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塞上江南越来越美了

作者:记者王建宏 张文攀  更新时间:2022-08-09 08:16:3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宁夏贺兰县菜农喜获丰收。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在第九届宁夏种业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展示蔬菜优质品种。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在宁夏红寺堡四中,移民子弟正在书法社团练习书法。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黄河造就了宁夏沃野千里的江南景致。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描述了宁夏一带的景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宁夏,强调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壬寅盛夏,从宁夏北部一路南行,览嵯峨贺兰风骨傲、沃野稻田美如画,观大漠长河落日圆、古长城上繁星稠,叹黄土塬上绿裙舞、六盘山间梯田翠。

  塞上江南越来越美了!

1.重塑好山好水好风光

  宁夏高颜值的背后,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定力。

  曾经,一味地索取,让“黄河怒吼”“贺兰山哭泣”。宁夏以“上游少排一些污染、少输一粒泥沙,下游就多一份清澈、多一份安宁”的自觉,努力打好治河复滩、治沙固土、治水定量、治山增绿、治污除患的组合拳,协调推进降碳、节水、减污、扩绿、增长,在黄河流域率先推进“四水四定”,近10年累计投入1150多亿元,实现域内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全面清零,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83处矿业权全部退出,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煤矿关闭退出,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完成整治,通过采坑回填、削坡覆土、播撒草籽、植树绿化等,宁夏的“父亲山”重披绿装。

  “高原绿岛”六盘山区,植树造林、改土治水的绿色接力从未间断。宁夏通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00毫米降水线绿化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南部山区树木成林、山水成景。

  在“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的宁夏,十年时间,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1.9%提高到16.9%,地级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6年保持在80%以上。

  宁夏6.64万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过去随处可见的“秃头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曾经无人问津的贫瘠区变成了络绎不绝的风景区,绝迹已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返家园。

  好山好水好风光,塑造出一个“给心灵放个假”的山河空间。

2.追求绿色转型高质量

  前不久,2022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和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创造了10年来的最好水平。一时间,“欠发达”“领跑”等关键词的组合引发了更多人对宁夏这匹“黑马”的关注。

  成为“黑马”并非偶然,这是宁夏坚持不懈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的结果。10年来,宁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连续跨过3个千亿元大关,人均GDP翻了近一番。

  这种高增长并非低水平重复。过去,“傻大黑粗”型的“低效产业”一抓一大把;如今,“窈窕淑女”型的“专精新特”企业一数一箩筐。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枸杞、葡萄酒、奶产业、文化旅游……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产业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宁夏,这个西部欠发达的小省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十年翻了一番,“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的“宁夏模式”在全国推广。400万吨煤制油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维尔铸造高铁枕梁、吴忠仪表关键阀门、共享铸钢3D打印等“单打冠军”让人眼前一亮,一批高科技领跑全国甚至全球。

  “高质量”是宁夏转型发展“纵轴”上的必然要求,也展示出沿黄协同发展“横轴”上的领跑姿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宁夏在沿黄9省区率先出台“四水四定”方案,先后7次召开推进会,稳步推进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改革创新、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清洁能源、新型材料、葡萄酒等重点产业集约发展。宁夏成功举办5届中阿博览会和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获批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际经贸拓展到169个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3.建成富裕祥和新家园

  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西海固”,能弹出一千多万个搜索结果,相关延伸搜索不乏“苦甲天下”“贫困”“移民”等。而就在十年间,这个曾经绝对贫困的标本,成了“全面小康”的标志。

  宁夏探索易地搬迁扶贫,123万贫困群众从“穷山沟”搬到“米粮川”。十年来,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一鼓作气、尽锐出战,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宁夏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在百万移民迁出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死循环得以终结,生态“颜值”和产业“绿值”共同提升,冷凉蔬菜走上了东南沿海的餐桌,青山环绕的美丽乡村成为城市游客的打卡胜地。

  移民迁入地,黄河水将沙丘荒漠变成阡陌纵横的绿洲新城。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下,福建省援建的“闽宁村”发展成为闽宁镇,群众年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500元跃升到1.6万多元、增长了32倍,水电路讯进入了脱贫群众家中,人人享有优质便捷的教科文卫服务,群众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宁夏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安居乐业的沃土,离不开团结之水的浸润。在宁夏,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如今,全区各地级市都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涌现出了王兰花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同学校共班级、同车间共班组、同小区共楼栋,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已成为宁夏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塞上宁夏,江南之形更胜,江南之神愈聚。非凡十年,塞上更江南!

【2012】

  ●地区生产总值2131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166元

  ●森林覆盖率11.9%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4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

  ●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1340.89万年人次

【2021】

  ●地区生产总值4522.31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49元

  ●森林覆盖率16.9%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6家

  ●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3623.67万人次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