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创作体会
视频链接:http://www.ixigua.com/6811357244618179083
本文分享中国舞剧团《草原儿女》剧组1976年发表的创作阐述总结文章《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时期青少年的英雄形象——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创作体会》。
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时期青少年的英雄形象
——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创作体会
作者:中国舞剧团《草原儿女》剧组
本文原载《舞蹈》杂志1976年第2期第13页-15页
(1976年5月20日出版)
革命现代舞剧《草原儿女》,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的战鼓声中诞生的。《草原儿女》的创作过程,是我们沿着第一部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正确道路开始为青少年写戏的艺术实践。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党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一向重视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帝、修、反和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为了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总是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阶级斗争的现实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是非常尖锐激烈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面对这场“争夺战”,必须积极参加战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投入了舞剧《草原儿女》的创作。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要表现社会主义时期广大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塑造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英雄形象,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阶级斗争为纲,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在充满着阶级斗争和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文艺作品如何使这些矛盾和斗争典型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地反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反映无产阶级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反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争夺接班人方面的斗争。否则,就必然会滑到修正主义邪路上去。
舞剧《草原儿女》是一部歌颂蒙族广大青、少年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的新舞剧。内蒙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断取得了新的胜利,今日的内蒙草原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但是,那些被推翻的反动牧主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表面上伪装老实,暗地里却咬牙切齿,时刻阴谋复辟。就在这种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的风浪中,辽阔的内蒙草原上,涌现出许多英勇对敌,舍已为公,保护集体羊群的小英雄。无数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xiǎo píng的“生活中并不是到处都有阶级斗争”“强调写阶级斗争就有点绝对化”等等无耻谰言。
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文艺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因此,艺术典型,首先必须充分揭示人物的时代特征和阶级本质。在舞剧《草原儿女》中,为了反映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时代特征,这就必须把阶级斗争作为全剧矛盾冲突发展的主线,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塑造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草原儿女》以英雄的少先队员特木耳、斯琴同反动牧主巴彦之间展开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始终贯穿全剧,并以这场斗争的一个个回合的发展,将剧情步步推向高潮。在全剧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同时,又辅以一条表现兄妹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副线,使之起着陪衬、烘托和铺垫作用。主副两条线,或交替展现,或并列进行,但在情节和篇幅的布局上,则副线均服从于主线。为了在阶级斗争的风暴中塑造革命接班人特木耳、斯琴的少年英雄形象的需要,我们在全剧设置了两种环境,并安排了三个斗争回合。两种环境:一种是小兄妹能在阶级敌人巧于伪装、阶级斗争表面处于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以高度的阶级警惕性及时识破、戳穿巴彦破坏集体财产的罪恶行径,另一种是小兄妹在暴风雪侵袭的情况下,不但以生命保护羊群,同时在反动牧主凶相毕露,持刀相逼的生死关头,不畏强暴,并与之顽强战斗。三个斗争回合是:一,斯琴发现巴彦毒打公社羊群,立即与特木耳等少先队员一起,同巴彦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二,兄妹在暴风雪中细察敌情,发现了巴彦的刀鞘与断绳,为对敌人实行坚决镇压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三,兄妹俩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与凶狠敌人殊死搏斗,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对敌斗争的两种环境和三个回合中,英雄的草原儿女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英雄形象,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大放光辉。我们坚持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塑造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形象,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而使作品能够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了在突出阶级斗争主线的同时,写好小兄妹与大自然斗争这条副线,我们安排了在风雪严寒的艰难条件下,英雄的小兄妹奋不顾身地拢羊进圈;特木耳昏倒在雪地;斯琴为救小羊,跳进雪洞等情节。同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舞台美术工作人员创作和运用了各种雪花、雪球和雪流,再配以狂风呼啸的风声效果,有力地烘托了英雄的兄妹为保护国家财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畏艰险,顽强奋战的革命精神。对小英雄所处的大自然中那些极度艰难、困苦的各种描写,更加有效地增添了两位小英雄同阶级敌人作顽强斗争时的感染力。
