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学术殿堂学者,在此,我用我的全部真心和认知表达出我的基本观点,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及财富的属性及所有制度性质”,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以及其“目的宗旨”,是“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并构建和践行全人类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蓝图与梦想”,还是“生产富豪为帝国集团服务并实现瓜分、重组和控制全世界的目的”。忽视或忘记这种区别,正是故意掩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性质差异以及目的差别,也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大国之中国社会里,那些恰似列宁笔下的改良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大家”或“公知”,总是那样,在关键性问题上,喜好“撒下弥天大谎”;他们企图用“姓公”与“姓私”财产属性问题取缔“姓社”与“姓资”的制度性差别问题,并妄想用“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掩盖资本主义私有化和剥削本性以及寄生性、滞胀性与挑衅性等特性,竭力把“局部的东西和次要的细节放在主要的地位,拼命用一些根本无关紧要的‘改良’计划来转移人们对实质问题的注意力”(列宁语);他们躲避或隐蔽老牌帝国主义以及资本的实质和本性,就像小偷躲开他曾经偷过东西的地方那样;他们倍受所谓“先进”国家的资本家及利润集团的青睐,这些国家的资本家用“超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收买他们;他们是资本家阶级的劳动人民帮办(labor lieutenants of the capitalist class),以及资产阶级在人民大众权利抗争中的真正代理人和发言人。
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公有性质”,这不仅表现为中国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及份额比重或比例关系,而关键体现在“财富的归属性以及财产的分配或占有方式”。即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度下,全中国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竭尽全力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并将其所创造的财富使之归属全中国人民所有,服务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产主义社会夯实基础和添砖加瓦。
中国,乃是全世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大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性质,并将世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扬光大,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责无旁贷之光荣使命。同理,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美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以及资本剩余价值最大化规律作用下,加速推进生产集中和资源垄断、殖民欺压和金融扼杀、跨国联盟和瓜分市场,以及挑衅和分裂世界的进程,是其资本主义之剥夺性和侵略性本性,以及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特性使然,也是维护垂死挣扎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要求。正如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假如资本主义能发展现在到处都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农业,假如资本主义能提高在技术获得惊人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到处是半饥半饱、乞丐一般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那当然就不会有什么过剩资本了。但是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此外,那些“先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以及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压力下,“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3页)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其正确领导下的政府及部门,不应当像生产资料私有制度以及财产完全私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那样,仅仅是“守夜人”和“值班室”,而且应当能够且必须确保全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财富归属全中国人民所有,防止“任何人拥有任何特权”以及“共同财富和国有资产”被制度性或规模性流失或少数人占有,尤其有能力痛加鞭挞那些“占尽生产资料公有制便宜,而专门攻击共产党事业”的“共产党党员”。然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国,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富豪资本家,以及贫富两端极度分化的态势。2016年胡润富豪榜榜单数据显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中国富豪人数超过世界任何国家,其中10亿美元的富豪数量568人,超过535人的老牌资本主义美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首都北京的10亿富豪人数100位并名列榜首。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的“岁月”一定能够使之“知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事业有着无限活力和生命力。即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事业,是无数先烈用其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历几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暴风雨”的洗礼,并非含情脉脉的小鸟依人,不可能轻而易举地被摧毁;相反,有着越是艰难越向前的优良传统和坚韧品质。与之同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和武装,不仅能够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而且无比善良和勇敢。
徐鲜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461705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