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作家王作林长篇小说《冰封的梦想》
北京文化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冰封的梦想》我连夜看完,不禁拍案叫好。这是我多年来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一部令人感动的好小说。
几十年前,曾让我感动过的当代小说有《青春之歌》、《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应该说《冰封的梦想》中的男主角林晓阳不屈不挠、向上向善、勇往直前的坚强品质,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颇有几分相似;其人物形象如同《三家巷》里的周炳一样,可谓丰满鲜活;书中的女主角竹秀云的形象也刻画得很成功,说她可与《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相媲美也不为过。
从文学的另一个层面讲,如果说张贤亮的《绿化树》、乔叶的《认罪书》、梁鸿的《梁庄》因为描写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那么《冰封的梦想》则写出了几十年前“黑五类子女”们的严酷生活,这不仅填补了我国“黑五类子女”群体生活的文学空白,也让广大读者读之更觉新鲜。且为当代长篇小说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林晓阳是非常岁月里一个被冤枉而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儿子,他在中学时代就梦想当一名像鲁迅、艾青那样的好作家,在那个非常时期,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儿子想当作家,何其难也!在几十年向善向上的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林晓阳“梦想”坚定,矢志不移。小说通过林晓阳对梦想几十年不屈不挠的追求,浓缩了非常岁月里一群“黑五类子女”的真实生活状态和一段在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五类子女青年队”。
小说另一个突出亮点,是填补了我国小说界“非职务专利权人”群体奋斗的空白。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在一次偶然事件中,林晓阳在风雨夜拳打一名邪恶的公社部长,从他的魔掌中抢救了一位下放女知青免遭强暴。于是,林晓阳从多年烧窑的“窑黑子”一夜变成大队小学的民办教师。林晓阳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做出了令人敬服的教学成绩。改革开放后,他已是一名高级中学的公办教师。后来,他辞职下海,带领几名大学生创业,就在此时,他走上了发明创造的光明之路,他申请了发明专利,由此认识了一大群非职务专利权人,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县市级知识产权协会。这群民间发明人,为了发明致富、为了科教兴国,变卖房产者有之,负债累累者有之。就这样,林晓阳带领着他们艰难地拼搏着。
在那个特殊年代,小说中的黄土农场主要有三种人,一是干部及其家属,二是工人及其家属,三是刑满释放后安排到农场就业的“黑五类人员”及其家属。在农场就业的“黑五类人员”统称为“就业人员”,其实他们是国家正式职工,每月都有工资,只是他们在政治上是改造过的“坏人”,所以跟随他们到农场的老婆或丈夫或子女统称为“就业人员家属”。“就业人员”是黄土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最脏最累的活全由他们干。“就业人员家属”从经济待遇上还比“就业人员”差一等,因为他们要干和“就业人员”一样最脏最累的活,可报酬是多劳多得,“定额”定得非常高,体力差些的人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的收入。而就业人员最低工资是26元。干部是不干活的,他们的家属一般会被安排去干轻松些的工作。工人及其家属人数不多,但这两种人都有固定工资,干活再差,也有26元的工资保证。“就业人员”又分两大类,摘了帽的就业人员和“戴帽”的就业人员,他们的政治地位却有着显著不同,摘了帽的就业人员政治待遇相对要好一些。林晓阳在农场生活八年,为了争取前途,为了入团,一直拼命干活,在农场所有的人员中,他是最能干的一个,而且有文化,人又长得帅。正因为这样,他成了一个叫张春栽副队长的眼中钉,不是经常找他的麻烦,就是给他小鞋穿,还几次批斗他。
农场总场党委书记孙建华是一位优秀的正确执行党的政策的共产党员,在他的批示下,黄土农场成立了“五类子女青年队”,派出专职干部竹秀云去领导这个青年队。林晓阳由于能于,担任青年队一班班长,竹秀云特别赏识他,叫他担任青年队“毛泽东思想文娱宣传队”的导演。只有在这段时间,林晓阳不再遭受张春栽的欺凌和压制,他的“作家梦”在此期间得到了初步磨砺。林晓阳遭受孙玉萍、杨丽华两次爱情失败的打击后,一心一意干活,全心全意做好导演这份工作。因此竹秀云特别想培养他入团,而这正是林晓阳梦寐以求的政治前途。就在这段时间,林晓阳做梦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竹秀云——这位美女队长给他写了一封求爱的诗,他们的凄美爱情从此拉开了序幕。
