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下半叶,北京南中轴线上有一个地名老幼皆知,那就是“红星”。从红星集体农庄到红星人民公社,这里经历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实践,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红星集体农庄的所在地南海子,是历经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诗赞美:“相风微动九门开,南陌离宫万柳栽。草色横粘下马泊,水光平占晾鹰台。”下马泊和晾鹰台都是帝王狩猎留下的遗迹。清末以后,这里就逐渐荒废了。
报名入社 南苑区八户全部参加红星集体农庄
摄于1954年1月
麦收季节里,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四年级学生到红星集体农庄进行生产实习。
摄于1955年6月
十五匹蒙古骏马晕倒红星集体农庄,社员在给马梳毛。摄于1954年1月
社员们分粮食 摄于1955年9月
新中国成立前夕,原本属于河北省的南海子地区划归刚刚组建的北京市南苑区人民政府管辖。1952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同志提出要在京郊建一个示范性“集体农庄”,南苑区委就提议在南海子中心的姜场村先行建立示范点,北京市委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提议,从此南海子开始自己的“红色之旅”。
在南海子建立集体农庄并非偶然,这里不但地肥水美,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农业互助合作基础。原来,虽然在土地改革时期把大量的土地分给了佃农,但是没有分完的土地暂时“伙种”(数户一起种田)。1952年,这些互助组合并起来成立了“穷八家”初级合作社。这些前期的农业合作实践为在此地建立更大的示范基地提供了优势条件。
红星集体农庄托儿所的孩子们正在愉快的吃中午饭。
摄于1955年5月
红星集体农庄有线广播站成立起来了,广播员刘秀兰正在给社员们广播。摄于1955年12月
社员们在棉花田里喷洒1059杀虫药剂。
摄于1956年1月
1952年,北京市委派出工作组来到姜场村,以“穷八家”初级合作社为基础,吸引周边农民加入。1953年元宵节,工作组在姜场村召开了“集体农庄”成立大会,并为农庄取了一个极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红星集体农庄”。
农民们自己选举领导人,自己制定纪律。党员于潮凯、刘洵分别被选为农庄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席,并通过了《红星集体农庄章程》。办公地点就设在姜场村,下设4个生产队,一个大车组和一个饲养组。农庄在工作分配上按劳取酬、评工记分,多劳多得。农民们有了自己的组织,劳动热情高涨,当年秋天就获得了大丰收!这场丰收让庄外的农民非常羡慕,纷纷请求加入农庄。到1954年底,红星集体农庄就发展到了一千多户。
粮食入库,缴纳公粮。 摄于1957年1月
大兴区红星人民公社饲养的猪。 1958年12月
医师为社员检查身体。摄于1959年4月
北京南郊红星人民公社天恩大队正在收割小麦。 摄于1959年6月
红星人民公社天恩大队的牛奶场 摄于1959年5月
1955年,正值中央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和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帮助制定的《红星集体农庄的远景规划》,这一规划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他亲手为《远景规划》写下“按语”。
在毛主席的鼓舞下,南海子掀起初级社合并成高级社的热潮,先后组建了金星社(金星乡)、曙光社(西红门乡)、晨光社(鹿圈乡)和旧宫社(旧宫乡),这四个合作社与红星集体农庄(红星乡)在当时一起被誉为社会主义农村的五面红旗。
1958年3月,原属于河北省的大兴县划入北京市辖区,南海子地区也划归大兴县,五个合作社与京郊农场合并成一个总面积约160 平方公里的大型组织——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取消建制,二十多年里,红星人民公社一直发挥新农村的示范作用。
红星人民公社打麦场 使馆外宾参观。摄于1959年6月
旧宫大队果树队正在收摘大蜜桃。 1963年8月
旧宫大队社员放水浇地。摄于1961年7月
红星公社医务人员支援麦收现场治疗。
摄于1963年7月
1972年,两个美国人——阳早、寒春夫妇如愿来到红星公社安家。寒春不是一般的美国人,而是两名曾经参加过“曼哈顿工程”原子弹研究计划的物理学家。
1945年7月中旬,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大男孩”试爆成功。三个星期后,另两颗原子弹分别在日本长崎、广岛爆炸。寒春深感震惊:我研究的科学究竟是为谁服务呢?我们不是专心致志于“纯”科学吗?我们怎么制造出这样的杀人魔王?她与许多科学家一起,跑到华盛顿向政府抗议,开始长达半年多的美国原子能非军事化运动。
1947年,寒春来到中国,来到延安。初到延安的羊枣,起先没打算呆很久。但是延安人们简朴生活与精神富有之间的鲜明对比打动了她。她觉得自己找到了精神家园。寒春与丈夫阳早定居中国。
大兴红星公社鹿圈大队鹿圈生产队霍风岐看棉花丰收。摄于1965年10月
红星公社旧宫大队的奶牛。摄于1963年4月
旧宫大队的社员在给小麦追肥。摄于1962年2月
南苑红星人民公社医院的X光室在给社员作身体检查。
农业科学工作者倪文在红星人民公社和义生产队和社员一起研究水稻高产的经验。
摄于1964年9月
美国人一直以为中国1960年代成功爆破原子弹是得了寒春的帮助,其实他们夫妇俩到中国后一直在养牛。1952年,他们带着1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这期间,他们学会了西北农牧民全套持家本领,又生了一儿一女,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美国老乡”。
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红星公社奶牛场,寒春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直冷式奶罐,阳早设计安装了管道式挤奶设备。上世纪80年代,中国自主生产的成套奶牛养殖机械设备从小王庄走向全国。这对为理想主义而生的传奇夫妇,为红星公社增添了一段佳话。
寒春(左)阳早(右)
孙村大队的社员冒着严寒在开展水利建设活动。
摄于1966年1月
现在,共同劳动的集体农庄和人民公社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但是红星农工商集团继承了集体农庄的拼搏和闯进,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这些新花样又让“红星”再次站在时代潮头,引领风尚。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