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提瓜和巴布达首都圣约翰,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参赛选手进行才艺展示。新华社发
【说语话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离不开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作为中文母语国,我们有责任为世界各国提供优质的中文公共产品,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中文教学服务,支持并服务各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发挥政府部门、中方院校和国际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
发挥政府部门服务带动作用。中外政府声明公报对促进中文本土化发展乃至进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起到了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声明公报一般由中外领导人联合签署,表明双方的基本态度和重要共识。据外交部资料显示,2013年至今,中外联合签署了1000份声明公报(含宣言、纲要、规划、清单、行动计划等),其中110份涉及开展语言教学等内容。中外教育部门合作交流协议也是推动中文纳入所在国家外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举措。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办的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200余个,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具有较为明确的项目举措、目标和时间表,其中包含支持中文教学、开发中文教材、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互派等内容。此外,政府部门可借鉴“联合国中文日”的形式,探索推动设立国家或国际性语言节日,如“世界中文日”、各国“汉语年”等,增进语言认同,提升文化影响,带动中文进入主流教育体系。
发挥中方院校支撑主体作用。近年来,中外院校友好协商、平等互利,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等语言文化教育项目,为传播中文、增进国际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方院校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主体角色,有利于进一步凸显中文传播的公益性,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氛围和环境。当前,全球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一个个善于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中文教师,是支撑事业发展的源之水、木之本。因此,要提升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赖于以中方院校为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与此同时,中方院校具有学科专业人才优势,能够在中文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教法实践、适用教材研发、教学大纲编写以及本土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支持,提高中文这一公共产品的标准化和适应性。
发挥国际社会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纳入相关国家考试形式有利于倒逼中文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中文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019年,俄罗斯首次把中文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俄罗斯高考”中,中文成为俄高考外语科目第5种选考语言。除俄罗斯外,德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新西兰等国均将中文列入中高考选考科目,开启了本国大规模、成体系开展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此外,中文教育专项因得到了中方师资、教材、奖学金等项目支持,也是推动中文本土化发展的重要示范。比如,英国教育部2016年启动实施“中文培优项目(MEP)”,计划五年内投入1000万英镑,培养出至少5000名中文流利的中学生,目前已有7000名英国学生在项目注册,英教育部表示将会延长项目资助至2023年、额外投入1640万英镑。法国教育部与中国教育部在2008年合作设立中文国际班,提高了中文在法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已超过55个,全法共有170多所高等院校、9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当前,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拓展“中文+”项目的内涵和实用性,成为提升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突破。目前,泰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40多个国家的中文教学开设了高铁、经贸、旅游、法律等领域课程,助力学员就业职业和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中文学习热潮。
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积极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系列标准,打造中文传播优势产品和品牌,还要提高服务意识,主动了解各国民众需求,配合各国开展多层次中文教学和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工作,让中国语言文化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尹冬民,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