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作者:记者柳刚 张晓祺  更新时间:2018-09-28 08:15:02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一生为国铸核盾,一世甘做淡泊人,一腔热血化春雨,“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01.jpg

林俊德院士工作照。资料照片

   编者按:“革命事业是英雄的事业,人民军队是英雄的军队。”这是不断壮大的英雄方阵,这是不断铺展的英雄画卷,这是我军历史上又一个光荣时刻。经中央军委批准,继8位全军挂像英模之后,又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和“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2位挂像英模。

  英模之光,照亮强军征程;英模精神,激荡强军力量。全军10位挂像英模如座座丰碑,彰显着共产党人、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风范。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时代强军兴军楷模”专栏,以人物特写的方式呈现林俊德、张超的卓越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深夜,月光如水,星斗满天。

  寂静中,一个苍老、沙哑的声音在房间里缓缓流淌——

  “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

  细细倾听,博士钟方华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流淌——他手机里播放的这段录音,是恩师林俊德院士临终前一晚留给学生的遗言。

  163个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共和国院士生命最后一刻的述职。

  102秒——这是一位驰骋科研沙场老兵与战友的最后话别。

  这一刻,他朴实的话语,字字触碰着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这一刻,他孱弱的声音,句句穿越时空,带着人们回到那令人揪心的一刻——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林俊德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09分。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林俊德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

  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基地研究员,享年75岁。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一位老专家彻夜难眠,写了一首五言长诗《马兰魂》,深情讴歌林俊德“一息游丝细,长谈发展情”的奉献人生。一位自称“从来没有写过诗”的年轻网友,饱含深情写下一首88行的长诗《永远的记忆——送别林俊德院士》……

  一位75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能如此感天动地?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罗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几十年的付出。

  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7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这份“成绩单”更打动人的,是他生命最后8天争分夺秒的旅程: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

  ——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

  ——完成了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

  ——与基地领导几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

  ——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林俊德为什么还要如此拼命?

  与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地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回眸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个经典画面广为人知——人们纷纷跳出战壕,将帽子抛向空中,相拥而庆。

  然而,更打动记者的,则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场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

  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他——林俊德。

  回忆当时情景,他多年的同事说:“那种情况就是上战场,根本顾不上个人生死。”

  那时,林俊德只有26岁。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次核试验都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林俊德被指定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林俊德再次临阵受命,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罗布泊日夜奔波,研制试验新一代高空压力自记仪;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和战友们背水一战,为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大漠铸盾,功在千秋。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参与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

  今天,记者双脚站在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区。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俯瞰中国版图,它不过是西北大漠戈壁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

  凝望远方地平线,记者思绪在沸腾,耳边不断回响着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座因使命而诞生的城市,一座“将戈壁踩在脚下的城市”。

  有位诗人这样描述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

  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

  任岁月染白了青丝,任风霜催老容颜,

  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

  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