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又研读了毛泽东早年学习生活的专著,书名是《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作者是解放军原总参政治部宣传部领导、正师职研究员、大校,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老师。时值建党一百周年的背景下,我们又迎来了毛主席128周年诞辰纪念日,这本书为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人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提供了应急之需的好教材。这本书不仅史料丰富,叙述生动,可读性极强,更加可贵的是全景式再现了年轻的毛泽东“如何打下可大可久之基,只将全幅功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奇特历程,深度解读了毛泽东在一师学习生活的追求之奇,阐述了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的历史性、基础性和必然性的深刻道理。这本书是专题研究毛泽东成长特点,发掘早期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内在历史逻辑,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俱佳的力作,为在校求学者、学术研究者、事业奋斗者、领导管理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经典样本。
一、该书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该书的主题是聚焦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年轻人,为何能够成为改天换地的旷世奇才?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该书深度揭示了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的追求之奇。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起点和关键奠基期。从结构看全书为四个部分: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正是以此为题,全书形成了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架构,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当时思想和实践的光辉成果。从内容看,围绕“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和创奇事”四个专题,作者以史料为基础,进行了精湛的解读和深刻的分析。 立奇志。书中写道:“从学子毛泽东到领袖毛泽东,贯穿始终的是那奇伟之志。”而集中体现毛泽东奇伟之志的,就是1917年8月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这封信,是学子毛泽东成为领袖毛泽东的起点性标志,是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分水岭。作者将信中毛泽东的观点分为6个“见地”,用了24页的篇幅,进行了细致的、深入浅出的梳理解读。见地1: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作者解读道:这是信中令人震撼无比的灵魂,表明了毛泽东的志向:欲动天下。达到目标的韬略,即:先动天下之心。怎样动天下之心?“当具有大本大源。”何谓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大本大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要以大本大源去号召天下。见地2:真欲立志,须得真理。作者认为,这是毛泽东极为独到的立志观。毛泽东说:真立志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先认真研究哲学和伦理学,把从中得到的真理领悟,奉为言行准则,立为前进目标,再选择符合这个目标的事业,尽全力而为之,以力行作为实现目标的方法。一个人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见地3:圣人,惟在得一大本。毛泽东的立志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圣贤之人。在毛泽东看来,圣贤与愚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得到“大本”。如能得到“大本”,思想认识便可通达天地万物。他要将“全幅功夫”去探讨大本大源,这是走向圣贤的必由之路。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毛泽东主张在全社会普及哲学,使广大群众都成为有觉悟、有智慧、有自己正确主张的人。这也就是后来毛主席说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要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广大群众变成自觉的战士,依靠他们完成翻天覆地的事业。见地5:要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作者解读道:毛泽东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是骨肉同胞,应当尽力拯救他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开发智慧和才能,提升其道德境界,与他们一起进入“圣域”,实现美好的世界大同。见地6:读书为上,教书办事为下。作者认为,当时毛泽东距离毕业还有不到一年时间,他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极为认真,坚持把根本问题想清楚了再干事。总观这封信的内容,作者认为,信中所叙,真可谓至高至深,不同凡响。即使已经跨越了百年时空后再读,仍是那样震撼人心。 读奇书。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从篇幅看,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这部分内容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形成以“大本大源”为追求的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也就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钟爱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的习惯。