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革命时期为例,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划分敌我友,解决所谓“革命的首要问题”。毛主席的做法是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其成果是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里,他明确指出,革命最广大和忠实的同盟,既不是陈独秀青睐的国民党,也不是张国焘片面倚重的工人,而是几乎无人注意的农民。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篇文章(以及许多毛主席的经典文献)里面,随处可以见到当时许多具体的组织甚至个人的名号和语言,显然是深刻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再加以分析归纳的结果。今天我们也许想当然地以为农民如何如何,但在毛主席之前,无论是国民党的许多头面人物如蒋汪,还是共产党这边的二十八个半,谁也没把他们当回事!就好像真正的高手,下棋的时候能早早地看出棋盘上的真实力量对比,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创造隐伏的战机;而面对同样的棋局,一个低水平选手只能看到一些皮毛,从而作出不切实际的判断。这样两个人面对面交锋,结果是不会有任何悬念的。
划分了敌我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己方的力量最充分地组织动员起来。首先是他在井冈山时期拉起的那支革命队伍。那支朴实无华的队伍,其行动准则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第二支军队,其守则居然是如此婆婆妈妈土得掉渣了。然而,仔细阅读过那据说是毛主席亲自审订的条文,人们一定会感佩于其背后透出的对人民利益的认真负责和无限忠诚!“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支军队后来在所到之处一再得到人民真心拥护,兵员不断得到补充和壮大,还有什么奇怪吗?
从经济上看,毛主席也有着独特的创造性。他根本不像后世一些半吊子专家们胡诌的什么不懂经济,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国民党躲在大城市中心里搞金本位,毛主席在山沟里就搞粮食本位,鸡蛋本位,钨矿本位,等等,既不用和龙王比宝,又能实打实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边区发行的货币,比人国统区的还坚挺。对比一下宋子文那个玩虚活的后来搞出来的法币金圆券系列闹剧,高下立判!
既然说到实事求是,那么军事斗争一定是人民革命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从战略上讲)只许胜不许败。从一开始,毛主席这边的军事力量就处于绝对劣势,特别是装备给养上。那么毛主席的应对策略就是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有群众基础且地形复杂相对容易防守的地方去开辟根据地。他经常颇有先见之明地放弃中央力主的攻打大中城市的方针,事实也不断证明他对力量对比判断的正确。当然,敌人也少不了要经常动员优势兵力上门‘围剿’。要打破这种不利局面,运动战实际上也是无奈的选择。只有动起来,才可能在局部反过来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一口口吃掉敌人有生力量。蒋介石数次围剿,不但没能打垮红军,反而把根据地越打越大,最后是靠着最不可能的合作伙伴免了毛主席的职才把红军赶上了长征之途。到抗日战争时期,情况又有了变化。主要的敌人换成了日本侵略军,外加国民党顽固派等。毛主席又一次显示了其过人的眼光和洞察力。国军主力节节败退,共军就敢迎着困难上,到那些敌占区的薄弱处搞串联,发动群众打游击。事实再次证明,国民党那些个眼高手低者搞不了(或者不屑干)的事情,共产党做到了。游击队遍地开花,敌人除了一些重点地区勉强维持之外,百万大军陷入泥沼,动弹不得。靠着这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力量,到抗日后期,共军对付的日本鬼子竟然在绝对数量上都超过了国军。就这样高超的技艺,人老蒋愣是不当回事,以至于后来还信心满满地发动了内战。不客气地说,在主席面前,蒋介石就是一睁眼瞎!
然而,毛主席的军队,还不光善于搞军事斗争。伟人的眼界早已超越了这一局限:他缔造的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还是宣传队。这又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充分动员和发挥人民力量的创举。我军除了打仗,还会干农活,搞抗洪抢险,作文艺宣传,甚至用开会交流的方式大规模改造俘虏并迅速为我所用,等等。那些鼻孔朝天的老爷们无论如何看不上的穷苦兵丁和民众,到了毛主席的共产党一边,就迅速迸发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都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摊开了挑明了,他那些形形色色的敌人们就是学不来。罕有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朝鲜战争时期的李奇微。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掌握了我军礼拜攻势的弱点,并总结出磁性战术对付之,颇有些‘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劲头,也充分发挥了美军机械化行军的优势。即使如此,也不过勉强把战线稳定在38线附近,以极大装备优势对志愿军打了个平手。毕竟碰上了祖师爷,能打成这样算不错了。
敌人学不来,大都因为其阶级局限性,以至于被捆住了手脚。如同熊蕾大姐的回忆文章所揭示的,其实敌营里看出问题来的人还是有的。可是对于所有立志学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人们,尽可能多地从主席一生的教诲和垂范中学到点什么,那才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