为了深刻地、有层次地揭示小兄妹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草原儿女》在表现阶级斗争的同时,还对特木耳和斯琴的英雄品格,作了多侧面的描写和铺垫。
如兄妹自觉积极地为公社打草和挤奶,是为了描写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牧区,热爱集体劳动;兄妹向解放军学习,则表现了他们年小志壮,决心保卫斗争胜利果实的豪情。第三场小兄妹虽不出场,但戏剧矛盾一直围绕他俩展开,如通过雪地里斯琴掉的一只毡靴和支书找到小兄妹系在沙柳树上的红领巾这两个细节,使人们不但为小兄妹的命运担忧,更为他们舍生忘死保卫国家财产的高贵品德所感动。飘扬在沙柳上的红领巾,象战斗的号角,在支书的率领下,牧民们顺着特木耳、斯琴用红领巾所标记的方向,挥鞭跃马,似离弦之箭,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剧中的主人公特木耳、斯琴,是蒙族的英雄少年,他们生活战斗在社会主义的内蒙草原。因此,如何使剧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民族、年龄、性格的特征,创造丰富的舞蹈语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舞蹈语汇是舞剧中展示主题、刻划人物内心境界的主要艺术手段。在创作中,我们把从生活中提炼的舞蹈语汇和芭蕾舞以及蒙族舞蹈的动作,三者融为一体,创作了一些典型化了的舞蹈语汇。我们以“草原雏鹰”作为特木耳舞蹈形象的核心,在各场中,安排了多种变化的,具有蒙族舞特点的双臂模拟雄鹰展翅的“燕式跳”,以表现他勇敢、顽强的性格。在斯琴的舞蹈中,揉进了蒙族舞的“下腰”、“碎抖肩”等动作,以表现斯琴活泼、勤劳的特点。
在集体舞方面,《草原儿女》运用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经验,即坚持集体舞不游离于舞剧内容之外,使其为表现内容服务,为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服务。例如第一场中的“挤奶舞”和“打草舞”,有力地揭示了兄妹俩向雷锋同志学习,热爱集体劳动的优秀品质。又如第二场的“摔跤舞”,既是儿童的游戏舞蹈,又通过它来表现了特木耳勇敢机智、讲团结善斗争的性格特征。同时,把特木耳在摔跤时用的一些“头顶”“搬腿”等动作,又贯穿到第四场与巴彦搏斗的舞蹈中去,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他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特木耳和斯琴不但是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又是少年儿童的英雄典型。因此,塑造这两个典型形象,必须具有少年儿童的特点。为此,在表现少先队员怒斗巴彦时,我们设计了特木耳骑在巴彦肩上,斯琴与其他儿童对巴彦推、拉等动作。这样处理,既有儿童的特点,又加强了戏剧效果。又如第四场,为了揭示斯琴不顾个人安危跳进雪洞,救护羊羔的优秀品质,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加强舞剧的儿童色彩。我们本着虚实结合的原则,使雪洞四周冰柱晶滢,雪花飞舞。设计了小羊自动爬行,并用头抚触和轻舔小主人的情节。在全剧中还根据不同情节的需要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羊叫声和奔马嘶鸣的效果。这些都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少年儿童都热爱它,珍视它。我们是把生活中这一常见的但具有政治意义的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在舞剧情节发展的几个重要时刻,突出了它的作用,并使其贯穿全剧。“红领巾红又红,革命的火焰燃心中,面对敌人无畏惧,那(哪)怕卷地起狂风。”红领巾的设置,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儿童特点。它反映了革命少年儿童的理想和志愿,广大少年儿童看到它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戏剧中更能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舞剧《草原儿女》在音乐设计方面,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并配合舞蹈形象,也进行了不少的努力。根据特木耳、斯琴各自的性格特征,我们创作了两个主调音乐,它们节奏欢快,曲调以三、五度跳动性音符组合,着力刻画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两个蒙族少年英雄形象。同时为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在变化运用主调音乐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发挥民族器乐的特长。例如“挤奶舞”的音乐,运用了富有蒙族特色的四胡,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斯琴和牧民们热爱社会主义的新牧区,和经过战天斗地夺得了牧业大丰收的喜悦心情。又如,为表现特木耳发现妹妹丢失了毡靴,既担心又疼爱的急切心情,通过蒙族乐器马头琴的独奏,充分地抒发了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使之亲切动人。
舞剧《草原儿女》是在中央负责同志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运用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创作的。在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今天,我们更加体会到,坚持文艺革命,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今天,摆在我们革命文艺战士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斗任务,就是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努力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文艺作品,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让我们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文艺革命的征途上,继续奋勇前进,为彻底击溃右倾翻案风而斗争!
附:
《舞蹈》杂志1976年第2期的
封面封底图、语录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