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盐: 1949年被解放后拒绝领路费回家,而是参加解放军。上甘岭战役时是15军135团1营1连机枪排排长,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1956年转业,部队想在贵阳为他安排工作,但选择带着东北稻种返乡种地。过去以苞谷、红薯、蕨根为主食的家乡人第一次吃上了大米。1993年去世,享年72岁。
正文:
图片里的这个仡佬族老头,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栗园草场人,年轻时在东北呆过,五十年代回乡务农时,特意带回了东北稻种。
栗园草场地势高寒,没有种过稻米,主食一直是玉米红薯等,他想着东北地区的水稻应该适合在栗园草场种植,在这个老头的试验和推广下,栗园草场的村民们第一次吃上了大米。
种上水稻后,这老头又带领村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养猪、开小工厂生产糖果、烤酒…
劳做时村民也会问他身上的刀伤枪伤烧伤是怎么回事,他总是简单说打仗时留下的。
这个老头叫邹习祥,年轻时就是当地有名的猎人,49年6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同年十一月成为一名解放战士。
1950年2月,邹习祥侦察引导部队全歼土匪一个连
1950年10月,邹习祥于黄平县活捉匪首皮老满
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小事,后来他参加了抗美援朝。
在上甘岭,邹习祥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伤痕累累,带领战友冷枪歼敌无数,而他一人就狙杀了203名敌人,是志愿军著名狙击手。
他本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五十年代末转业时,他选择回老家务农,正所谓: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关联阅读:
邹习祥比张桃芳更精准,206枪毙203人,打得美军不敢上厕所
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
说起志愿军里面的神枪手,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张桃芳。原因在于在抗美援朝时期,张桃芳曾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用了436发子弹击毙了214个美军。不过,如果换个视角来看,邹习祥的成就要比张桃芳高,或者说两者各有特色——论杀敌人数,当然张桃芳胜过邹习祥,但是如果说到精准度,邹习祥要强于张桃芳——因为邹习祥创造过以206发子弹击毙203名美军的记录,差不多真正做到了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邹习祥的成就,一定程度上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邹习祥生于1922年的贵州的一个贫农家庭。当时的中华大地还处于北洋军阀政府主政时期。当时的贵州是一个被遗忘的省份——因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交通非常不便利,并且物产贫瘠。因此南北方军阀混战的时候,也很少有哪一方军阀会考虑去贵州进行扩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贵州人民就能在那个乱世过上世外桃源的生活——贵州的山区,也成为了很多西南山匪聚集之地。
贵州由于物产贫瘠,因此贵州人民为了维持温饱,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在邹习祥的家乡,几乎所有的农民, 都兼职做了猎户——毕竟单独依靠几亩薄田的收益,是无法完成养家糊口这个任务的,所以当地的人们需要在完成耕种任务以后,上山打猎,当然获得的猎物很少用来吃肉,而是用来拿去市场上交换,获得其他的生活必需品。
邹习祥第一次上山打猎是7岁的时候。当然,对于贫苦猎户来说,不论是火药还是子弹,其实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此邹习祥起初并没有得到机会去射杀猎物。不过,父亲也知道,射击这种事情,如果不亲自动手操作,那么永远也不会有进步。但父亲又实在舍不得弹药的白白浪费。因此父亲想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让邹习祥先联系如何装填火药枪,以及如何潜伏——这其中包括寻找掩体,以及在不惊动猎物的情况下靠近猎物。等邹习祥掌握这些技能的时候,邹习祥也慢慢变得更加懂事了,因此父亲让邹习祥用火药枪练习瞄准,并进行射击。
多年来的训练,加上邹习祥在这方面确实具备一定的天赋。因此邹习祥的枪法变得不断精进,命中率也变得越来越高了——甚至可以用弹无虚发来形容。随着邹习祥枪法精进,家里的生活条件,也随着得到了改善,但即便如此,邹习祥家里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能够持久。
