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回家,叫医者仁心

作者:记者 李晋荣  更新时间:2019-02-04 11:07:4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工作人员为患者家属发放纪念品。资料图片

  【新春走基层·踏上温馨回家路】

  “做完这项工作再回家,我过年才能开心,我爸妈知道了就更开心了。”

  “哪天回家呀?”临近年根儿,北京城里,朋友同事见面的问候语,从“吃了吗您”变成了对回家过年的关心。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在这里遇到了两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因为必须做完这件能让自己开心的事,社工夏梦梦改了回家的日期。这会儿,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室里,大伙儿都为她的火车票担心起来。1991年生的河南姑娘夏梦梦爽朗地笑了起来:“是差点没买到票,发动全家来抢票,爸爸起了个大早,很幸运地帮我抢到了今天下午回郑州的票。”

  “王老师带着专业的医生讲医学知识,我们社工就帮助患者和家属做认知训练。从不同维度锻炼记忆力和定向思维力……王老师要求我们教给患者家属们助人者自助的道理,我却从和王老师一起工作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夏梦梦口中的王老师,是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夏梦梦认真解释着的这项她非得做完了过年才能放心过年的工作,就是2月1日早上,由王华丽及其团队同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织的“认知障碍患者家属联谊会”。

  关于这场联谊会,是另一个回家的故事。

  认知障碍症是老年人常发疾病,中重症者被称为“痴呆”,最常见类型叫作“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护理、认知障碍防治相关问题日益严峻,针对有记忆力减退问题患者家属的广泛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有效的社区筛查可以及早发现认知障碍病患,及早干预,以达到家人能预防,患者能延缓的目的。王教授及其医院团队带领各个社区卫生院做筛查、为患者家属提供辅导、为我们社区医生提供专业培训,相当于为我们社区的家庭医生特色服务注入了新的血液。”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刘嘉征说。

  “大家把书翻到第205页,开头这段话,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家庭照护者是伟大的。任何人得知自己深爱的人罹患痴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震惊、恐惧、无助和悲伤,因为我们都知道,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办法治愈痴呆。而在这个时刻,家庭照顾者能克服自己的情绪,勇敢承担起照顾亲人的责任,这一行动,本身就值得肯定和尊重。”短短几句话,还没有读完,现场有几位家属竟然悄悄抹起眼泪,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从王华丽带领大家读完这段话的这一刻起,现场氛围突然开始轻松活跃起来。有人拿起了桌上的糖果品尝,有人开始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在刚发的小册子上。王华丽趁势问:“大家都坐过飞机吗?想象一下,如果在飞机上遇到意外,氧气面罩应该先给谁戴?是自己还是需要照顾的家人?”

  “自己”和“家人”两个答案被做成了两块纸板贴在黑板上,家属们纷纷站了起来,拿起自己手中的贴纸,贴在了自己选的答案上。

  “最基本的原则,助人先助己。我很想帮助我的家人,把最好的爱给他,那就要做一个聪明的照护者。”王华丽以飞机安全法则为引,念出挂在黑板上的照护者生存法则:“把您的健康列为重要事项,在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每天都要休息,保持和朋友交往,保持您的兴趣爱好……”

  “王教授,我还能参加下次活动吗?”王华丽还没讲完,有家属已经着急了,王华丽认真告诉大家此后7次活动中要讲解的不同问题,怕大家没耐心,又解释起课程循序渐进的原理。

  “这些老人,是家里亲情的纽带,是家庭精神的核心,认知障碍症的患者,自己忘记了回家的路,患者家属们也失去了家啊,王教授带领我们社区,做的就是让社区患者和家属们回家的工作。”时间临近中午,活动结束,家属中,一位已经佝偻了腰看起来岁数不小的大爷,把认真记了笔记的手册和书籍装进活动赠送的小书包里,想背起来,有些困难,卫生服务中心的陈永箐副院长赶紧上前帮忙,老人开心地背好包,鞠躬并郑重说了声:“谢谢,我回家了。”

  (本报记者 李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