中外文学史上,追求梦想和真挚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在《冰封的梦想》中,女主人公竹秀云的出现,使读者眼前一亮,由此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丽达。丽达是保尔的上级,而竹秀云不仅是林晓阳的上级,他俩的地位也有天地之差,竹秀云是共产党员,林晓阳是“反革命分子”的儿子。他们之间的纯真爱情不仅难能可贵,而且上演了二十七年的分离痛苦。从竹秀云的身上,读者看到了“茶花女”、“杜十娘”、“林道静”等著名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竹秀云不仅是一位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姑娘,更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新时代知识女性的代表。
在那个非常岁月里,林晓阳日记本上的一段话被竹秀云看到了:“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狄更斯有很高的评价,说他们提供了比政治家、道德家和新闻记者还要多的东西……那个‘还要多的东西’其实就是社会中的真实,我要做一个反映社会真实的作家。”竹秀云认为,中国的未来,需要林晓阳这样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人出来担当建设国家的大任,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这群人身上。竹秀云下了决心,为了所爱的人,为了肚子中的孩子的前途,她必须做一个决断。于是,她含着心痛和泪水告别了林晓阳,一别二十七年。当苦难与不如意成为生活常态时,被苦难所掩盖了的梦想之意义又倍显重要和瑰丽。1968年,在文革最紧张的日子里,林晓阳和母亲、弟弟被迫下乡。下乡后不久,队长安排他去烧窑,一烧就是四年。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生活经历,不再是他实现夙愿的绊脚石,而成为他迈入“作家梦”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同时也成为他日后生活的精神财富。
以林晓阳为代表的“黑五类子女”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背负着“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沉重十字架。
在一个号称没有阶级压迫的年代,林晓阳这类人不仅经济拮据、地位低人一等,而且在生活中备受诘难。他们和普通大众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这种追求却因为身不由己的出身可望而不可及,稍不留神还会因此陷入灵魂肮脏的泥潭。无产阶级内部的等级秩序的建立与他们的社会理想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这个悖论性宿命就这样困扰着林晓阳。然而,林晓阳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小说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认真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个世界是以成为像鲁迅、艾青那样敢于直面人生和黑暗宣战的英雄作家为人生最高理想的。
在那种特殊的社会境遇下,林晓阳俨然如一株傲然挺立的青竹,在周遭恶劣的环境里挺拔向上。他所处的环境充斥着文化水平极低、一味讨好献媚顶头上司的小人,不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并欣赏他,而且常遭陷害,生活如履薄冰。他因为带头和几个“黑五类子女”办了个“读书班”而遭批斗;因为在国庆节假日里到河里捉鱼去卖,被批斗,被罚款;又因为写了“生命诚可贵,皇权价更高,若为民主故,两者皆可抛”的诗,几乎被戴上“反革命”的政治帽子。为此,他被逼离开农场,去山上砸石子。然而砸石子好景不长,只好重新返回农场。在火车上巧遇爱慕他的铁路女工杨丽华,这位像“冬妮亚”一样的红色干部后代、女共青团员,此后与他竟然上演了一场幻梦般的天真爱情。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完美的东西其毁灭就越令人痛心疾首。这也是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更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原因。
小说中那种饱受压抑与摧残的爱就是通过几段近乎完美姻缘的毁灭呈现出来的。虽然整部作品是以写实为基调,但作者仍未能掩饰住自己的“白日梦”情结:故事中的女性大都一边倒的钟意于男主人公。他笔下的林晓阳思想高尚、高大英俊、文武双全,这种趋近于“高大全”的品质特征无疑暗合了那个时代的全部审美要求,是特殊时期的“英雄”形象。而“孙玉萍、杨丽华、竹秀云”等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也都近乎完美,是不折不扣的“美人”。林晓阳与她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结合都会满足读者期待的视野,让他们心生宽慰。但最终事与愿违,他的几段爱情几乎都是昙花一现,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唏嘘和感慨。
