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绿叶护春蕾 甘为时雨润新苗

作者:记者赖瑜鸿 通讯员韩晓 张先达  更新时间:2019-03-23 08:58:1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联勤保障部队某储供基地官兵二十载接力帮扶贫困失学儿童纪事

1.jpg

2019年2月22日,基地官兵把受助学生请到营区,让他们体验军营生活,参观单位史馆。张先达摄

  皖南山区深处,驻守在这里的联勤保障部队某储供基地官兵,默默资助贫困儿童二十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孩子们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都穿着一身“迷彩绿”,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兵爸爸”。而官兵却能喊出每个孩子的名字,熟悉每个孩子的喜好和特长。

  20年来,基地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个光荣的“任务”却从未中断……

  一封求助信,播下爱的种子

  “解放军叔叔,爸爸不在了,妈妈身体也不好,再交不上学费我就要退学了,我好想继续上学,和同学们在一起……”记忆随着泛黄的信纸回到1999年1月。有一天,官兵在单位信箱中发现一封求助信,歪歪扭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女孩的无助与期盼。

  写信的女孩叫杨翠,那年刚九岁。杨翠说,那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格外的冷。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又卧床不起,小小年纪的她,要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自己上学、给妈妈看病、柴米油盐都要钱,可是家里哪里还有钱?

  “妈妈当时实在没办法,只能让我退学,每天看着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上学去,我躲在屋檐下急得直哭。我在屋外哭,妈妈在屋里哭。”回忆往事,杨翠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得知村子附近有解放军叔叔,杨翠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写了一封求助信。收到求助信后,基地官兵经过认真研究,立即行动起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进山找人,终于在傍晚时分找到杨翠家。

  捧着宝贵的学费,杨翠紧紧抱住解放军叔叔。她回忆起20年前,自己还不怎么懂事,只知道一身“迷彩”的官兵经常来家里帮着做农活忙家务,只知道有什么困难和解放军叔叔说,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年幼的杨翠一直担心其他小朋友笑她没有“爸爸”,所以总是躲着大家,性格也孤僻起来。官兵得知此事后,主动送她到学校。后来当别人问起你爸爸呢?杨翠都会自豪地说:“我爸爸是解放军!”

  每次官兵去家访,还没走到家门口,杨翠看到后就高兴地叫起来:“爸爸来了!爸爸来了!”经过官兵的不懈努力和耐心引导,小杨翠的话渐渐多了,笑容常常挂在脸上,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官兵在走访中发现,这个信息闭塞的山区小镇里,还有不少和杨翠一样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寒而辍学,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有的连一天学都没上过,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

  官兵自发从每月不多的工资、津贴中节省一部分,作为特殊党团费,用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儿童。1999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官兵与这个镇结成帮扶对子,设立“春蕾助学工程”。

  播下爱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一封感谢信,书写官兵大爱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已经成为教师的杨翠经常鼓励学生的话,也是她最喜欢的座右铭。

  冬去春来,一批批“春蕾”女童在官兵的帮助下健康成长,63名失学儿童实现求学梦,42人顺利完成学业,8人考取重点大学。寒来暑往,“春蕾助学工程”蓬勃开展,官兵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春蕾卫士”。

  “解放军叔叔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解放军。”这是今年2月该基地组织的军营开放日中,刚上三年级的受助儿童王刚朗读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

  王刚是官兵资助的第一名男童。最初,“春蕾助学工程”资助的对象仅限于家庭贫困的女童,但一次实地走访后,让官兵对资助对象不再设限,帮扶形式也更加精准。

  王刚的姐姐在“春蕾助学工程”资助名单之中,官兵走访来到她家时,她天生聋哑的父亲正坐在简陋的土灶前做饭,母亲出门打零工了。不远处山窝里的几亩耕地加上王刚母亲微薄的工资,就是他们家的全部收入来源。

  得知来意后,王刚的父亲亲切地拉着官兵的手往屋里领。土坯的窗台边,一个皮肤黢黑、眼眸明亮的小男孩正在看语文课本。“能看得懂吗,小朋友?”“当然能看得懂,我姐姐放学回来会教我的。”4岁的王刚嘟着小嘴说。

  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这个家徒四壁的家庭,即使得到资助,依然无力负担另一个孩子上学。年幼的王刚,同样面临着失学。“他是个男孩,进入春蕾助学工程合不合适?”“只要是贫困儿童,无论有几个,更不应论男孩女孩,都应该得到帮助!”打消顾虑,官兵一致同意资助王刚上学。

  王刚顺利入学后,更大的难题摆在官兵面前,如何帮助他们一家彻底摆脱贫困?一次次地奔走考察,寻亲问友找门路,官兵终于找到一条适合王刚家的“致富路”,帮助他们一家在门前的山坡上养殖山林鸡。现在,王刚家已经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去年山林鸡的销量不错,今年我们准备把家里的茶园规模再扩大些。”王刚的母亲指着青绿的茶树说。

  一封家书,见证爱心接力传递

  “妈,我被评上优秀士兵了,您高兴不?但是,我今天告诉您一个我特别高兴的事:我收到了帮扶学生的期末成绩单,她考了年级第二名……”春节前,上等兵崔海峰在给妈妈的“家书”中这样写到。

  崔海峰从小家境富裕,当兵前没吃过苦,花钱大手大脚。去年“六一”儿童节,班长安排崔海峰给孩子们上国防教育课,并担任荣誉室解说员,在和因骨癌而失去左腿的小女孩安琪交流中,崔海峰被这位10岁女孩纯真开朗的性格深深打动,主动与她结成帮扶对子。

  “孩子们虽然家庭贫困,但都十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对比他们,我感到很羞愧。”从那以后,崔海峰变化很大,不但不再向家里要钱,还把平时爱喝的饮料换成白开水,定期把节余下来的津贴投进宿舍楼里的捐款箱。

  如今,该部的资料柜里存满了孩子们寄来的信件和学习档案,官兵帮助了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兵。孩子们学习中获得的一个个“优”、一张张奖状让官兵心里乐开了花。“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家打心里高兴,这项活动我们会一直开展下去。”该基地政委徐刚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记者不禁感慨,一批批老兵走了,他们的爱心传递下来;一批孩子毕业了,又一批孩子成为官兵资助的对象。官兵时刻牵挂着孩子们,孩子们也把这份爱心永远珍藏在心中,伴随他们迎来人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