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新时代的志气——一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侯立虹  更新时间:2022-11-05 10:42:5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元素,因此廓清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精髓要义及其逻辑关系,对实现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廓清居志气骨气底气核心地位的志气,抓住其拥有勇于斗争不甘示弱的自强内涵,对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开展顽强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有利于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志气”,古指心志气力,今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志者,在心向慕之谓也”,其本义是意念和心情,是对既定目标强烈而持续的向慕和憧憬,由此引申出愿望、志向和目标义。古时中国极其重视“志”,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气则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也就是践行并实现志向的决心和勇气,要义是自强,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志气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志气蕴含着不甘人后、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因为志气根基在于立志,所形成的“有志则气不衰”、“有志者事竟成”等古语,都表明确立志向并为之奋斗的重要,强调功崇惟志的主动姿态和坚决意志,是与成功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志气昭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理想的英勇奋斗,志气绝不仰望命运或他人。无论是西周初年极尽倡导的“敬事”,孔孟为天命人力划定的作用范围,还是墨子力主成事由力,非有其命,荀子力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都强调人自身的能动性,千百年流传的“恃人不如自恃,求诸人不如求诸己”的主动行为原则、自强坚毅的处事方式,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都诠释了志气蕴含着面对困难迸发出越是艰险越向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力量的内涵,释放着不畏惧不退缩,不怨天不尤人,坚忍不拔与勇往直前的引申义,潜在生发发挥“借困衡为砥砺”,变被动为主动的主观能动性之作用,于是,志气无论是对立国还是对立身,无论是利用自然、改造社会,还是加强修养、成就事业,都显得极其宝贵。

  志气,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把志气与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因而被赋予亘古未有的深刻内涵,于是有了斗志昂扬的景象。毛主席著名“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具前瞻性论断,所强调的“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0页)”,成为新中国创造人间奇迹的巨大精神武器,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赋予了志气前所未有的内涵。老人家的“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既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对“全民皆兵,严阵以待”和女民兵精神的升华,也通过“不爱红装爱武装”,把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保卫祖国的女民兵上升到“中华儿女”整体性的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把中华儿女所爱的“武装”而不是传统的“红装”,揭示了党的“武装斗争”经验,展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武装”,因而使志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谈论志气,不能不联想到现时的抗击疫情,很能说明志气的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的民族,经历了诸多挑战,战胜了无数困难。62年前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战天斗地,干劲冲天,在全国消灭了肆虐几千年的血吸虫病,尤其是当时典型的重灾区江西省余江县(现为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血吸虫病疫区面积约2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3.67%,钉螺感染率48.13%,居民最高感染率69.4%,新中国成立前30年间竟有2.9万余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出现毁灭村庄42个,绝户1424户,2万多亩良田变成“草长比人高,野兽到处窜”荒野的惨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生产为中心,血防为重点,统一安排,组织各部门协同作战,做到血防与生产紧密结合,消灭钉螺和兴修水利相结合,治病安排和农事安排相结合,粪便管理和积肥相结合,掀起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高潮,各级血防小组既是领导机构,又是战斗部门,广大人民群众、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不畏艰苦,不怕感染,日夜奋战,展开劳动竞赛。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余江于1958年5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树立起全国血防战线的“第一面红旗”。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主席看了这篇报道后,心情激动,诗潮如涌,一气呵成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光辉诗篇,高度颂扬广大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盛赞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送瘟神”人间奇迹,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千古绝唱。余江为什么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创造人间奇迹?毛主席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就是很好的诠释,翻身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样的人民可以让高山低头,令河水让路,可以彻底铲除血吸虫病这个“瘟神”和一切害人虫,这样的人民是真正的圣贤,是真正的尧舜。所以毛主席在诗作的后记特别指出: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这不仅是血防战“疫”,而且从扑灭大兴安岭山火到98抗洪抢险,从汶川抗震救灾到抗击“非典”疫情,无不一次次有力证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们迎接一切挑战、战胜一切困难,屡试不爽的法宝,也应当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法宝。今天学习党的20大报告,学习总书记强调的增加全党全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回顾那史诗般的奋斗历程,深切感受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科学态度和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对激励全国人民弘扬“依靠群众、讲究科学、团结奋战、创造奇迹”的伟大斗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有志气有能力打好这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再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中国力量。

  “志气”不是天生就有,也不是一劳永逸,有志气还必须加强涵养,最重要的是在自我革命和与各种困难、敌对势力斗争中不断淬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几次三番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且一次比一次扩大外延内涵,20大报告居然扩展到“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将此作为发扬斗争精神的根本举措?这是因为志气骨气底气对我们太重要了,人们不会忘记,新中国有站起来,傲视帝国主义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志气,有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志气,所以就有了不怕帝国主义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技术卡脖的骨气,有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底气。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些人却没有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反倒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顶礼膜拜,对资产阶级唯利是图价值观欣赏有加,甚至在西化渗透面前卑躬屈膝,比如一些曾经有很高志向的人却成了市场经济的俘虏,甚至一些有坚定信仰的领导干部被钱色收买,成了变节分子,出现了一些高官、富豪迷恋西方花花世界的出国移民,一些公知鼓吹资本主义所谓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的怪现象,与新中国成立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着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扭转乾坤的志气,大量海外华侨知识分子向往祖国,千方百计冲破阻挠回国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人们还不会忘记,在世界尤其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候,有些专家竟然提出“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谬论,在中美贸易战时候,有些公知居然威逼中国服软投降,以至于跪舔西方抹黑中华民族的汉奸文化猖獗一时,甚至出现精美精日、抗击疫情讨好西方的日记和为日本侵略者招魂的种种怪事,所以说志气需要涵养,需要不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正是这种亘古未见的志气,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势必淬炼了史无前例的骨气。党中央和红军安家延安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但延安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有力支持了抗日前线。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有力领导和指挥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解放战争,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如今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宣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之志气,就是要求全党站稳人民立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志气、骨气、底气之源。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实乃任重而道远,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治国理政大考和各种矛盾风险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志气,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再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