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3日是林巧稚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林巧稚昔日的同事、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吴阶平撰文纪念,他写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林巧稚的名字在医学界、在接触过她的人中,有口皆碑,她是新中国医学界的楷模。”
《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她从小就跟着哥哥和父亲一起学习英文,诵读圣经,自己也就成了基督徒。20岁那年,她考上了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她谢绝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也被迫关闭,但林巧稚仍然没有离开沦陷的北平,她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同时参加以协和校友为主的中和医院的工作。
林巧稚在医德方面可以说达到完美的程度,对有钱病人的馈赠毫不客气地一礼全收,对穷苦病人则尽力照顾,不仅治病中为他们考虑节省或争取免费,而且自己拿钱帮助贫苦病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协和医院开展了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思想改造运动,由于她心口一致的特点,想不通的事绝不说假话。她说:“外国人帮我们培养人才,我们的本事也是跟人家学来的。现在要我们站出来揭露他们,那不是过河拆桥吗?”当她放宽了眼界,看到了实质,弄清了情况,分清了是非,思想很快就转了过来,并敢于纠正错误,解剖自己。在礼堂她当众讲了自己的认识和转变过程,还写了一篇题为《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对当时思想改造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林巧稚在《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载于195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中写道:
“过去30多年,我从‘协和’窗内看祖国,炮愈响,我把窗户关得愈紧。什么动力叫我自觉自愿打开‘协和’窗户,看见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呢?”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协和’,我初步感觉到个人生活离不开国家。在沦陷时期尝到亡国奴的滋味,日夜盼望抗日胜利。胜利消息传来,欢欣鼓舞,满腔热情地决心为祖国服务。但在很短时间内,国民党政府腐败,使我对这个政府完全失掉信心,对祖国的复兴灰心失望。”
“解放以后,我对人民政府也采取怀疑观望的态度,认为哪一个政府都是一样的,换换门面而已。我们学技术的干脆离政治远一点好。但是,我从‘协和’窗里也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有高度的爱国精神,能吃苦耐劳;我看到短时间内物价平稳,交通迅速恢复,到处都在建设,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从这一连串的事实,我开始认识这个政府与从前的政府不同,是为人民做事的政府。”
“在思想建设运动中,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人民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干部非常耐心地帮助我们,先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估计我们每个人的政治水平,启发我们的自觉,开各种座谈会,讨论分析各种意见。我深深体会到这种方式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是科学的。我得到了一连串的教育,对自己落后思想作斗争。我觉悟到共产党与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个真理感动了我,唤醒了我,使我打开了30多年关紧的窗户,伸出头去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决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谋幸福。”
“‘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毛泽东时代的五星红旗,‘协和’工作人员全都站起来了。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这篇文章对“协和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开拓了“协和人”的眼界,增扩了他们为事业献身精神的新领域新内容,就是为祖国、为人民作奉献。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蔚然成风,尤其和医疗业务工作密切结合,成就斐然。
林巧稚的这篇文章成为了协和医院历史上的标志事件。在北京协和医院院史馆的展墙上,刊登《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那张1952年的《人民日报》的影印件总是吸引大家驻足:“同样的感召力,在1955年前后,使得该院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争相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这份感召力变得越来越强。”
“你还信上帝吗?”
2018年3月的第六期《求是》杂志,刊登了时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冷溶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写道:
“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曾说,我过去信过上帝,但上帝是什么样的?我没见过,谁也没有见过。可是我从周总理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高尚无私的人格。就是他这种崇高的精神在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
林巧稚受到周恩来的影响,是从给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看病开始的。解放初期,邓颖超曾化名李明到北京协和医院请林巧稚做过一次检查,当时没有认出总理夫人的林巧稚认为她不太可能再怀孕。在得知邓颖超的真实身份后,林巧稚动员她做一次输卵管疏通,以增加生育可能,但邓颖超最终还是放弃了。邓颖超的革命经历和对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待人处事的诚恳态度,使林巧稚对她产生了深切地同情和由衷地敬佩。
不久,林巧稚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一个周恩来的报告会,亲身领略到一个共产党领袖人物的风采。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共产党的威信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时期。林巧稚对此深有体会,她说:“中国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大家不要为暂时困难而愁眉苦脸,熬过困难,光明就在前头。”
这样,林巧稚的心与党更贴近了,并逐渐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林巧稚的这个良好愿望,很快就被周恩来知道了,于是在1960年特意请林巧稚到庐山叙谈。周恩来对她说:“你留在党外,还能起到在党内起不到的作用,党相信你是一直坚信共产党的!”因此,林巧稚的政治面貌一直是“无党派人士”。
1979年,林巧稚在当年第二期的全国妇联机关刊物《中国妇女》上,发表了《我们要像蚕一样……》的文章,深情回忆了她亲耳聆听周恩来在一次妇产科学术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要像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在文章中,她重点谈到了她对上帝认识的变化过程:
“还是在50年代,我记得至少有三次总理在和我谈话时,突然问我:‘你还信上帝吗?’现在的青年一定会觉得十分奇怪。当总理第一次问及的时候,我不禁一怔。我是个诚实的人,更不能在总理面前隐瞒观点。我向总理回答,可总理并不想叫我难堪,他一转话题于其他了。我所受触动的还不在于问题本身,我惊讶的是总理对人了解之透、关怀之切。就是到后来,我自认为是个无神论者的时候,仍然在想着总理的提问。”
“信上帝是可笑的。现在连孩子们都知道,可我曾经笃信不疑。而上帝没有拯救众生,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做医生的也终日为出路惶恐不安,至于妇女的地位和解放,在上帝的眼里根本连影子都没有。唯有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革命,才使中国亿万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在总理家做客。席间,我向周总理汇报思想和工作,邓大姐非常关心地问我:‘你愿意参加中国共产党吗?’我又怔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我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难以接受这个光荣称号。我把大姐的话当作巨大的鼓舞和奋斗目标。”
“从信上帝到信共产党,这是多大的距离,我的思想是经历了多大的飞跃啊!然而,我思想的脉络、心底的变化,总理看得那样准,点得那样清。我做了几十年大夫,可我要说,就思想而言,总理是位最高明的医家!”
