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电影的理解:谈谈我做详解字幕的理由

作者:旌旗红  更新时间:2021-12-25 08:14:06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谈谈做字幕的理由

​​  做大陆老电影的详解字幕有将近一年半了。其实在去年夏天制作发布第一部字幕的时候,就有网友觉得我这是瞎费劲,毕竟普通话谁听不懂,有这时间不如多翻译几部外国片,这种观点到现在还会有人提。我不这么认为。我要承认很多人的普通话听力比我强,我做《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时候就向微博粉丝等网友求助过,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听辨能力比我厉害。不过,我之前提过,我选择做详解字幕的电影,都是有一定理解难度的,需要一定的时代背景知识。这么说太抽象了,不妨详细说一说我做了的22部影片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聂耳》。

 

  这部电影里用了很多30年代歌曲,如:对-聂-耳-有引导启发作用的《国际歌》《马赛曲》;聂耳创作的战斗性歌曲《开路先锋》《前进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创作的反映人民疾苦的《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塞外村女》《卖报歌》;民乐《孟姜女》《绣荷包》、云南花灯音调曲、河北民歌《画扇面》;-聂-耳-根据民乐《倒八板》改编出的《金蛇狂舞》;还有作为反面教材的“黄色音乐”《桃花江》《特别快车》《毛毛雨》等。其中,《开路先锋》是影片的序曲和贯穿全片的插曲,中间一些配乐也根据这首歌的曲调改编;《义勇军进行曲》是全片聂耳创作的顶峰,通过多条铺垫而最后达到高潮。总的来说,郑君里能把这么多的当时音乐当作叙事和人物发展中情感变化的艺术要素,是了不起的。

  但是,原来的胶片上没有歌词字幕,我能找到的画质最好的1905电影网的《-聂-耳-》也没有歌词字幕,除了《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观众也很熟悉外,其它歌曲应该很难听出歌词是什么,我自己也是看了分镜头剧本以及导演等主创总结文章才知道哪里用的是什么音乐。还有一个,是影片中不仅有唱,也有多处把这些歌曲改编成器乐演奏,用来营造特定的情景氛围,渲染情绪,如果观众不知道这里的演奏用的原来是什么歌曲,也就不能准确理解影片的艺术表达。所以我认为做详解字幕很有必要。当然,还有个原因是主演赵丹说话感觉中气不足,他很多台词念得不太清晰。

  第二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林则徐》。

 

  大量文言文式的台词,还有清朝官职称呼,台词里还混了人物的字、号等。如在钦差大臣林则徐第一次到广州天字码头上任,邓廷桢、关天培、豫堃、韩肇庆迎接的一场戏,如不标注,观众就不知道前来迎接的官员分别是谁。林则徐称邓廷桢为“嶰翁”,是因为邓的其中一个字是“嶰筠”;邓称林为“少穆”,这是林的字;林称关天培为“关军门”,因为关天培是广东水师提督,“军门”是对提督的敬称;林称豫堃为“豫监督”是因为豫的官职为“粤海关监督”……仅是人名称呼就包含了字/号、官职等,不标注的话恐怕是一头雾水。

  另外片子里的地点、道具细节也有意思,值得标注。如虎门、威远炮台、巴麦尊官邸等,标注明白了,会使观众能更准确地了解场景设置的意图。

  第三部:1964年彩色故事片《舞台姐妹》。

 

  片中有很多越剧的唱词很不错,但1905的修复版上没有唱词的字幕,即便是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修复版,也是只有剧情伴唱的越剧唱词字幕,也没有标出剧中人物(春花、邢月红)唱的词,如:片头一个长镜头降下来以后,戏班子唱的《三看御妹》;戏班子在绍兴水乡禹王庙唱《十八相送》;春花和月红在倪三老爷家里唱的《龙凤锁》;戏班子在春花被捕当晚演出的是《玉堂春》;春花、月红到唐经理的茶楼后首演的是《盘夫索夫》;还有春花在地下党文艺政策影响下,编排并在新沪大戏院首演《祝福》……这些剧目的唱段在两个修复版里都没有唱词字幕,所以标出来完全有必要。我参考分镜头剧本,还有查了一些越剧剧本,都标了。当然,也标上地点、道具、时代背景等的注释。

  第四部:1964年彩色故事片《白求恩大夫》。

 

  片中的白求恩和他的中国翻译有大量英语对白,我参考完成台本,演员说的英文我都标出来,里边的日军说的几句日文,我也标了(当时问了特摄群的字幕组人员,还有隔壁宿舍的日语学生)。另外,也标了歌词、时代背景、事件原型,如:《红缨枪》《游击队员之歌》等歌曲;片中出现的,1938年日军的作战图谋和当年9月八路军359旅发起的广灵灵丘战役;-白-求-恩-病逝的地点、时间等等。

  第五部:1965年彩色故事片《特快列车》。

 

  其实这部比较简单,不搞字幕也没什么大碍,主要难点是歌词、一些铁路行业专用词、中药西药名。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部电影,就参考完成台本标注了歌词,还标了台词里出现的60年代铁路行业名词、中西药品名和一些虚构地名。

  第六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

 

  总体也不难,个别台词有难度,但是歌曲元素很丰富,如《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救国军歌》《九·一八小调》《救亡进行曲》等。我主要是觉得原著角色多且有趣,看过小说的,喜欢对照电影里出现的人物,所以重点是标角色和他们的社会身份。

  第七部:1965年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

 

