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中西医的比较与结合

作者:林治波  更新时间:2022-01-16 08:16:34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石头

  【编者按】在新一轮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斗争中,我国特有的中医药防治再次以其显著功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此,本号授权连载林治波同志关于中医药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此为第二篇。

  (一)

  西医与中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医学手段,但两者无论在指导思想、认识对象、认识角度,还是在治疗方法与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西医把人视为一个一个的局部,重视局部性;中医则把人视为内部脏器相互联系着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性整体,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全息性。古人云:“身者,生之舍也。”身体是生命的房子,生命走了房子还会在,还可以解剖。但只研究房子,能得到关于生命的根本的认识么?”这是关庆维先生的质问。

  ——西医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重形而下之“术”;中医是以人体系统论为基础的生命医学,重形而上之“道”。西医着眼于人的形而下层面即生物层面,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还原、可以逻辑推演的方式进行诊治,是通过对人体的形而下实体进行干涉以图控制疾病,处于“器”和“术”的层面;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象思维”,是面对人体形而上层面即生命层面的医学,通过恢复人体形而上统领形而下的本能,达到让人体回到健康状态的目的,因此中医是“道”,其维度高于西医。

  ——西医就病施治,以治标为多;中医则追根溯源,以治本为主。

  ——西医擅长急症的救治,对于慢性病缺乏有效办法;很多中医也能够救治急症,但更长于慢性病和老年病的治疗。

  ——西医关注人的病,重在对症下药,旨在依靠药物迅速攻克疾病;中医则关注病的人,重在调理人的身体,以提高患者自身元气来克服疾病。

  ——西医突出针对性、直接性和对症治疗;中医则讲究辩证性、间接性和相互联系。

  ——西医以化学药物为主;中医则以植物药物为主。

  ——西医外科具有明显优势;中医则在内科上有独到之处。

  ——西医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服药和手术;中医的治疗手段相对更丰富,除了服药,还有针灸、艾灸、气功、导引、砭石、推拿等等,各种手段相辅相成,简便易行。

  ——西医精确、对症、单一,故对疑难杂症无效;中医则模糊、宽谱、综合,故可附带扫除疑难杂症。

  ——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

  ——西医治疗,费用高昂;中医治疗,费用低廉。全国患者每年因西医治疗而支出的高昂费用可谓天文数字,人财两空者不计其数,医疗费用之高已成国人不可承受之重。

  ——西药具有对症的固定性和精确性,一旦新的疾病出现,就缺乏对症药物,需要重新研发和试验新药,这是以万变应万变;中医则可以针对不同疾病,以原有药材灵活配伍,组合成新药以应对新的疾病,是谓“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

  ——西医因病施药,对症下药,对于不同人的同一种病,采用标准化用药;中医则因人施药,即使不同患者所患为同一种疾病,也会因患者身体情况不同而开具不同的处方。

  ——西医门类划分很细,长于专精,失之细碎,马路警察各管一段,患者往往弄不清该挂哪个科;中医门类划分不细,长于整体和综合。

  ——西医是工业经济模式孕育的标准医学,因其标准化、精确化,便于学习,便于掌握,便于推广,适合于大堂授课;而中医是中医是小农经济模式孕育的经验医学,因人施治,是不标准、不精确的,甚至是凭感觉的,因此不容易学习,也不易推广,其传授不适合于大课堂,必须依靠师徒关系口传心授,耳提面命。

  ——学习西医,只要努力,容易合格,成批毕业,行医无碍;而学习中医,除了努力,还需悟性,成才不易,一旦弄通就是大才。犹如人们评价陕西人的一个说法:“十陕九不通,一通就成龙。”中医亦然。为什么好中医特别少?原因即在于此。

  ——西医之大者,往往是娴熟、精湛的技术专家,以外科为甚;中医之大者,往往是具有哲学思维、精通传统文化的智者。

  ——西医之庸医,强于中医的庸医;中医之大医,高于西医的大医。

  ——西医重视发病后的治疗环节;中医则除了治疗,还重视治未病,擅长养生调养,预防疾病,以及病后的养生康复。

  ——西医强调标准化治疗,并不重视气候与时间对治疗的影响;中医则含括了哲学、天文、地理等知识,重视不同地域、气候和时段对疾病与治疗的影响。

  ——西医依赖设备,检查指标,给人以精确和科学的感受;中医主要依靠医生,望闻问切,让患者觉得简陋和落后。

  ——在诊断上,中医的望闻问切如掌握娴熟,则早于、高于西医的机器诊断;如不娴熟,则不及机器诊断。有些西医的机器检测,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无法做到的,是中医望闻问切是必要补充。

