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2015年1-9月份非公有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投资、出口)继续减速。私人部门也不“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2)科学看待新增“市场主体2000万”的“动能”:可能“动能”甚微。不然的话,投资等重要指标怎么会跌跌不休。铁路建设也是,对新、老私人资本开放多年,去年又大力推行PPP,今年7月份“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政策也出台了。但是,1-9月份私人部门却以罕见的投资负增长来冷冰冰地回应了政府改革举措。怎么办?有人想采用撒切尔的办法:一是进一步鼓励私人资本投入铁路,二是涨价+政府补贴?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会不会是用新增问题来制造更多的问题。(3)科学看待“第三方”评估政府政策效果的客观性:可能难“中立”和“客观公正”。因为,这些“第三方”们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拨款单位,甚至存在上下级关系。工商联则还与私人企业主有着内生性关系。《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值得政府有关人员看看,以避免体制性的“自我误导”。(4)异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没有出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基本政策目标,及商业一类、公益类国企可以由国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独资”等非常重要的政策决定,等等。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中,也是通篇不见党中央《指导意见》中确定的“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政策目标。如果过滤、删除党中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国企改革目标等,居然成为了国企改革N系列重磅配套文件的标配,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一)2015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私营企业投资同比增长13.9%,增速下降1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见图1)。个体户投资同比增长3%。港澳台企业投资增长1.6%,外商企业投资增长下降0.9%。
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个体私营企业合计为31.5%;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为4.2%。个体私营企业和外商、港澳台企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总计为35.7%,比上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1-9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7.9个百分点,比1-8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高0.1个百分点,比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5个百分点,比国有独资公司低5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8%,比1-6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同上半年,均显回落。民间投资在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下降1.3%,出现少见的负增长。
(二)2015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同比增长8.9%,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见图2)。1-9月份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增速下降个2.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2015年1-9月份私营企业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增速回落4.5个百分点;进口总值同比增长下降13.3%(见图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下降5.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增长下降8.2%。在出口、进口总值构成中,私营企业的比重分别是42.4%和23.8%,外商投资企业分别是44.3%和49.7%。
(四)2015年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平稳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与上季末基本持平,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4.2个和3.7个百分点。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占比比上季末高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58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0%,比上季末占比水平高4个百分点。、“三农”贷款增长减缓。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总量保持稳步增长,在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持续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5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3.06%。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8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183.32万户,较年初增加38.74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7.40%。
(一)“继续顶住下行压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巩固稳中向好基础,继续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力度,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局面。
(二)实行负面清单制度?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6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将印发。
(三)力推“双创”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等支撑平台。
国务院常务会议数次听取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会议认为,国务院委托全国工商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及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整体效果不错。同时也揭示了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政府管理创新举措。
(四)扩大对外开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要求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制造业,稳定外商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外商投资管理方式,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转变,。要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要保持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要提升金融业开放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等。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一是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二是强化政策保障;三是加快推进改革;四是突出创新驱动。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放开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营销等功能性区域中心。
(五)解决PPP“一些落地难的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破解审批繁琐、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加快棚改、铁路、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设立PPP项目引导资金,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发改委投资司负责人表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年底前基本能完成。PPP落地难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前期工作做的不够到位,要让他们加快前期的工作。要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让投资者有稳定、合理的回报。要利用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的资金,对PPP项目给予支持。还准备跟全国工商联联合,向民营企业推介PPP的项目。
财政部干部指出,据统计,目前各省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大约为1800多个,总投资达到3.4万亿元。目前,财政部已经出台了财政可承受能力的评估,要求不能超过财政资金的10%。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约为15万亿元,10%也有1.5万亿元,规模仍较大。不过,相对于几万亿的PPP项目,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的意愿也决定了PPP项目的签约率。目前PPP的落地率大概在15%。
(六)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
发改委等五单位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的实施意见》,决定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全面进入铁路领域。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外,均向社会资本开放。
(七)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通过整合资金出资150亿元,创新机制发挥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立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社会出资人优先分红、国家出资收益适当让利等措施,更多吸引社会资本,激发中小企业“双创”活力。
(八)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减轻其税负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责任;健全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
银监会一负责人肯定P2P为普惠金融所做出的贡献,但监管制度仍在研究。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
(九)农地改革 国务院公布《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等。
(十)国企混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其中有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交叉混改内容。国资委发文规定,央企、各地国资委已有的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凡与《指导意见》精神不一致的,要及时修订,确保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 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属配套N系列文件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也随后印发。它作为落实《指导意见》配套文件,其中没有出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基本政策目标,及商业一类、公益类的国企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独资”等非常重要的政策决定,等等。
发改委一副主任召开改革专题会议,研究《指导意见》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的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改革任务的部署落实。他要求支持地方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地方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的经验。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副主任(原国资委副主任)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成为各层级推进国企改革的依据。但要警惕国企改革多头管理,导致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时出现新的障碍和困难。
(十一)处理天津港私营企业瑞海公司爆炸事故 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先后做出部署,处理天津港“8·12”私营企业瑞海公司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进一步做好处理该事故的各项工作。
(一)非公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投资、出口)继续减速。
2015年1-9月份,在政策环境特别是金融服务不断获得改善的情况下(也有小微贷款较激进,开始暴露风险的案例。如穆迪将平安银行的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标普将民生银行的评级展望调整为负,将浦发银行的评级展望确认为负),非公经济增长的两大发动机(投资、出口)继续减速,下调幅度明显。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压力不小。按商务部分析,目前外部需求严重不足。四季度外贸形势更不容乐观。另外,当下地缘政治紧张因素增加,美欧日政府等相互策应,其国内大型跨国公司对此带来的军火等贸易机会增加反响积极。这些势力对中国既利用又压制,实质上也是在卡“中国崛起”。由此,第四季度非公经济的增长情况很难有明显起色。私人部门也不“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相关政策部门需要总结经验。
当然,如果按厉以宁教授最近说的,“经济增速能够维持在5%、6%左右就行了”,那么,近几年内非公经济投资、进出口、工业增加值等继续大幅减速也是正常的,“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也就不那么需要了。问题是,这样一来,国企混改、PPP、城镇化、“一带一路”等需要的巨额私人投资还能够有保证吗?
