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血长津湖——“气多”战胜“钢多”

作者:徐庆君  更新时间:2019-04-09 10:20:17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长津湖战役进程图

 

 

  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兵团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同敌人与困难作英勇顽强的斗争。

       美陆战第1师师长奥利弗·史密斯: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中国军人为了革命理想、为了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敢打必胜、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受到包括美国军人在内的世人称赞。

  不辱使命的政治担当——以坚决的态度执行军委命令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党中央和志愿军总部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作为第三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长期在南方地区作战,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而当年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刚到10月底,长津湖地区就开始普降大雪,气温急剧下降,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最低气温甚至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但由于局势严重、战况紧急,部队来不及休整和换装寒区棉衣,在药品、粮食及油料等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第9兵团广大官兵义无反顾,在近乎“裸战”的情况下投身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官兵在这种超过极限的生存环境中大量冻死冻伤,有的连队甚至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但即使冻死在阵地也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中国军人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恶劣的条件、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执着坚忍、视死如归,让傲气十足的美军王牌部队官兵刻骨铭心、不寒而栗,被这支“由中国农民组成的志愿军”深深震撼。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以坚强的毅力战胜险恶环境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官兵翻山越岭,隐蔽接敌。长津湖地区山峦叠嶂,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高林密,道路狭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美军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战后回忆:“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在如此恶劣和残酷的环境中,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官兵,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时任27军政治部保卫干事的王明清曾回忆:不少战士被冻坏手脚、耳鼻,非战斗减员近三分之一。冻伤倒下的战士自觉地爬到路边,留出大路让部队前进。在美军飞机严密轰炸封锁,不断低空侦察的情况下,官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第9兵团的出敌不意,被美军视作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广大官兵顽强的革命意志所创造的。在这场意志的对抗中,中国军人面对艰险挑战坚忍不拔,勇往直前,首先在精神上压倒了强敌,夺取了战场先机。

  不畏强敌的革命血性——以无畏的牺牲击败凶悍敌人

  分割包围的意图实现了,但消灭被围之敌却非常艰难。被分割包围的美军用坦克组成环形防线,以强大的火力抵挡志愿军潮水般的进攻。落后的装备、匮乏的保障和恶劣的天气,使志愿军难以摧毁美军坦克构成的防御工事。志愿军基本上都是步兵,缺少反坦克武器,只有中小口径的迫击炮,由于严寒的影响,打出去的炮弹三分之二成了哑弹。但官兵们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向敌人的钢铁堡垒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冲锋,使美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惧怕。战后多年,陆战第1师作战处长鲍泽还心有余悸地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激战3个昼夜后,第9兵团及时调整作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夜间进攻、近战歼敌的战术,一举歼灭了号称“北极熊团”的美第7师31团,震撼了整个东线美军,迫使美军将向北进攻改为向南撤退。此时,第9兵团阻击部队粮弹供应极度困难,但各部队仍然英勇奋战,围追堵截,层层阻击,使美军的突围成为了“地狱之旅”。美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绝对的空中、炮火优势,才最终退至兴南港,登船撤出了北朝鲜。战后,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感叹:“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没有御寒的被装,没有果腹的食物,在那种人的承受力已达极致的极端环境下,志愿军官兵拿着简陋的武器,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密集的弹雨,勇往直前,明知会倒下也义无反顾,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对手尊敬。

  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辩证的思维升华战斗精神

  纵观历史,军队要想克敌制胜,不能没有雄风霸气;军人要想横刀立马,不能没有丹心铁骨。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个气就是精神毅力,就是战斗精神。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在自身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攻坚火力不足、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与世界上装备第一流的部队对抗并给予重创,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今天,“两不怕”的战斗精神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当然,战争实践也告诉我们:“钢铁的人”也需要“钢铁的保障”。战争中包括战斗精神在内的人的能动性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但不是无限的。正如本次战役最初目的是彻底围歼东线敌人,但由于志愿军第9兵团冻伤严重和补给不足及武器装备落后而未能完成既定目标,歼灭战大部打成了击溃战。当下,战争正加速由要素叠加制胜向整体联动制胜转变。传承、培育和弘扬战斗精神,就必须给战斗精神插上科学的翅膀、注入科技的因子,实现勇敢加科学、勇气加智慧。我们在坚持“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辩证统一,坚持精神因素与技术因素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物”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在强大科技支撑和强大战斗精神之上建设强大战斗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