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上那种坚韧、质朴的品质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作者:太史公记  更新时间:2021-02-07 08:15:5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洪源按:甚至没听说过吴献忠,她不是偏执癖、精神病,也不是“一根筋、大轴子”,而是一心为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毛泽东时代新农民、具有很高觉悟到共产主义新人。

  正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改变出身;在当下,读书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为了考取好学校,改变命运。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人有另一条路径,那就是“上山下乡”,自愿帮助农村做各项建设或者去保卫边疆,他们被称为“知青”。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清晰记得当初的“知青岁月”。在50多年前的知青团体中,有一位女知青十分知名,她就是吴献忠,当年,知青们努力争取回城的时候,吴献忠却拒绝了清华北大招生,谢绝了众人帮她办好入学手续的美意,喊出了“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的激情口号,震撼了全国。

  转眼数十年过去了,城市、乡村都有了很大改变,发誓扎根农村的吴献忠,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吴献忠,曾经是辽宁省抚顺市的一名普通中学生,本名吴风琴。读书的时候,吴献忠的表现就非常出色,担任班干部,老师欣赏她,同学也喜爱她。吴献忠真诚热情,在时代的号召之下,她非常渴望到农村去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量。

  1968年9月,吴献忠终于等到机会,她背着简单的行李,与同学们一起下乡,来到了耿屯大队。在那里,吴献忠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从城里走出的,她的想法很单纯:为农村奉献自己所有力量,为祖国燃烧青春。

  为此,她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学习干农活,时间久了,她熟练掌握了点种、收粮,每天干活的量连一些男知青也没法和她相比。不仅如此,吴献忠在几年时间里从来不提要请假回城里看父母,只有去城里汇报工作时,回家住过几次。

  “献忠”这个名字就是在知青时期改的,吴献忠希望自己能不负初心,吃苦垦荒,让其他人过上好日子,永远忠于农村土地。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只要队里缺钱或者其他农户有困难,吴献忠立马将自己的工分分出,她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人的赞美。

  1970年,吴献忠有了回城做工的机会,其他知青和农民推荐她,但她不愿去;不久,一些大学下乡来招生,吴献忠依然不肯走,连清华、北大抛来的橄榄枝,她都视而不见。吴献忠的做法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家问她,到底想要什么?

  吴献忠在日记里回答:“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她热情、真诚的宣言感动了那个时代无数人,更成为了一代知青标杆人物,许多报刊都将她的故事登出来,她顿时成为广受关注的先进人物,赢得大量荣誉,在耿屯大队任职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爱情。

  但吴献忠并没有被这些光环冲昏头,她依然踏踏实实住农舍,干农活。不久,她被逮捕调查,幸运的是吴献忠并没有遭到为难,乡亲们一如既往相信她、关心她。三年过后,吴献忠的清白被证明,她走出监狱,发现男友另外找了对象,父亲去世了,母亲因为担心她而哭瞎了眼,大家都劝她,不要再去农村,回城里吧!

  没想到,吴献忠依然不改初心,她说:“我发过誓要扎根农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的。”自那以后,吴献忠便走上了一条更为自由的“农村路”,她嫁给了另一个农村小伙,没想到对方却是希望借助她的力量将户口转到城市。

  这段婚姻几年后因为感情破裂而结束了,吴献忠回到自己的老家,进入一家饲料公司从基础做起,她深爱农业,后来又继续在养殖中心做经理,这些工作经历都成了她的宝贵经验,最终,吴献忠选择自己开食品公司,当董事长。

  她依然保留了“知青岁月”的质朴,讲究质量、讲究诚信,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已经年老的她依然把自己当“知青”,甚至很怀念当初人与人亲密无间、不计得失、互帮互助的激情岁月。

  几十年过去了,吴献忠还是那么淡然、热爱生活,一切仿佛都没有变。热爱生活的人不会被生活中的苦难轻易打倒,吴献忠从不觉得自己吃了苦,她始终认为过往岁月对她而言是最好的锻炼。也许能理解吴献忠的人不多,但她身上那种坚韧、质朴的品质难能可贵,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