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后人是不是存在反“极左”扩大化呢?
比如对“样板戏”的态度,认为这种表演是“极左”思潮的艺术载体,这种带有鲜明的“文革”时代印记要坚决地批判,其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思想都要彻底地否定。
以至于影视逐渐被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那些小鲜肉偶像剧、娘娘腔影风剧、架空剧、鸡汤爱情剧、男女对立剧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着一大批年轻人的思想。
当然我说的是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全部。
我们应反思资产阶级思潮下涌现的影视。
一、青春题材影视剧
改开后所拍摄的青春题材影视剧,除了突出学生的叛逆、高考、恋爱、坠胎、打架等剧情,难以看到更高层次的升华内容。
青春的堕落成为他们影片的主旋律,被资本拿去消费赚钱,用“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就能完美地掩盖资本利用的动机,留下的是鼓励年轻人尽情放肆自己的青春。
像赵薇这种已经成功了而且和马云有着商业互动的上层精英,她拍摄的《致青春》所反映的青春生活视野十分狭窄,尽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关键这类片子还不少。
《致青春》剧情的背景是发生在90年代,而那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些什么事呢?
城市里出现大批下岗工人,农村里出现留守儿童和三农问题,国际上美国摧毁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等问题,但这些事件在影片中丝毫没有反映。没有一个大学生的思考能超越男女的情情爱爱,没有一个大学生的追求能超越世俗的成功,学生们没有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打架、情窦初开、耍酷、叛逆,即使他们所努力的高考,也无非为了成为人上人。
“告别革命”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那是一个把个人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时代,也是大学大规模生产“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年代。在当时思潮下的学生很多确实如此,当下也跳不出来,导演也没能从该大环境中去反思和升华,反而是消费和鼓励这种热血的青春,导演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思考背后的社会现象。我想赵导演所在的这个阶级和当下的社会思潮,她很难从阶级去思考这个问题。
青春片不仅仅要写校园的小我,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也要关心国家大事;青春片不仅仅为了让学生怀念过去,也要给未来希望。如果只是鼓励青春叛逆和享受,沉醉于其中,那一朝酒醒,得到的只能是欲裂的头痛,还有满地的狼藉。
我们需要警惕这类影片鼓励青少年关注自私的小我而缺乏责任感,鼓励学生沉迷于情情爱爱而缺乏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原生家庭题材影视剧
现在依然会时不时出现讽刺文革时期批判亲人的所谓无情行为,但又出现批判当下的原生家庭,批判父母给自己带来的落后思想。
近些年反映原生家庭的影视剧,特别当下一些短剧和短视频鸡汤,对原生家庭的痛恨非常多,让家庭矛盾代替了阶级矛盾。
对自己人生的失败,不是去思考阶级固化的影响,不去思考资源的少数人垄断,不去思考单干后党员不下乡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不去思考公社解散后缺乏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他们怪父母无能,怪家庭环境影响自己的性格和认知。
舆论出现很多对长辈的诅咒,姐姐对弟弟的嫉妒、厌恶甚至仇恨,都不像中国式的含情脉脉家庭。一些创作者可能有不幸的童年和破碎的家庭,但我不信每个编剧都是在变态家族中长大。显然,这是某种思潮涌动,平台和资本引导,全面否定家庭仇视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我们描写家庭的作品,很多不再是讲爱和宽容,而是讲不满和怨怼。老人招人厌,孩子招人烦,夫妻不和谐,姐姐招人恨,婆媳各种闹,塑造这样的剧情,其实是为了建立自私的王国,让家庭矛盾争论起来。
不是不能讨论不能拍这种社会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引导的舆论是家庭矛盾,人们的精力聚焦此争论,视为主要矛盾,而这种争论往往掩盖了背后的阶级矛盾。
三、男女题材影视剧
当下电视剧出现流失大量男性观众现象。
原因何在?