(二)科学看待新增“市场主体2000万”的“动能”:可能“动能”甚微。
一方面是私人投资等重要增长指标持续地跌跌不休;另一方面,是一年来中国新注册市场主体2000万家。这两千万家是否确实表明中国经济拥有了主要来自私人部门的强劲新动能,值得再分析。例如,新注册市场主体两千万家了,私人投资怎么还是在持续大幅下滑,非国有部门的进出口怎么还负增长了呢?是新增市场主体们不投资,不进出口,还是亡掉市场主体的存量与新增市场主体提供的增量对冲了?这些新市场主体是否仍如“三经普”所查那样,有“55.3%”甚至是更多家主体并“没有经营活动”?有关方面应当对这种矛盾现象做出实事求是的政策性反映。
再者,如果这2000万主体大都是小微企业、个体户,且多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后的新注册单位,寿命不过全国工商联说的2-3年,交易风险大,各种所有制的银行都不敢给它们贷款,其经济“动能”几何,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几何,肯定更是大成问题的。如去他们还去参加国企混改,恐怕问题更多。至于他们会不会积极参加PPP,仅由其规模细小,相当一部分是0资本注册,平均寿命太短暂,可能性就几乎是0了。当然,不否认其中也有少数确有“动能”的经济单位。
铁路建设也是,对新、老私人资本开放多年,去年又大力推行PPP,今年7月份“全面开放铁路投资与运营市场”政策也出台了。但是,1-9月份私人部门却以罕见的投资负增长来冷冰冰地回应了政府改革举措。怎么办?有人想采用撒切尔的办法:一是进一步鼓励私人资本投入铁路,二是涨价+政府补贴?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会不会是用新增问题来制造更多的问题。
(三)科学看待“第三方”评估政策效果的客观性:可能难“中立”和“客观公正”。
近年来,政府一再委托全国工商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及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据说“整体效果不错”,还“要进一步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政府管理创新举措”。
但是,这些被新闻报道所列举单位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吃财政饭”的,或本身是国务院直属机构(如中科院、发展研究中心),或本身属中直系统,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如中国科协),或本身是被政府部委直接管理的机构(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校或部分研究机构等)。例外一点的是全国工商联,它属于党的统战口,是财政拨款、领导干部按公务员条例管理(包括职务待遇);同时,领导班子拥有众多大中型私人企业的所有人,全国系统内的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不少也是私人企业主。工商联还可以按需向私人企业要钱(如曾要数千万元盖办公大楼),其特殊利益性质和自利性是比较强的。从西方的“经济人”理论来分析,这些单位或可能受制于与政府的上下级利益关系而说话,或者不仅如此,还可能是私人企业群体的直接代言人,说所谓“特殊利益集团”之话。总之,出于利益关系,他们是难免偏向性的。如是,来自他们的各种“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很难不受到质疑。《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值得政府有关人员看看,以避免体制性的“自我误导”。当然,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不止一个,还有价值取向、理论立场、调查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有关方面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四)已发布的混改配套文件过滤、删除党中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国企改革目标等:异象?
异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没有出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基本政策目标,及商业一类、公益类国企可以由国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独资”等非常重要的政策决定,等等。继而,由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中,也是通篇不见党中央在《指导意见》中确定的“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政策目标。如果过滤、删除党中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国企改革目标等,居然成为了国企改革N系列重磅配套文件的标配,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
(文章作者:夏小林 来源: 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