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时间观

作者:李晶  更新时间:2022-01-05 09:32:10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古人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时间是一切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最懂这个道理,也最珍惜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人期盼着造国产核潜艇。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夜以继日、分秒必争,经过5年时间,由他领军建造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新中国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彭士禄和战友们成功了。

  2009年12月,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他惜时如金,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用5年时间完成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推动中国地球物理研究真正进入“深地时代”。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如此写道:“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用鞠躬尽瘁的执着和卓越的科研成果,诠释时间与生命的意义。

  前不久,老将军张连印的事迹令人动容:他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退休18年,带动一方绿化,兴旺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人生的价值并不因退休而褪色,这成为老将军解码时间的生动注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中藏着怎样的答案、酝酿着怎样的奇迹,只有奋斗者最清楚,也只有奋斗者才能成就。

  马克思曾断言:“赢得时间,就是赢得一切。”在我们党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打胜仗、抓建设、谋发展,考验的都是利用时间的智慧和本领。

  1950年海南岛战役前夕,军委确定6月渡海,并指示:要有能渡一个军的船只,有空军支援和机帆船才能行动。司令员韩先楚根据潮汐、风向的变化,果断于4月16日率300多只风帆船突击登岛,一举成功。如按原计划推后2个月,恰遇朝鲜战争,海南岛战役将结局难料。历史的发展,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才能把握住这些“窗口时间”“黄金时期”。

  前段时间,在网络社交圈,有人上传了一幅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现场图,宏大壮观的工程景象不禁令人惊叹,“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市”。4年多时间倏忽而过,田野里“长”出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众多知名高科技企业争相落户,数字虚拟之城与生活实体之城孪生相伴……从以规划为中心转为以建设为中心,奔跑起来的雄安,已然甩开了创业的膀子。紧盯进度、敲钟问响,驰而不息、不舍寸功,这是雄安新区展示出的“时间哲学”。

  一个人的时间观,反映其眼光、气度和格局;一个政党的时间观,折射其视野、胸怀和抱负。

  “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折射出一个大党大国的时间观。2015年,习主席主持起草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新发展理念,下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先手棋。2020年,在习主席领导下,历时200多个日夜的调研、谋划、起草、修改,“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了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宏图。2021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在党的各类重要文件、报告中,频繁出现的“过去五年”“两个一百年”“千年大计”等一个个以“年”为计时单位的关键词,勾勒出几代甚至几十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无数中国人将要走向的未来。在一次次对时间命题的回答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时间观。

  仰观天宇,时间长河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蕴藏无限可能。今日中国,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以百年奋斗为新的起点,以千秋伟业为行动坐标,我们应当“加油、努力,再长征”,用奋斗让时间拥有创造奇迹的神奇魔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