当时是1949年,国内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但是老蒋哪里甘心就这么失败?蒋介石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于是在西南地区到处抓壮丁。邹习祥也在这时候,被老蒋的部队抓走当兵。不过,虽然老蒋打算来个鱼死网破,但是国军不得民心,在解放事业推动下,邹习祥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邹习祥或许不知道,他一生成就最高的一段岁月,即将到来。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被抽调到朝鲜作战。由于邹习祥打小就有过射击方面的训练,因此,在战争初期,邹习祥的枪法,就让他在部队里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领导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提拔邹习祥担任机枪排的排长——因为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来说,机关枪算是步兵中最好的武器配置,机枪排往往也是阵地上重要的火力支撑,让邹习祥担任排长,一来可以做到人尽其才,二来则可以让邹习祥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向身边的战士们传授一下射击方面的技巧。就这样,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邹习祥和他的战友在半岛上立下了不少功勋,向世界各国展现了志愿军的风采。
到1952年10月前后,半岛战争情况发生了变化:战争陷入僵持状态。而对于交战双方来说,上甘岭算是非常关键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上甘岭已经影响到了战争局势下一步的发展。所以,双方非常重视上甘岭阵地的掌握。我方因此将邹习祥所在的部队调到上甘岭,防止阵地丢失。邹习祥被分配到上甘岭的537.7高地上。
537.7高地的地形比较特殊——这块高地其实是相连的两个山岭,绵延南北。其中南部处于美军控制,北部则在我军手里。美军渴望速战速决,同时美军认为:想要速战速决,那就要发挥美军的优势。美军于是调集六万多军队,并且给这六万多军队配置了重炮、坦克,此外,轰炸机也配合美军的陆军,一起进攻我军守卫的北部高地。在美军的炮火覆盖下,整个北部阵地成为了一片火海。当然我军对于美军的这一战术也有预防——在我军火力暂时不能和美军一争高下的前提下,我军能做的,就是利用我军长处,来和美军周旋。
因此,我军在上甘岭上挖了大量的坑道。等到美军进行炮火覆盖的时候,我军就进入坑道,避开美军的弹片杀伤。等到美军的轰炸什么时候停止了,我军再从坑道出来,继续守卫阵地。不过,坑道虽然挡得住敌人弹片的杀伤,但却阻挡不了爆破带来的冲击波。在冲击波的影响下,坑道内的战士们也受尽了苦楚。
很多年后,邹习祥依旧记得那时候的场景。在冲击波一浪接着一浪的震荡下,他的不少战友都出现了内出血的症状,邹习祥此时也感觉五脏六腑如同被震碎了一样,这种痛苦难以言表。但即便这样,邹习祥考虑到自己毕竟是排长,因此,他还是不断鼓励战士们:同志们,要坚持,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肯定属于我们,不要气馁……
虽然这样鼓舞战士,但邹习祥还是能感觉到这种冲击波带来的痛苦。有时候,真希望美军的这一轮轰炸能够快点停止。但是,越是这样想,越觉得美国人仿佛有用不光的弹药一样,越轰炸越猛烈,压根没有停息的意思。正在邹习祥默默忍受的时候,突然,他身边的一个战友坚持不住,嘴里吐出一口鲜血,而后不省人事了。这个战士,当时还只有十七岁。
邹习祥不知道这样的轰炸过了多久。不过,当轰炸停止以后,邹习祥知道,更关键的时候来了。于是邹习祥招呼自己的战友们爬出坑道,做好战斗准备。原来,美军的套路是这样的:他们希望通过一番猛烈而且持久的轰炸,消除我军在阵地上的抵抗力量,而后派遣步兵攻占我军阵地,最终夺取整个上甘岭。所以,当美国人完成轰炸以后,接下来,就是敌人的步兵发动冲锋了。
其实此时邹习祥觉得浑身乏力,四肢都有些不听使唤——毕竟,被美国佬轰炸带来的冲击波折腾了那么久,出现这样的症状属于正常现象。不过,邹习祥此时可没有任何时间考虑休整——要知道,山下的敌人,此时正如同潮水一样向阵地上涌来。如果自己和战士们稍微耽误片刻,敌人就会攻上阵地。到时候,自己和战士们全部牺牲事小,一旦阵地丢失,给全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太大了。自己万万不能当这个千古罪人。于是邹习祥强忍着痛苦,带着战士们做好战斗准备。不过,当邹习祥定睛看见山下敌人的情况以后,居然有些哭笑不得。
原来,此前美国人由于和志愿军交战许久,深深知道志愿军的优势——那就是虽然武器比较落后,但是战士们的意志力却非常顽强。所以虽然经过一番轰炸,但剩下的志愿军能做出什么样子的抵抗,美国人无法确定。所以思前想后,美军方面想出了一个“绝招”:那就是派遣李承晚的伪军去进攻邹习祥的阵地。美军根据实际情况做一番观察。如果阵地夺下,美军就去接收。如果李承晚的部队被打败了,美军再做进一步的决定。
就这样,邹习祥的阵地前出现了一群李承晚的伪军,如同潮水一样向阵地涌来。
邹习祥记得听政委他们讲过:当时日本鬼子投降以后,朝鲜半岛被决议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建立各自的政权。当时美国人为了防务方便,把日本统治下的朝鲜伪军直接改组成了所谓的“大韩民国国军”,也就是李承晚的伪军。这群伪军有个特点:那就是虽然拿着20世纪50年代的武器装备,但是骨子里和中世纪时候的军队没区别,都是以混饭吃为目的。伪军士兵普遍把当兵和打工混为一谈,而且奉行得过且过、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的原则,并且个顶个都十分贪生怕死。