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打击,对于饱受贫困折磨的林晓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无力招架。他因为觉得自己地位低下而错过与孙玉萍在一起的良机;因为杨丽华父母对自己出身不满而遭遇棒打鸳鸯两分离;即使怀了他骨肉的女主人公竹秀云也为孩子的前途着想选择委身他人。最后,林晓阳不得不屈服于生活,选择了为解决商品粮户口而“下嫁”给他的李明秀。从此,他的生活一团糟,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毫无交集,渐行渐远。没有爱情的婚姻仿佛一滩毫无生机的死水,只有当林晓阳回忆起竹秀云时才能让这滩死水再起微澜。他的生活中只有性没有爱,甚至连性都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从身体到思想、从外在到内心,林晓阳饱受煎熬。他的几段近乎神圣的爱情最后都没能逃脱镜花水月的宿命,其失败归根结底是由自己的“黑五类”出身造成的,无论他怎么努力,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个被改造的坏人的儿子。他的内心不是没有悸动,不是没有爱,只是这种爱被时代所冰封,所压制。这是林晓阳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在爱情这条叙事线索上也给林晓阳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小说的结尾,林晓阳因为女儿受伤致残与妻子李明秀离了婚。竹秀云的前夫孙建华也因病过世,两个分离近三十年的恋人就这样巧合般的抓住了重新在一起的契机。表面上看是时代与命运将他们两个重新撮合在了一起,但谁又能说这种巧合不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坚守的结果呢?林晓阳与竹秀云再次结合已经时隔二十七年。二十七年,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热血青年早已双鬓斑白,一切也都物是人非,唯有他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年轻时的模样。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林晓阳与竹秀云之间的纯情至爱,这段凄美的如雨后甘霖般滋润着主人公心田的爱情,在作者朴实无华的白描中更显得纯粹与真挚,其本质也完全有别于各种身体化、欲望化的感官写作。但这段感情修成正果的道路却充满了阻碍与艰辛,并且是以几段凄美爱情故事的失败作铺垫的。小说想传递给读者的也许是这样一种感慨:一段感情再怎么真挚与炙热,也难逃被特殊时代冰封的命运,唯有那些经受得起时间与磨难考验的情感之花才能在岁月永不褪色的枝头依然“香如故”。
林晓阳当上了民办中学的校长,同时他的长篇小说也为某大导演看中,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至此,林晓阳要做一个好作家的“梦想”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小说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刘厚友和杨春武,都是林晓阳的同班同学,命运将他们放逐到同一个农场。刘厚友梦想当一名植物育种学家,杨春武梦想成为画家。经过许多曲折的人生磨砺,直到改革开放后,他们才都相继梦想成真,而且都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这里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小说中从主题歌词到每一首诗、一篇散文、论文,甚至是一段会议讲话,字里行间都透射着人生的智慧,从而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的同时,获得启迪和教益。尤其是那段“曾经的九类人群”不仅别具一格,且大胆地说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小说中,林晓阳与刘厚友分别时的一场对话;林晓阳与竹秀云热恋时的几场对话;林晓阳与夏晓霞分别时的一场对话;孙建华与竹秀云结婚前的一场对话,以及刘厚友与林晓月准备登记结婚时的一场对话,都写得非常精彩动人,让读者爱不释手、难以掩卷。
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不好,就会画蛇添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与丽达久别重逢后走在大街上的一场对话,就像一首美丽的诗歌,让许多读者甚至能背诵下来。作者无疑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崇拜者。
此外,作者笔下的其他几个一般人物,也都写得很有生色。比如,高级干部孙建华,写得既有党性原则,又富有人情味;而农村姑娘夏晓霞的一举一动,则是栩栩如生,令人倍感亲切可爱。小说中还有多处具有档案价值的史料文字,也非常难能可贵。
纵观全书,《冰封的梦想》没有用空洞的理论进行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形象的生活经历,再现了那段过往的历史和岁月。她不仅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也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巨变的真实过程。因此在当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她理应取得不同凡响的一席之地。
历史在前进,文学在不断进步。而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