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其荒诞不经的逻辑:“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汽车、电灯”

作者:政说心语  更新时间:2023-10-15 05:38:0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刚刷到抖音上一个视频,是一个叫“李孔岳”的在什么地方做演说,这个视频的标题叫“市场经济才能带动共富,最大受益者是穷人”。这个观点和张维迎完全契合。看了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从视频底部的介绍,这个叫“李孔岳”的身份是教授、博导、经济学家。他的基本观点就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让社会发展。在他的演讲里用一个排比句,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他说,“没有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汽车,人们只能永远………没有市场经济不可能出现电灯……,没有市场经济你就得种地,不能进城。”不知道这位教授、博导、经济学家是一种什么逻辑。也为我们国家怎么会有这样的教授、博导、经济学家而感到羞愧和耻辱。怎么连一般人都知道的社会进步的最简单道理,也被他牵强附会地套上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都各有其优劣,各有所长,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模式也不例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的具体表现。是人类智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与经济模式没有联系。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计划经济同样也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这位李姓经济学家的逻辑,没有市场经济,社会只能永远是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营方式。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只顾盲目地做结论,而应该以客观事实为理论依据。任何离开了客观事实依据的理论都难以成立。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思路,从人类社会进入商品交换以来,就一直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还要早于欧洲,欧洲是从十一世纪的时候才开始传入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说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那么,到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又如何呢?就拿李姓经济学家所说的汽车、电灯来说,解放前的市场经济都能坐上汽车,用上电灯了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在旧中国只有极少许的洋人汽车。

  恰恰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才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以汽车、电灯为例,看看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速度。

  根据《头条百科》资料: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1903年以后,上海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产汽车。1920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提出了发展交通运输的一些设想。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要化兵为工,在辽宁迫击炮厂成立了民用工业制造处,开始试制汽车。中国人当时还没有生产汽车的技术,于是聘请了美国人为总工程师。于1931年试制成功了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可是,第二辆汽车还没造出来,“九.一八”爆发,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继“民生牌”汽车以后,20世纪30年代国产汽车试制工作在国内许多地方进行,但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汽车工业。

  1956年,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下线。中国汽车从此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拉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帷幕。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载货汽车总装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7年5月开始仿制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同年9月,又一辆国产“凤凰牌”轿车在上海诞生。

  1958年以后,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热潮”。从1953年的一家发展到16家,又由1960年的16家发展的28家。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汽车制造厂。60年代,汽车改装业起步,重点发展了一批军用改装车。民用消防车、救护车、自卸车和牵引车相继问世,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城市、长途和团体这三大类客车。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到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年到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万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正是新中国的计划经济才有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的汽车工业如果没有计划经济时期奠定的基础,你市场经济能发展起来吗?看看解放前的市场经济我们就心知肚明了。

  再说电力方面,新中国的电力发展同其他科技发展一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力事业,但是,到1926年孙中山去世的第二年,中国的总发电量才10.11亿千瓦时,当时人均2.5度。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人均用电量才8度电,总发电量仅43亿千瓦时。到1979年达到了2820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65.6倍。请问李姓博导先生,这个究竟是市场经济现实了的,还是计划经济完成的?为什么解放前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发电量人均年用电量只有8度,该做何解释?这是铁铮铮的事实啊,能否定得了吗?

  实际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李姓经济学家的所谓“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汽车、没有电灯”的谬论,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否定新中国毛主席时代,明显是居心不良。

  用不着再多说了,作为一个教授、博导、经济学家,怎么连这样的历史常识都没有,还谈什么经济研究啊,有这样的经济学家吗?真替他感到羞愧难当。

  至于说市场经济是不是能够“共富”,究竟是为了谁好?李姓经济学家的逻辑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共富””,“市场经济是为了穷人好”。我们还是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吧。

  从理论上来说,市场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市场经济完全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用现在经济学家的共同说法就是市场经济可以现实自由竞争。那么,这个竞争的结果是什么呢?一般不会逃脱这样两个结局,一是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二是造成并加剧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在这样的竞争中,只会形成阶层固化,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穷人永远也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翻身的机会。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学试图将资本主义所有制看成天经地义的亘古不变的教条,实际是希望维持资本权贵的利益。”马克思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一针见血,尖锐地揭开了这种市场经济的所谓“合理性”的虚伪本质。

  从事实上来说,以美国为例,美国堪称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从美国的现实来看,完全否定了所谓市场经济是“为了穷人好”的荒谬逻辑。据相关报道,美国2021年人均GDP高达66519美元,却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靠领国家救济金过活。而不到1%的富人却享有43%的美国财富,请问,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是否实现了“共富”?是对穷人好吗?用不着多说,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教授、博导、经济学家却恰好与常人的思维完全不同呢?不是无知,完全是为了为既得利益者站台。是愚弄老百姓的一种强盗逻辑。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市场经济就是将一切人和物都异化为商品之后,一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济模式,穷人手里没有资本就不可能有任何选择,社会财富增加越多,对穷人来说只能是与富人的差距就越大。什么为了穷人好,完全是一种混账逻辑。

          (文/政说心语,来源:政说心语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