  这部电影里的很多正反派角色都有历史原型,而且里边的很多事件是真的,但是电影和原著小说《红岩》进行了很多改编,所以标注原型很有价值。

  第八部:1963年黑白故事片《红日》。

 

  从高级干部到普通战士,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解放战争里的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看了原著小说,觉得小说和电影都很好,标注电影版的历史事件原型和各种角色,以及国共双方某些高级军事干部的原型……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九部:1976年5月彩色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

 

  这是一部器乐、演唱、舞蹈等的舞台汇演影片,大师云集,佳作纷呈,是毛时代舞台顶级文艺作品特点和水准的极好反映,而现在的很多观众对这些艺术大师和经典作品都很陌生,值得搞一个字幕。

  第十部:1956年黑白评剧艺术片《刘巧儿》。

 

  这是大名鼎鼎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主演的,主题是边区青年争取婚姻自由,B站上有人发过字幕版,我看了觉得很喜欢,而且我找到的1905电影网版本比网友字幕版的清晰很多,所以就搞了一个字幕版。当然,我也把里边发挥很大作用的高级干部的原型标出来了,是边区很有名的司法领导 马锡五,顺便标了一下他的判案模式,可以让观众更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第十一部:1957年彩色故事片《不夜城》。

 

  这部电影是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能较好地反映30年代-50年代的上海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生活景象,反映时代主题。片中比较难的是一些商业用语和一段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配音的英文股市行情播报,值得搞一个字幕版,方便观众准确理解。

  接下来的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都是根据样板戏舞剧改编拍成的艺术片,就放在一起说。

  第十二部:1972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白毛女》。

 

  第十三部:1971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红色娘子军》。

 

  第十六部: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草原儿女》。

 

  第十七部: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沂蒙颂》。

 

  在我看来,四部样板戏舞剧都是不可复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舞蹈经典,从剧情、伴奏、伴唱、舞蹈、人物塑造、心理活动、分镜等都是百看不厌,随着深入了解,越发觉得震撼和回味无穷,都值得搞字幕版,因为舞剧里的舞蹈内涵和时代背景不大容易准确理解,如果只能看个大概,那意思不大。但是这几部电影的台本又不好搞:《红色娘子军》的精装版演出本资料卖200多都是便宜的,后来又以均价30多买到了电影台本;《白毛女》两部台本加起来200多;《沂蒙颂》台本要150,另外有演出本,刊载在《舞蹈》杂志1976年第1期上;《草原儿女》的台本,搜了全网只有孔网一家店卖,要价1000,自己太穷,觉得还是算了,好在《舞蹈》杂志1976年第2期上刊载了它的演出本,内容比较详细,所以就拿演出本作参考。

  为了搞这四部样板戏舞剧的详解字幕,算是费了不少精力和钱财。

  (其实做了22部详解字幕,除了《刘巧儿》《奇袭白虎团》《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小太阳》没花钱,其它的都花了钱买纸质版资料,多数是绝版老材料和书籍)

  第十四部: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同样是小说改编的,标注人物、西河大鼓的唱词、河北方言用语等。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我没看完,感觉那种风格的文笔不是我的菜,但是改编的电影确实拍得不错。

  第十五部:1972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奇袭白虎团》。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国际主义的样板戏京剧作品,电影版的改编也很出色,对人物及其原型、道白、唱词、地点、时代背景、舞蹈内涵等进行标注,可以增进观众对作品的把握。

  第十八部: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红灯记》。

 

  这也是一部出色的样板戏京剧的电影化作品,同样对人物及其原型、道白、唱词、地点、时代背景、表演细节等进行标注。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做了个英文字幕版《红灯记》,希望能帮助对京剧感兴趣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革命京剧,而不是只知道那些老一套的京剧。

  第十九部:1961年革命历史舞剧彩色艺术片《小刀会》。

 

  这部作品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重要的大型革命舞剧、中国第一部自己编创的民族革命舞剧作品,民族风格浓郁,某种意义上是当时中国大陆对民族艺术革命化进行探索的成果的一次集中绽放。标注角色及其原型、场次、歌词、剧情、舞蹈内涵、主题音乐素材的来源等等,帮助观众准确把握剧情和角色心理。

  第二十部:1976年9月彩色故事片《青春似火》。

 

  这是一部很出色的文革故事片,也是题材比较独特的一部,讲的是文革时期的轧钢厂青年工人搞自动化设计的故事。片中的对白、语录、指示等的时代背景、仪器设备的名字和原理、家里挂的毛诗词等等,都值得标注,可以增进观众对电影和当时工业技术、时代背景的了解。

  第二十一部:1958年黑白故事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大跃进电影,得益于编剧田汉的高超水平,人物塑造数量多而刻画不浅,又有科幻内容,是时代风貌的生动体现。主要是觉得十四首劳动歌曲都很不错,但是观众不大可能听出来歌词是什么,还有许多人名、劳动小组都难以听辨,所以还是做个字幕版。

  第二十二部: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这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科教片,拍摄效果很好,难度低,字幕做不做都行,但是当时正好做着新中国第一部有较多科幻内容的故事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这部《小太阳》是第一部表现载人航天的中国电影,何不一起推广一下?且考虑到很多人把片中用到的小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误解为核聚变,所以就做个字幕版。对白字幕也就一起做了,注明小太阳的原理是正反物质碰撞的湮灭,顺便标注运载火箭的发射、停机、分离作业、对接重返等阶段。

  这次就讲这么多,其实做字幕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说的事儿。以后有机会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