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学勇:从贫富论到阶级固化

作者:苏学勇  更新时间:2017-04-14 11:26:59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近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2017年4月12日发表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的文章,通过马云、王宝强等本来出生式微,但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甚至举出刘邦、朱元璋从一介布衣登上皇帝宝座的例子,得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并且指出,现阶段的贫富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穷人因懒惰,不懂得自强不息的结果所造成。该文章简直可算得上是满纸荒唐言,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逻辑前后自相矛盾,缺乏基本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学常识,整篇文章忽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是"先富理论"的惯性思维炒作,是混淆视听麻痹人民的毒草。

  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集团,划分层级标准一般是由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所决定,其实质是一个贫富差距问题。阶级的固化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等级分明,各社会等级之间很少流动甚至不能流动,富人阶层世代相传,穷人只能代代为奴。当前,网络上流行九种阶层的划分的流行说法,我们姑且不论,社会阶层的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那种认为现阶段不存在社会阶层固化的论调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各阶层的状况最终都可通过贫富情况来统一标度。所以我们这里重点讨论贫与富的关系问题。

  贫富本身是一对哲学命题。贫与富是孪生兄弟,互相彼此不能分离。它们互为前提,互为表里,互为基础,是既矛盾又统一,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和压迫,少数人的富裕,必然建立在绝大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之上。沒有大多数人的"穷",哪来少数人的"富"?沒有大部分人的贫穷,少部分人也富裕不起来;反过来,沒有少部分人的富裕,大部分人也不致于贫穷。其实,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贫和富是阶级社会里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必然结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只能产生共同贫穷;反之,大家共同富裕了,也不存在贫穷这一现象了。可是以上微信文章还要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去学做王宝强和马云们,殊不知单有王宝强和马云们,老百姓的日子都这样不堪重负了,再增加成百上千的马云和王宝强,那老百姓真的就过不下去了。

  这里应该指出,人们追求美好富足的生活,与剥削阶级追求资本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改善生存条件,追求富足生活是社会发展的一条历史主线。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共同贫穷,不可能产生贫富差别;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只有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已被彻底消灭。只有阶级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存在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和压迫,才会产生贫富概念和贫富差距。哪里有剥削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阶级的固化和阶级斗争贯穿于整个阶级社会的始终。

  特别是,不管以共同贫穷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还是共同富裕了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之处都是沒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可以这样说:平等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自由是最高的人文追求。而在阶级社会里,追名逐利,阶级剥削,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平等和自由倒成了社会稀缺的奢侈品,因而人民为平等和自由的斗争此起彼伏。于是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社会财富的多寡,只是人们生存中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是人类的价值追求,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呢?是一种以人人平等为特征的、个个都是利他性的平等和自由的大同社会!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准备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而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包围中,我们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在这国际共运早被唱衰的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压力并不亚于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我们要正视阶级和阶级斗争,任何否定阶级分化和阶层固化的观点都是别有用心,用当前最时髦的话说,这样的人是姓"汪"而不姓"蒋",必须给予坚决否定!

  一部历史,实质是一部人民在阶级固化中不断斗争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每个大王朝,都只能各领风骚数百年,原因就在于朝代初期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到中后期的阶层彻底固化,赌死了社会流通的正常渠道,于是,那些世代不事稼穑的上流阶层最终只能被人民所推倒!

  大凡有所作为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莫不以减轻或消灭阶层固化为己任,勇敢地剑指权贵阶层,却都付出了沉重之代价!秦始皇废除了自周天子以来,长达六百年的各诸侯官员世袭分封制,建立官员实行任期的郡县制,秦嬴政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向权贵利益阶层开刀的第一人。郡县制大大增加了士阶层的为官机会,可是利了有才德的人却苦了始皇帝,秦王朝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看隋文帝,创立科举选拔官员制度,废除了官员选拔中以推荐为主盛行八百年的举察制,建立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开了平头百姓能向上流动的先河。同样的命运,杨坚打开了刻苦用功人们的上升通道的同时,也撼动了权贵阶级的奶络,三十多年后,伟大的大隋王朝也在各路诸侯风起云涌的声讨中覆灭。

  无偶有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缔造者、真正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中国墨家思想的当代唯一传人一一毛泽东主席!主席终其一生反对特权,为彻底消灭阶级和阶层固化,只允许社会存在人人平等的一个阶层一一人民阶层!如果社会还存在其他阶层,也是人民阶层至上,其他阶层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平等自由的扁平化管理思想和组织架构,荡尽近三千年来的差等化层级管理的儒家治理模式。在毛泽东平等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从延安时期到建国三十年,社会为之焕然一新,理想信念高于一切,人人都为自我实现而努力奋斗!遗憾的是,随着毛老人家的仙逝,代表遮民利益缺乏斗争经验的墨子,还是最终让位于代表官僚精英并有几千年统治经验的孔老夫子!而毛老人家也落得个比秦始皇和隋炀帝更糟糕的一身骂名!

  历史证明,治国就是治吏,治吏更是一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斗争。十八大以来,我们又迎来了新世纪的一缕曙光。反腐倡廉,收入分配改革,精准扶贫,托底扶贫,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是我们有些主流媒体,还在鼓噪着宣传剥削阶级那一套价值观。思维还停留在“先富理论”的过时观念中,还在鼓励以个人为中心的“造富运动”,以升官发财为最终价值导向,宣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陈旧思想,发展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中心。这些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是与十八大以来的时代主旋律背道而驰,是典型的以“人民的名义”反人民的反对文化宣传,值得警醒!

  苏学勇于2017年4月13日

附:

人民日报政文: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王宝强是例子

观察者网 04-13 06:26 大

  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4月12日发表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的文章指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令讲解员大感震惊,这个北宋灭亡后短暂存在的政权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对比于此前某京郊中学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而大幅压缩参观时间,讲解员感慨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了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讲解员认为,两所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按照他的说法,这所“北京无人不知的”重点小学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来,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日益引人注目。但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仅仅是师资力量这一项就不知超过普通学校多少倍。“名师出高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其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自然超过同侪。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导致的,并不能由此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

  尽管近些年有学者根据调查认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大潮的机会一举成为中国首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最初只是一个快递员;京东商城的创办者刘强东一开始不过在中关村卖电脑零配件……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

  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和这种充满人性温情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此外,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条件优渥对孩子成长的确有利,财富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在今天我们更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小编:徐永刚 U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