这一点,在一师的学习中就表现的很明显。他不仅认真学习老师要求的文章书籍,更是大量的阅读课外经典,仅在他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涉及到的阅读书目就多达三十余种。他在一师求学5年多,读书生活大体可分为两段:前三年,更多关注的是传统典籍;后两年,重点是哲学和伦理学。作者在该书中列举解读了毛泽东阅读清初诗人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雪中遇猎》和《孙子集注序》及《韩昌黎全集》等八本书后,用大篇幅详实 地论述了毛泽东学习和研读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成果。毛泽东对此书的阅读学习极为认真,用红黑两色做了大量的圈点,仅在书的空白处留下的批注就达1.2万余字。作者将毛泽东的这些批注整理和提炼出了36条哲理思悟,以便读者感受到毛泽东读奇书、读书奇的境界。例如:思悟1,有无生于心理;思悟2,“我”是万物万念的中心;思悟3,以我立说,才有起点和本位;···思悟11,人类只有精神生活;···思悟18,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无生灭成毁;···思悟24,我即宇宙;···思悟36,心力;等等。这些内容,涵盖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等诸多根本问题,展示了毛泽东对这些问题系统的奇识卓见。对泡尔生著作中的精湛道理、精彩篇章,毛泽东认真研学领会,却不附和迷信,而是有的赞同,有的看中,有的存疑,有的批驳,但更多的是借题引申发挥,自成思想体系。批注中多有惊世骇俗之见,看似不合常理常识,甚至是一面之词,实则逻辑清晰严密,道理通透深刻,极为真切独到。这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用全幅工夫探求“大本大源”的思想结晶。作者在这部分最后写道:“毛泽东读奇书,其实更多的是读书奇。他从常人不爱读的书籍中,进入知识和思想的海洋。他参透了奇妙的宇宙真理,也悟出了奇伟的人生遵循。从而,筑起可大可久之基。” 交奇友。在一师期间,尽管毛泽东热衷于钻研学问经典,痴迷于报刊文章,但却不是那种孤独清高、孤芳自赏的迂腐书生,而是一个广交天下奇杰的热血青年。在毛泽东看来,交友的意义有三:一是成就人生事业的需要。二是学习提升的需要。三是鞭策进步的需要。毛泽东交友特立独行,完全不屑于甚至不允许谈身边琐事。毛泽东的朋友间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毛泽东的交友不是为了攀龙附凤向上巴结,而是着眼于真正有大才学做大事,是求实向下的交友之道,是不慕虚荣的交友之道。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周围真的聚集起一批奇友。这些年轻的学子大都出身寒微,看起来也无特别之处,但却个个胸怀远大,有救国救难、救国救民之志。在该书中,作者专题列出了22位与毛泽东交往的奇才,包括:陈昌、蔡和森、萧子升、易昌陶、李立三、罗章龙、何叔衡、萧三、罗学瓒、张昆弟、熊瑾玎、李维汉等。这些人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这些年轻人尽管各自的人生道路不同,命运极殊,却都是时代孕育出的一批顶天立地的俊杰。读着书中描绘的毛泽东与他们交往的一幕幕生动情节,体会着那一代俊杰们的追求和理想,赞叹与唏嘘着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和铭记在心的对事业与人生的启迪。
4,创奇事。学子毛泽东之奇,不止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更重要的是他见识独到、特立独行,所以被同学们公认是奇人奇士。对此,毛泽东有其独到的见解:“老先生最不喜欢的是狂妄。岂知道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妄人所发明创造来的。”书中作者列举了11件毛泽东做的异于常人之事。对这些事件再加以梳理概括,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毛泽东在四师读书期间,学校的条件比较艰苦,许多学生多有抱怨,他却常给同学讲古代“囊萤”和“映雪”的故事,强调集中精力钻研学习。到一师后,他为自己制订了特殊的学习计划,自主地学习。为此,曾三次差点被学校开除。由于跟学校的要求相冲突,他自己也产生过退学的想法。在杨昌济、黎锦熙等老师的帮助教诲下,才坚持了下来。二是野蛮体魄,砥砺精神。他常年坚持冷水浴,数九严冬到江里游泳;夏天烈日当空在操场上或沙滩上进行日光浴;常与友人蔡和森、张昆弟、萧子升等到野外露宿,在山间、寺庙、亭间读书和讨论人生及国家社会的大事。他还写日记“自讼”,自己谴责自己,以砥砺精神,提升品格。三是眼光独到,全局在胸。1916年7月,袁世凯垮台不到一个月,湖南都督汤芗铭即被驱逐。对此事件,当时湖南社会万众欢呼,毛泽东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写了一封长信给萧子升,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汤芗铭无罪于天下,也无罪于湘人,把他赶走是湖南的大不幸。对于袁世凯死后的国事时局,毛泽东了然于胸,分析得清清楚楚。他还准确地预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不能再延一年”;中日“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这些,对于一个仅23岁的年轻人,是何等难能可贵呀!四是敢于斗争,有勇有谋。作者在书中列举了1914年春,毛泽东在一师组织学生驱赶校长张干的斗争和1917年11月军阀混战中,组织学生配合警察护校击溃军阀部队的战斗。在“驱张”运动中,在毛泽东的组织领导下,校长张干终于被赶下台。他在离职后伤心地说: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哪有学生开出校长的?在护校战斗中,毛泽东出招建议:学生与警察合编为3队,警察荷枪实弹,学生拿假枪和油桶及鞭炮将敌人包围后,利用黄昏夜色向敌人发起进攻。惊弓之鸟的敌人见四周枪声大作,个个吓得举手投降。事后,大家称赞毛泽东浑身是胆,有勇有谋。时任一师校长孔昭绶对智勇双全的毛泽东喜爱有加,特将此事亲自记录在《一师校志》中。
二、该书的主要特点
王立华老师的这部《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介绍的是毛泽东奇妙的立志、读书、交友和创事的历史经历,通过这些,使读者领悟到从学子毛泽东到人民领袖毛主席成长的不寻常起点。这本书不论是在体例编排和谋篇布局上,还是在叙事论理上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奇书。
第一,体例新颖,布局精当。