想到这些,邹习祥有了主意。邹习祥吩咐战士们:同志们,都先别开枪,等敌人靠近了再打。同时,邹习祥也让战士们利用这个机会,快速将身体调整到正常状态。
而山下的伪军和邹习祥预判的一样。伪军们觉得美国人平白无故让他们打头阵当先锋,说明山上的部队十分不好对付。所以伪军们冲锋也是极不情愿的,甚至可以用磨磨蹭蹭、走走停停来形容。当伪军靠近志愿军阵地,发现这一路上几乎没遇到志愿军火力阻挡以后,伪军们顿时得意忘形起来。甚至伪军的头目还得意洋洋,认为这美国人真是胆儿小,攻占这样的阵地都不敢。
不过,伪军的头目的笑容很快定格在这一瞬间——因为伪军们已经出现在了邹习祥部队的射程范围内。邹习祥喊了一声“打”,战士们架着机关枪,用火舌来横扫这群伪军,有的战士们则朝着伪军比较密集的地方丢下了手榴弹。
平心而论,此次伪军的部队大约来了一个团的兵力,而邹习祥只有一个排的战士。尽管全排战士舍生忘死,奋力厮杀,但是,指望吃掉伪军一个团那也是有些不现实。但是,邹习祥的这个战术,让伪军这个团,在之后很长时间都对志愿军感到恐惧——可以说,邹习祥给他们带来了阴影。因为在他们猝不及防的时候,他们突然受到了重创。
伪军的组织化情况很差。因此当邹习祥带着将士们进行机关枪扫射以后,反映稍微迟钝的伪军士兵立刻被我军射杀,而反映较快的伪军也并没有拿起武器和我军对射,而是选择了脚底抹油、逃之夭夭的手段。在伪军逃亡过程中,不少伪军士兵自相践踏,又折损了不少。
望着伪军狼狈逃窜的场景,邹习祥露出了笑容。并且,这一战也给了邹习祥一定的启发——那就是对敌人的心理震慑,也很重要。
因此邹习祥开始寻找机会,打算给美军心理震慑。而此时,美军考虑到志愿军没有制空权,而且远程武器十分缺乏,因此,美军的军官时常坐在阵地上打牌,甚至跳舞。美军这样做,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排解寂寞,而目的之二则是鼓舞美军士气,同时也是向志愿军挑衅——毕竟,志愿军连狙击步枪都没有,就算是面对挑衅,志愿军也无能为力。
不过,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思维陷入了一个逻辑误区:那就是没有狙击步枪,不代表干不来狙击的工作。这天,邹习祥发现远处美军阵地有八个美军军官在阵地上晒太阳。于是邹习祥用寻常的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看起来职务比较高的军官,而后如同自己少年时候在山里射杀野兽那样,对那个军官开了一枪。
“砰”。随着邹习祥的枪响,美军军官的头部出现了一个血窟窿。这让其余七个美军军官拔腿就跑,顾不得考虑没有狙击步枪的志愿军是怎样做到远距离狙杀美军的。
这一幕当然都被远处的邹习祥尽收眼底。因此邹习祥决定: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给美军士兵心理制造阴影。不过,随着邹习祥射杀美军时间久了,美军那边也有了警惕性:那就是尽量躲在掩体里面,避免被邹习祥射杀。
这样邹习祥一度感到愤慨:这群洋鬼子,怎么就不露面了呢?突然,邹习祥想到了一个主意:他们可以用掩体来躲避我的射击,我为什么不能也用掩体去狙杀他们?
打定主意,邹习祥等到夜幕降临以后,利用夜幕为掩护,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掩体,摸索到距离美军阵地较近的地方,针对美军打冷枪。起初美军没想到邹习祥敢这么做。因此,很多美军士兵选择在夜间进行娱乐活动。结果,在娱乐中,他们莫名其妙成为了邹习祥的枪下亡魂。
这可让美军郁闷坏了。虽然美军也考虑活捉邹习祥,但是一来夜幕掩护,导致能见度很低,二来是因为邹习祥为人胆大心细,所以即便是被美军士兵发现了活动的蛛丝马迹,最后也只是扑空,甚至在扑空过程中,还会付出伤亡。
一时间,邹习祥对面阵地的美军陷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有的士兵甚至夜间都不敢上厕所了。生怕撞见邹习祥,丢了性命。邹习祥的行为,让美军恼羞成怒,加上由于整个上甘岭久攻不克,于是美军决定利用火力封锁和制空权优势,封锁后勤补给进入上甘岭地区。因此,战士们只能依仗意志力和敌人进行周旋。邹习祥也曾冒着生命危险,突围出去向增援部队寻求补给。最终,邹习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胆大心细,完成了任务。
上甘岭结束之后,邹习祥通过狙击,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美军的事迹,也让朝鲜方面表示十分惊讶和钦佩。戎马一生的金将军表示一定要接见一下这个创造奇迹的战斗英雄。
志愿军回国以后,邹习祥选择了退役,并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村子里的人只是知道邹习祥曾经当过兵,在朝鲜打过仗。至于邹习祥的传奇,村里人并不知道。可以说,邹习祥选择回归平淡,并没有纠结于过去的荣誉和功绩。所谓的平常心莫过于如此——只是,平常心这种境界,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到却很难。
1993年,享年71岁的邹习祥去世。而他的同乡,和全国大多数民众一样,都是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得到热播以后,才知道老英雄的事迹。深藏功与名,老英雄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