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特别是总结中国发展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上述的这些方面是有机联系的,自知之明也是一种全面的深刻的自知之明,其中既包含对各种实有情况的科学认知,也包含对文化之各种价值的合理评价,是二者的统一。毫无疑问,这种认知和评价都绝不是一次性达成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一下子形成和一成不变的一样。它们总是处于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永无终结之日。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反观自照,是在一定背景中或条件下聚焦于文化、审视着文化,既能够分辨出文化与其他非文化之间的差别,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别,又注意不割断其与背景和条件的联系,通过这种反思构成了或形成了文化自我意识或文化自我。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否则便没有比较的需要和动力。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考察文化反思,既要注意到反思形式或路径方面的差别,还得注意到反思内容的复杂性和主要维度的不同,而在总体上便形成了反思层次深浅程度的差异及其由浅入深的递进。
文化反思作为一种对文化的认识,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一定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否则就容易犯以想象的主观的意见代替真实的情况的错误。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相对于认知结果可以用经验数据等来证实,评价则会因主体不同、侧重方面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而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孰对孰错,孰合理孰不合理,在短时期内也不易得到检验和证实,只能在争论和比较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显出谁更加符合实际,谁更有道理。
从文化反思的内容方面看,主要存在三个维度,第一是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一定的文化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同时又对后者起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必须指出,文化的这种反作用总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动而进行的,是潜隐地缓慢地发生作用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机理也很不相同。如不懂得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两种错误偏向,或是忽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简单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或是过度夸大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文化决定论。这是我们必须努力防止的。第二是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世界性交往带来的不仅是器物层面的互通有无,也促进了对制造这些器物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制度层面的了解,相应地则产生了对影响这些制度的精神文化的比较以及相应的态度。异域文化、他者文化都是与构成它们之基础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硬实力连带在一起的,实力强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往往也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势或强势文化,对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不平等地位和势态,作为弱势民族国家的人们也容易对其形成一种仰视的态度。这种态度出现的普遍性,表明其中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国力强盛与否是证明或显现其文化的作用的。这里容易出现的毛病,是以偏概全,将其文化的某一种或几种形式、某个或几个方面的优长泛化为所有方面的优长,或是相反,将自身文化某一种形式某一方面的劣短当作是整体的劣短。这一维度的文化反思就是要克服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具体分析各自文化的优长劣短及相关条件,以平等的视角理解彼此的关系,无论是拒斥某些方面还是学习某些方面,都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第三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如果说上述第二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那么这个维度则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按照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各个民族的人们包括它们的英雄人物,都是“仅仅认得特殊性,而且只能支配特殊性”,都超不出民族的局限性,因此只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则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为我们进行这种文化反思提供了指导。简略地说,从人类发展历史阶段的角度理解各个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文化,我们才能超出民族局限性,对各自文化的优长劣短及其历史成因、具体限度获得一种透彻的认识和同情的理解,也才能建立起一种以人类情怀为底蕴的包容性共享性的文化态度。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明白,进行文化反思,会合理地进行文化反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反思本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被泛化为或普及为一个日常生活的词语,可算是哲学影响生活的表现。但即使人们都在说反思,也确实进行了一些反思,尤其是文化反思,它肯定也还是存在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有的甚至骄傲自大,轻视或蔑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这两种态度里并非没有文化反思的因素,这些人,也是经过了一些反思的。问题出在这种反思很粗浅,很皮相,所以也就容易出现在自傲和自卑之间摇来摆去。文化反思的层次递进,就是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文化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同时都纳入进一步反思审视的范围,既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又考察其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在洞悉当今人类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优长劣短,搞清楚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经过努力能获得什么。说到底,自信是一种主体地位、能力的自信,是对我们“自信什么,为何自信,如何增强自信”等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和回答基础上的文化态度。
总之,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作者:董朝霞,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