顿饭,就被震到了:“食堂排队打饭,听到前面两个人在讨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瞬间感觉自己‘弱爆了’。不读些原著,不懂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都没有说话的底气。”
“原来,宿舍、家里都有《共产党宣言》,无数次看过,但没有读出心得、读出觉悟。在这里,跟教员和同学们一边切磋一边逐字逐句研读,就读得快、读得透、读完还想读。在读原著学理论中,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之感。”博士许秩嘉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
学员感受到的良好氛围,来源于教员们在背后的努力与创造。
在姜延军看来,最能体现实力的,是他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经40年添砖加瓦、不懈努力,已经建构了系统、深入、立体的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教学体系。他们还编写了《共产党宣言》导读、《共产党宣言》经典语录集萃等多种教学辅导资料,形成了“《共产党宣言》研究笔谈”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编写制作了学院“《共产党宣言》网络课程”。“等到全军在线课程建成上线,就可以走出校园、服务全军了。”姜延军说。
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也烘托出了学理论、读原著的浓郁氛围。学员们组织的读书会,主题极有张力——“青春与真理”,多语种朗诵、故事讲述、视频快闪等都成了展现《共产党宣言》力量与魅力的手段。学员惊喜连连地参与其中,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机勃勃。
姜延军介绍,借助北京大学领衔的“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这个高校大平台,学院还牵头举办了“经典与时代”理论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军内外高校名家,共话《共产党宣言》的研究教学,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博采众长。
姜延军还透露了一个值得期待的项目,《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即将在学院建成。
这是一个集史料馆藏、场景再现、科技互动为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将体现出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浓浓的时代气息。将来,身处其中,你可以看到按比例复原的比利时天鹅酒家,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结下深厚友谊、联手研究写作《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情境;你可以拿起移动终端,在精心摄制的理论学习互动项目中,愉悦地学习研讨。
“《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已经列入全军院校‘双重’建设重点项目。”展示着厚厚的项目建设文案,姜延军眼里闪着亮光:“建成后,欢迎你们再来!”
版式设计:迮方宁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