特意制造男女对立,并讨好的是女性。
正如编剧汪海林说的:“一个剧可以刻意迎合某一类人,但不应排斥男观众,甚至仇视男观众,我们的剧越来越难看,跟这种非理性的歇斯底里的性别仇视有关。”
不仅影视如此,春晚小品和节日也如此。
甚至舆论上,女拳主义还得到流量宣传。
出现了油腻男,下头男,直男,普信男等,从开始只是对特定男性群体进行挖苦,逐渐扩展到无差别对正常男性进行贬低、否定、嘲讽,完全是歇斯底里抨击。
表面是性别歧视,本质是阶级歧视。
有直男,那也是有直女的,有普信男,那也有普性女的,再说普通而自信有何不可。既然男性和女性都有这样的人,为何要用性别加以区分,然后目标扩大,动不动扣上这种帽子,接着就是舆论扩大。
就是用性别对立掩盖了阶级矛盾。
从宝马哭自行车笑到普信男,它们鄙视的本质是男性的“普”,而不是男性的“信”,那位所谓的“国民老公”,换女伴的频率可能比换他的宠物狗还高,大大小小的拳师们,噤若寒蝉。
一些舆论上的所谓厌男仇男,只是仇视无法给她们提供消费的穷男。她们对明星小鲜肉,对高官或者富二代,满眼的崇拜。
特别可悲的是,资产阶级男性利用手里掌握的财富拼命玩弄 女性占人 妻女,但消费总是有限,在男女性冲突下,剩下的很多女性又看不上无产阶级男性,导致无产阶级男性单身找不到女性结婚,他们为了结婚不得不拼命为资产阶级男性打工。
现在网络上很多女性自拍暴露公布在大众视野,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欲望客体。
正如郭松民说:一方面是“风尘美学”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是对所谓“猥亵男”杯弓蛇影。
一些女性网红把自己设定为“男性凝视”的目标,难道她们不希望给别人留下睿智、善良、博学、坚定、勇敢等印象吗?
为何只是想告诉男性:
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令你一夜销魂?
“一个物化的社会,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面貌改造的结果。相对于封建贵族,资产阶级的优势在于金钱,他们希望占有一切,因此就希望一切都有价格,包括人的尊严。对资产阶级来说,万事万物,只要有价格就好办了。在他们看来,凡是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借助金钱这枝魔杖,资产阶级得以君临天下。”
一些打着女权的口号制造男女对立,成为了女拳,她们对毛主席在男女平等的贡献丝毫不知,她们对人民公社时期妇女有了这依靠关怀压根不了解。
1962年拍摄有一部电影叫《李双双》,剧情开始从一场劳动结束开始,李双双路过村旁的小河,顺手去清洗毛巾。接着她的丈夫孙喜旺扛着锄头从小桥上走过,把外套直接扔给李双双,什么不说就走了。
二春看到后说:“你看喜旺嫂子真不错,伺候得喜旺哥多周到。”
孙喜旺听到后自我夸耀起来:“我们俩从来就是这样,我说一不二……”
李双双微笑地顺从为喜旺洗衣服(其实李双双同样去劳动了一上午,回去还要做饭),二春羡慕喜旺,喜旺得意洋洋。这电影一开始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夫权思想很重的村庄,大家对这种风气习焉不察。
接着有一个剧情,就是一个有点自私的人想私自拿了生产队的几块木板,李双双看到后站出来阻止,从而爆发了争吵。
孙喜旺被喊来后,他希望自己媳妇能少说几句话,别把人得罪得太狠,最后怒道:“你凭什么管人家,你算个什么呀!”
李双双先是一愣,然后立刻理直气壮地回应道:“公社社员!”
人民公社作为小家与国家之间的链接,让人民组织起来。李双双在人民公社有了新身份,在其中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多事丈夫不一定比自己做得出色,公社还给了她依靠,所以她对公社有责任感。
之前的李双双,别人称她为“喜旺嫂子”、“喜旺家的”,喜旺称她为“俺那屋里的”、“俺家做饭的”、“小兰她妈”……这些称呼所标示的身份,意味着李双双确实没有权利“管人家的闲事”,一般人也懒得管,但“公社社员”的身份她可以管,也乐意管。
很多女权压根不了解这些历史。
现在很多女拳从来没有为穷苦女性发声,从来不敢冒犯马云和王思聪这样的富人,只会欺负无产阶级男性,对美西方男性也只有崇拜没有批判,像革命先辈向警予刘胡兰这些女性,她们投身于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才是真正的女权。
警惕影视、小品和节假日通过讨好女性来推动消费主义和制造性别对立来转移阶级矛盾。
以上就是资产阶级思潮下的影视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阶级视角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