这本书为16开本,25万字,400余页,印刷和装帧精美,整书端庄大气。首先,编辑将内容提要与目录融为一体,对读者初步了解全书的内容非常方便,既能快捷地俯瞰全书,又方便地知晓了各部分占全书的分量和主要内容。其次,全书的内容虽然很多,但结构很简洁,就是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和创奇事四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有自成一篇的小专题。这样读起来既不觉得很累,又颇有渐入佳境的感觉。最后,书中所引史料都源于第一手资料,都有原始的文字资料为佐证,并无作者自己的推断和演绎,故这是一部集史料、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高质量专著。
第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这本书是描写和研究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的著述。但是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普通的纪实作品,它应该是博采人物传记的系统性、纪实作品的可读性和学术论著的论理性之长的一部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的专题论著。全书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夹叙夹议的方法描述史实,讲明道理,推出结论,实现了史、论、理的有机结合。
第三,事例典型,引人入胜。
书中列举的事例都很典型,不论是毛泽东的学习感悟,还是其会师、交友的交谈,亦或是特立独行的举动,对于百年之后的今人看来,都深受启发与感染,有的不禁生出诸多的赞叹与感慨。如:毛泽东写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今天看来都不由的使人惊叹不已,收获良多。
第四,论理深刻,令人叫绝。
书中引用的史料大都是毛泽东用艰涩的文言文写成的,今人读起来是比较费劲的。纵观全书,作者引用毛泽东书信等全部资料,都做了白话文处理,而且解读的准确而精当,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力和对读者的负责精神。例如,作者解读毛泽东学习和批注《伦理学原理》一书,是下了大功夫的。这本书对毛泽东历史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因此,作者根据毛泽东的批注提炼出36个思悟专题,用了92页,57000余字,占全书22.8%的篇幅进行解读阐发,足见这部分内容的分量和作者下的功夫。每个读者看了,都会受到深深的学术启发和深刻的思想教育。总之,这是一本颇见功力的学术专著,是一本生动的历史读物,是一本难得的党史教材。
三、体会与感悟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笔者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毛泽东真的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这不仅是表现在他投身革命后的雄才大略,就是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且不顾一切地向着既定目标奔去。毛泽东的确是令人敬仰的神奇之人。
1,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被世人普遍认可的历史结论。
但同时更应该看到,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条件是形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毛泽东同样就没有共产党,因而也就没有新中国。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百年党史的灵魂!在百年纪念的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当然就离不开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其中就包括学习研究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民领袖成长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辉煌起点,以达到筑牢初心,资政育人的目的。
2,毛泽东没有辜负中华民族。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是胸中只装着祖国和人民,始终为着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而奋斗,没有丝毫的个人利益在其中。仅在他的至亲中就有6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在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22位会员中,也有6位会员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这些人都是受毛泽东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而英勇牺牲的。不论是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当之无愧地做到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泽东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
3,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深入学习党史和毛泽东思想,既要系统学,又要深入学。
既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决议》的精神,又要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更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著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原滋原味地学习。同时,也要大量地阅读包括《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在内的党史研究著作,汲取党史研究的丰富营养。总之,《一师毛泽东 要为天下奇》一书,是难得的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高质量著作和好教材,值此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和毛泽东诞辰128周年的时刻,这本书值得再次大力宣传和推荐,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阅读这本书,从书中汲取人生奋斗和事业发展的力量。
本文修改于2021年12月19日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