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田建忠  更新时间:2018-06-23 15:10:22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前不久,军报刊发了《将文化拥军进行到底》一文,反映了退伍老兵、西安航空学院退休教师李新建20年来义务为部队培训2万余名文艺骨干的事迹。看罢此文,我不禁思绪万千,回忆起与李新建老人相交的一些往事。

  我与李老师初识在2008年,那时我在新疆军区某师炮兵团任教导员,他到团里义务培养文艺骨干,虽未曾谋面,但听不少官兵讲起过他,都称他是“编外指导员”。后来我通过电话和他联系过几次,交谈中我发现李老师虽然年纪大,但思想颇为活跃,尤其对于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时尚流行元素融合起来展现当代军人风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是只有长时间扑下身子扎入“兵堆”中才能获知的一些真知灼见。

  2016年春节期间,我在西安休假,专程去西安航空学院看望李老师。听说我要来,年过七旬的老人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带我去看由西安市双拥办协调社会力量出资为他建的一间个人荣誉室,里面摆放着基层部队赠与他的锦旗、牌匾、证书、聘书。我边参观边和李老师聊起他多年来的拥军经历,感触颇深。

  退伍后,李老师在地方工作近30年,在多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说:“作为一名老兵,一定要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退伍绝不褪色。”多年来,他一直悉心照顾患病卧床的母亲,一度冷落了妻子,最终妻子离他而去,也没给他留下一儿半女。后来,他收养了一个12岁的孤儿并抚养长大,好在儿子知恩图报,对老人既有养育之恩的感激,也有对他几十年来拥军爱军、敬老孝老行为的理解、支持和敬重。

  李老师是一个精神富足、物质清贫的人。他获得过很多荣誉,曾被表彰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敬老模范”“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但据我所知,老人的物质生活很清贫。我去过他的家,那是一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楼房,他住在一楼,面积仅有51平方米,狭小昏暗,家里除了茶几、旧沙发和床之外,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就是在这样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他始终心系部队、情系官兵,发挥着一名普通党员、普通老兵的余热。

  李老师常跟我说:“如果不把平生所学传授给官兵,难道要把它们带进坟墓不成?”他把念想变成了行动,不仅倾其所有为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播撒种子,还对素不相识找到他的每一位战友不遗余力地真情爱护、真心帮助。这让我想起了李叔同在《晚睛集》中的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李老师念念不忘的是部队培养自己成才的恩情。他文化拥军不图名、不谋利,只因为“是部队培养了我”,一切源于军营,就要回归军营,所以他“愿做部队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李老师念念不忘的是重返军营的夙愿。20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包括红其拉甫边防连在内的新疆所有的边防连队和哨所,踏戈壁,翻天山,无论路途再艰险,老人始终一往无前。每到一处军营,他都坚持和战士一样住在班排,和他们一起出操、一起劳动,走在队列里那认真的样子就像一名刚入伍的战士。

  李老师最念念不忘的是服务官兵的初心。为了增强军营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他想办法联系西安各大高校的老师和专业社团的文艺工作者,说服他们一起到部队义务演出、组织培训。到了部队,他不仅教官兵们喜欢的、部队所需的,还把文化活动带到训练场和生活中,让战士们在欢笑中缓解训练压力,在寓教于乐中做通思想工作。战士们都不想让他走,有时原本计划停留三五天,却住了一个月。

  我想,李老师就是用他20年的报恩之旅,对自己的“念念不忘”发出了最嘹亮的回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部队最需要的地方去。

  抉择于心,践诺于行。我相信,每一个基层带兵人在强军事业中都有自己的初心,然而在改革大考面前,我们应当不断进行自我考问:是否能遵从自己最笃定的选择,不改初衷,不移初心?李老师用几十载的默默坚守和奉献,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作者系新疆军区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