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如何破解难题

作者:宋克祥  更新时间:2024-08-30 17:52:09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复兴网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当时他面临的是春季风沙、秋季内涝、长年盐碱的恶劣自然环境,面对的是萧瑟的村庄、逃荒的人群和失望的眼神,作为刚刚被派到兰考主持县委工作的焦裕禄,如何下手破解难题呢?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

  从转变县委的精神状态入手解难。焦裕禄把县党委扩大会议开到了车站,看着逃荒的灾民,询问了一圈后,他对县委的同志们说:“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现场同志的内心都受到了强烈的叩问。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提升党性和思想认识,激励大家的斗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干部要带头干、领着干,他特别强调干部带领的重要性。后续,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一连串深刻的政治教育,使县委一班人克服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的畏难情绪,坚定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一系列在三到五年内治沙、治水、治碱的重要方案拿出来了。焦裕禄又强调“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深切反映了当时县委战胜困难的决心。
 

  “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从转变干部作风上解难。1963年12月9日的夜里,兰考风雪交加,第二天天刚亮,焦裕禄就把同志们叫起来开会,他对干部们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焦裕禄的话句句打动人心,许多干部马上带上救济粮款,分散到群众中去。他自己则跋涉了几十里路,慰问了几十户困难群众。“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焦裕禄深刻认识到,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牛屋、吃农民饭,才能和群众心连心,才能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战胜自然灾害。也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如何治理“三害”是一直困扰焦裕禄的难题,他竟是从喂牲口的饲养员肖位芬老人那里得到了重要启发。肖位芬见焦书记同自己商量治理“三害”这样的大事,感到非常激动。焦裕禄说:“改变兰考面貌,人人都有份儿,您年纪大,有生产经验,我今天就是来向您老人家学习的。”肖位芬说:“咱这里的沙土窝能种泡桐树,挡风、固沙,用场多;牲口要大发展,这是咱生产队的命根子,兰考的沙土最养花生,花生秧又是牲口的好饲料。”焦裕禄连声称赞这是个好主意,并向全县推广。焦裕禄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

  在深入调查研究中解难。要彻底治理好“三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焦裕禄组建了“三害”调查队,先后抽调了120多名干部、农民和技术员,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他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他亲自带队摸清了风口和风沙流向,弄清了种植防护林防沙固沙的有效位置。白帐子大雨下了7天7夜,全县一片汪洋。焦裕禄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就带着几位同志看洪水去了,探着、走着、画着,一张张水的流向图标记出来了,在哪里开闸、在哪里扒口、在哪里挖沟都弄清楚了。为了掌握盐碱地情况,他下乡时常带着铁锹,看到盐碱地、沙丘、荒地就挖一挖,看看下面的土壤成分,用嘴品尝盐碱成分,他说,“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就是凭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的求实精神,焦裕禄带领除“三害”办公室的同志们,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三害”的底细,标注了沙丘的位置和数量,绘制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掌握了“三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找到了排涝治碱的科学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用选树典型的方法解难。焦裕禄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并以极大的热情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再坚持下去,号召全县社队向他们学习。”焦裕禄在了解到韩村通过生产自救养活了自己,养活了牲畜,还购买了架子车和农具的情况后,坚定了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信心,他把韩村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做法称作“韩村的精神”,号召全县学习。在秦寨看到群众顶着烈日深翻淤泥压碱的火热场面,他们决心要将大队占耕地面积60%的盐碱地翻个个儿,像蚕吃桑叶那样一口一口地啃,焦裕禄号召全县学习“秦寨的决心”。赵垛楼大队底子薄,生产工具少,低洼易涝,而面对暴雨灾情,全大队迎灾而上,不屈不挠,开挖排水渠道,保住了90%的庄稼,并获得丰收。焦裕禄召开座谈会,及时总结赵垛楼生产救灾经验,在全县掀起学习“赵垛楼干劲”热潮。焦裕禄了解到双杨树大队为保春播,用兑鸡蛋卖猪等方式买种子,集资买牲口、耕地等农具,组织群众拉犁耕地的情况,称赞双杨树大队道路走得对,及时总结双杨树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经验,称之为“双杨树道路”,并向全县推广。焦裕禄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学习典型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党员干部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他们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激情和热情,增添了彻底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勇气和力量。
 

  “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

  从树立清廉家风处解难。焦裕禄有六个子女,三人没有粮食指标,生活比较困难。当他得知县委给他60元救济费时,召开机关党员大会,带头坚决不要救济,重新评定救济人员。焦裕禄不占公家便宜,当他得知爱人从食堂打了热水时,夫妻俩闹了别扭;得知大儿子看了“白戏”时,又教育孩子要补买戏票,进而取消了县领导“老三排”特权。焦裕禄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将大女儿安排到最苦、最累、环境最差的酱菜厂工作;不接受群众礼品,把在他推动下发展的渔场送来的鱼全部退回。焦裕禄生活俭朴,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他把救灾办送来的三个棉花票退了回去,衣服、袜子补了又补,还教育大女儿不能高人一等,穿打补丁的衣服,“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焦裕禄不浪费国家财产,在破旧的办公环境下工作,骑着自行车访贫问苦,甚至是在肝癌晚期,他对注射止疼针的护士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临终时还不忘与妻子“约法三章”,不准向组织上要钱、要东西;不准给组织上添麻烦;不准向组织上要救济。2014年,焦裕禄去世50年后,他的子女们一起总结了焦裕禄主张坚持的六条家风,涵盖了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的纪律、践行群众路线、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等内容。这些家风体现了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值得后世永远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