周恩来去世后,林巧稚深情地说:“我总觉得心里有一股很强的精神力量,却说不清究竟是什么。今天我明白了,我找到了那股精神力量的所在。我心中的上帝就是他!”
林巧稚在满怀深情地述说了“从解放到现在,我是总理一点点带起来的”的点点滴滴后,说道:“我真后悔,自己没有单独和总理照过一次相,留作永久的纪念。也许,我是该入党的。这20年,我经历了许多事。共产党做事让我佩服。现在,我明白了周总理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那种支配人一切的精神。多少年来,就是他这种崇高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
毛泽东号召的“为人民服务”贯穿了她的一生
林巧稚在《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当她从医50年的时候,她发表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文章。1977年9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发表了她的纪念文章《为医学科研贡献自己的余年》。文章回忆了当年毛泽东和她谈论关于防治血吸虫病时的情景。文章写道:
“当我回想起几次见到毛主席的幸福情景,就更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
“解放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这个真理,这都是和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和关怀分不开的。”
“新中国初期,有一次我们到毛主席家里去做客,他老人家就认真而又详细地向我们调查有关血吸虫的一些问题,反复向我们了解这种小虫是怎么滋生的?我们当即向毛主席汇报了血吸虫的生活史等情况,他老人家静静地听,深沉地思考着。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毛主席对劳动人民过去遭受的苦难了解最深,关心最切。”
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思想,还直接对中医药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特别是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
1954年,毛泽东宴请一些医学界的名家,其中既有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也有林巧稚等著名的西医专家。毛泽东风趣地对施今墨说:“你很有名啊,我在年轻时就听说过你们同行是不是冤家啊?”施今墨回答:“主席,我们团结得很好,互相很尊重。”毛泽东听了很高兴。
此后,研究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了林巧稚的一个努力方向。
◆1956年,毛泽东和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亲切握手。
1971年2月6日,林巧稚接到通知,要她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等她赶到会场上才知道是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亲自接见全国22个中西医结合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单位的代表,并听取他们的汇报。
在听完了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汇报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宫外孕的情况之后,周恩来便问大家:“林巧稚大夫来了没有?是我请她来参加这个会的!”
林巧稚激动地站起身来。
周恩来看着她的满头银发,颇为感慨地说:“呵,我也该叫你林老了。”
稍微停顿一下,周恩来又问:“你们都是怎样治疗宫外孕的?都要开刀吗?”
林巧稚回答说:“开刀的多!”
周恩来听了,用商量的口吻说:“多吸收一些老中医的长处,可以不可以呀?可不可以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呢?”
林巧稚爽快地回答说:“可以!”
周恩来爽朗地笑了,然后风趣地说:“你们大家听见了没有?她说可以!”
会场上顿时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人们热烈地向林巧稚鼓起掌来。
林巧稚在从医50年回顾往事的时候,写到了“社会主义的阳光照进了旧协和医院,我也获得了新生”,写到了“1958年,我走出医院大门,参加群众性防病治病工作”,写到了“1965年,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生平第一次走出城市,到湖南农村去巡回医疗”。
◆林巧稚在与患者亲切交流。
林巧稚在湖南湘阴县农村巡回医疗了4个月,参加治疗了1300多名妇产科病人。她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同时当她看到当地的那些年轻卫生员,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的时候,非常感动。这对于一直在城市工作的她来说,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1970年,她为一个从山东农村来的妇女切除了腹部25公斤的肿瘤。“我经常守护在她身旁,还请人专门做了她喜欢吃的煎饼。当她康复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亲切地叫我‘老大姐’,并一再感谢我们解除了她20年的痛苦。”为了解决农村缺医的长远问题,在林巧稚的建议下,还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农半医短训班。作为高等院校的要给那些农村来的年轻人讲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很快就琢磨出深入浅出、密切联系实际的授课方法,培养了一批农村赤脚医生,不少人成为了后来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骨干。有一个名叫王淑贞的女青年心灵手巧、勤奋好学,成为林巧稚的得意门生,在开展农村妇幼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林巧稚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
林巧稚去世后,她的亲友们纷纷撰文,深切缅怀这位中国医学界的楷模。与她共同生活达40年之久的侄女和侄女婿在《怀念三姑林巧稚》一文中写道:
“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都曾征求过她对妇女保健事业的意见,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多次和她亲切交谈。”“解放后,通过观察和对比,她很快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妇产科事业才能发展,妇女的地位才能提高,祖国才能兴旺发达。”“(下乡那段时间)生活虽然苦,但她精神非常愉快,因为她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