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管厂 马玉来
《人民日报》1974-01-29第3版
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遵循张与弛、动与静的艺术辩证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设置了几个静场,对于刻画柯湘这个英雄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
《情深如海》一场,帷幕拉开,农军战士由于不理解党的政策,在温其久的亲信丘长庚的撺掇下,吵吵嚷嚷,要寻柯湘闹事。随着肩挑米箩的柯湘出场,台上众人的喧哗声戛然而止。这个“风平浪静”与前面的“电闪雷鸣”形成了强烈对比,含蓄地点出:柯湘虽然来到杜鹃山不久,但是已在群众中初步树立了威望。继而,《杜鹃山》借助于台上悄然无声的静寂,把艺术的聚光灯集中在柯湘的身上,不仅细致地刻画了她挑担、放担、搬箩、拂尘等熟练的劳动动作,表现了她既是我军的杰出指挥员,又是一个风尘仆仆的普通劳动者。这为下面柯湘陈述家史作了有力的铺垫。
也是在第三场中,围绕着革命的扁担应该落在谁身上这个问题,形成了柯湘与雷刚等人尖锐的冲突。台上出现了:一方是雷刚与部分农军战士拔刀相向;另一方是柯湘镇定自若、李石坚等人簇拥保护的静场。这个处理,把戏剧冲突推到了新的高峰,使我们不由得为柯湘捏一把冷汗。凭借着这刹那间的静寂,《杜鹃山》表现出各种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雷刚的怒不可遏,李石坚的刚毅坚定,罗成虎惊慌失措的观望,温其久幸灾乐祸的奸笑……,而这一切,又有力地衬托了柯湘的坚定沉着。在刀枪威逼的情况下,柯湘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如何因势利导,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帮助雷刚等分清是非、辨识良莠。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砥柱中流》一场,当杜小山在温其久挑动下,手握匕首冲向山口时,柯湘凄楚地喊着:“小——山——!”杜小山丢掉匕首,扑在柯湘怀里,失声恸哭。此刻,风云翻滚、浪花四溅的舞台,突然沉寂了。在这静寂之中,柯湘热泪沾襟的表情与如诉如泣的伴奏和谐配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柯湘对杜妈妈和乡亲们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同时也显示了她不用感情代替原则的高度党的观念,也使杜小山等于“情”中明理,推动着戏剧冲突向纵深发展。《杜鹃山》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写好静场:一要处理好张与弛的关系。“张”与“弛”只是戏剧冲突的状态的不同,并不是戏剧冲突的有无。“弛”是“张”的继续,“张”是“弛”的发展。因此在静场里,戏剧冲突不能中断;相反,要为戏剧的发展作好铺垫。二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这就是说,整个舞台是“静”的,但是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强烈而丰富的心理活动,做到外“松”内“紧”,以“静”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