  ——西医同样强调职业道德,但其手段犹如西方人的性格,大刀阔斧,斩钉截铁,切除、截肢、移植为常用手段;中医不但讲究仁心,还强调仁术,其手段犹如中国人的性格,温和,谨慎,以调理为主,不轻易动刀。

  基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认识是:西医与中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两者各有优势,中医优势更多更大。但中医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地位,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很低。

  (二)

  上百年来由西医主导的医疗体系,导致的总结果是,病人越来越多,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医疗费用越来越高,许多慢性病越来越低龄化,医院人满为患,患者痛苦不堪,医疗正在成为各国政府、各个家庭不堪负担之重。

  面对西医主导的医疗体系,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质问:

  ——要局部,还是要整体?我们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如果只考虑局部问题、解决局部问题,而破坏人体整体的平衡,造成人体相互关系的紊乱,必然会制造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要杀毒,还是要免疫?一个健康的人,气血通畅,抵抗力强,细菌、病毒是无法侵入人体的,这都归功于自身的免疫系统—防御能力强。长期使用抗生素,会降低人体对疾病的预防能力,而且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发炎性大肠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疾病,还是引发疾病?西医所有的治疗方式都是“对抗疗法”,这种疗法对很多疾病都只能起到控制作用,而无法根治,不但无法根治,还会引发许多新的疾病。抗生素的对抗,会制造出更加强大的细菌,直至出现终极耐药细菌;疫苗的对抗,会刺激病毒变异而衍生出更多种类、更加强大的病毒;化疗、放疗、切除,都无法根除癌细胞的转移,而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更降低人的抵抗力。

  ——保障家庭,还是毁灭家庭?西医治疗大病的医疗费用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以新冠肺炎的治疗为例,中医治疗费用每位患者只有四五百元,至多不过数千元;而西医治疗需要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西医治疗费用的高昂,不要说患者个人及其家庭无法承受,即使国家财政也不堪重负。

  怎么办?

  最好的出路,就是全面实行中西医结合。

  (三)

  中西医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医学体系,面对人类的疾病,两者既相互对立、激烈竞争,又相互依存、并肩合作,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有人说,中西医根本无法结合,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我认为,恰恰因为不同,才有结合与互补的空间。中西医不是可否结合的问题,而是如何结合的问题。笔者赞同北京同仁堂名医馆馆长关庆维先生的观点:“中医是高维度的‘象医学’,不可用低维度的生物医学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指导甚至约束中医药学。”恰恰相反,由于中医是一门整体医学,善于整体把握、综合治疗,因此中西医结合应以中医为主导,以道驭术,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下使用西医药,把西药作为中医的化学药来使用,这样会让西药疗效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

  尽管中医药的发展很不理想,但西医仍然从中医的整体理论中得到了启示,免疫球蛋白这种有利于改善人的整体免疫力的药物,就是在中医整体理论的启示下研制的;西医在治疗过程中辅以中成药,也是常见的事;部分西医甚至开始学习中医,从而成为素质优良的全科医生。据笔者所知,日本韩国已经大量注册了中医的传统处方,美国和德国也在系统地对中医药进行研究。

  从中医方面看,西医的部分检测手段已被中医广泛运用,用以辅助望闻问切,或用以验证治疗效果;有些疾病,中医所开药物中,往往也包含西药。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医的结合已在自发地进行着。以笔者自身的经验来看,兼通中西医的医生诊断的思考更为全面,诊治的方式更为丰富,治疗的效果往往更好。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西医结合基本上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这属于本末倒置。要想使中西医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应当解放思想,从医疗领域的崇洋媚外观念中解放出来,放手推动以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机制,形成以道驭术、以整体带动局部的正常关系。

  为了让中西医结合普遍化、制度化,笔者建议改变目前中西医各行其道的局面,而在医学教育、各级医院、治疗过程和医疗卫生领导结构等各个相关环节全面推行中西医结合,逐步提高中医在国家医疗体系和中西医结合中的权重,并最终过渡到以中医为主,实现以道驭术。中西医均应摒弃门户之见,加强沟通,取长补短。广大西医尤其应当祛除西方医学附带的优越感,尊重中医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希望卫健委站在推动中国医学发展、保障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的高度,重新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大力培养中西兼通的全科医生。在这个问题上,参与武汉前线抗疫的西医谢珺博士说得非常好:“我一直热爱全科医学,多年从事中西医临床实践工作,实践思考让我感觉,懂得中医的全科医生才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医生的模型。”

  【相关阅读】

  林治波:中医药的多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