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读者推荐一位埃及留学生撰写的学习《孟子》期末论文。她用孟子思想解读当今中国与世界,很值得身受中国思想文化熏陶的中国青年一读。中国人是在“庐山”里面体验自己的文化,这位外国青年是从“庐山”外面领会的中国思想文化。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内外结合看到的,才是应该热爱的中华文化“庐山真面目”。
此次课程,我的收获十分丰富。通过解读《孟子》,我不仅对包括孟子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而且也对比较中西哲学有了深刻认识和了解。我也将对课程上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本论文主要以《孟子》给我留下的较为深刻印象的章节为主,并将这些章节的内涵与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贯通中西之法”
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一课介绍的贯通中西之法:即明了中西哲学文化结构性差别的特质,只有用“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两个文化语义环境的对照阐释,才能解决中西文化的困惑问题。除此之外,是用贯通中西之法,可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更有效解读经典,并可用到自己生活之中。简而言之,要想深化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必须用中华文化同“一多二元”对照。
以贯通中西之法解读可以安身立命。在“一多二元”的背景下产生的竞争观念、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许多问题、困境和危机;而“一多不分”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把任何一对关系都看成是互相依存的,重视人与人的关系,推崇“同气连枝”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的,因此我们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可克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也正在这种文化之中,“义以为上”是理所当然的。
用这两个文化语义环境去看待任何世界问题十分有效。学习“一多二元 ”与“一多不分” 之后,我就更清楚地明白了中国为何如此严格地处理疫情,中国处理疫情的方式背后其实有“一多不分”的思维模式。在“一多不分”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经济和利益不可凌驾于人民之上。也正是在“一多不分”的背景下,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为我们都是在一条船上,你不去好好处理疫情,你的国家最后陷入困境之中,人皆痛之,还有何国可言?
二、“人民至上”以及“以民为本观”
下面,我将讲《孟子》给我留下的较为深刻印象以及我认为现实意义十分重要的章节。
在《梁惠王上》中,孟子讲的主要是仁义之道以及王道观。第一章孟子提出了“仁义”之政,这是以相互关系为本的政治。我认为孟子这思想可以运用到整个世界人类的环境,可以给我们世界上的各个领导定下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学习这种思想,可指导领导者怎能治国,怎能赢得民心;各个领导都必须明白一点,你要什么样的老百姓,就必须先以身作则,过于看重利益,将利益凌驾于仁义之上,只会导致这样的一个结果:即“上下交征利而国危”。所以我认为,孟子思想对整个世界都可利用,对我们有很深的启示。
孟子的王道观可为领导者所用。王道之法其实很简答,要保养百姓,要拥有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王道强调的是实现温饱的基本生活条件,是要让人民过得好,这才是王道的开始,这也才能赢得民心。可见王道始终以人民为重。根据“心场结构”理论,君民是一种“一多不分”的内在联系,领导者的快乐就在于人民的快乐中,要为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人民若遇到了危险,就不能逃脱责任,不能找借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做,才是好领导,才是称职的“总统”。由此可见,王道可作为典范的修身治国之道。
孟子有言:“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文句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有恻隐之心才能叫做“人”;要同情别人,为遇到生死困难的人感到难过和愤恨。世界上多少人可谓“人”?多少人真的有“恻隐之心”?多少有权力的人有这样的同情心?疫情形势严峻的国家不是没有能力防控,而是不想放下心中对利益的执念,造成这样的局势还能被叫做人吗?
《梁惠王上》看上去是给领导人写的,其实对我们庶民也有很深的启发。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快乐,怀着个人主义和利益主义的信念,那么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也会造成十分严峻的后果,轻微的是家庭关系糟糕,严重的是国危,会使得整个世界陷入危险当中。因此,我们应该对世界和社会有责任,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和平。在《梁惠王下》,孟子主要讲“人民至上”或说“以民为本”,强调要与民同乐,要与民同心,要与民感受同样的现实。读到《孟子》就立刻明白了,为何中国如此重视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如此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在“一多不分”的背景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治国理政的观念。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这是多么厉害的成就啊!真正的领导者,正是要如此为人民服务。
三、“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我们一读到这一句就能立刻想到我们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也一直至今还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没什么目的,也不需要他们的道谢或回报;可见,中国在乐天。而私人资本主导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总是在世界上横行霸道,总以实力说话,总是在欺负第三世界国家,大规模杀这些国家的老百姓,在国际关系中总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自古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国际麻烦制造者,总因为互相斗争而使我们中东地区和非洲国家陷入危险和痛苦之中,也至今还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搞霸权主义,所以自古以来西方对小国家不采取仁义之政,而是总在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任何国家的人民。
孟子的“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仍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领导者必须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分。可以说,孟子思想始终在讲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与民同心。我们可以看出“一多不分”的思维模式在《孟子》当中是显而易见的。孟子认为领导者跟人民的关系应该是“一多不分”的,领导者和人民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必先考虑的是弱者。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却不那么做,贫困率也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力图实现大同社会,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认为,正像老师说的那样,实施仁义之政、实现社会主义、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没什么难的,不是在于不能做,而是不愿意做;因为放不下心中对利益的执念,将好财和好色作为一个不实行仁政、不实行社会主义、不实行共同富裕、不搞保民安和谐社会的借口。
《公孙丑上》的第二章中孟子说:“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由于当今的世界格局到处都是横行霸道的行为,都是不仁义的,因此世界上各国人民都欢迎王道,世界人民都需要王道,需要德政,都翘首期待。这是因为在霸道面前,只有王道、仁政,才是人民唯一的“出路”。从第三世界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当中,可以看出王道为人类所欢迎;也从各国处理疫情的态度中,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哪个国家“以民为本”,也看到了哪个国家根本就不把人民放在眼里。
读到《公孙丑上》第三章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我不禁想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以力服人。但如果有那么一天,西方国家不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失去了自己的武力,没人会把他们放在眼里,而中国则以德服人,靠的是仁义,行道义,使世界上所有人民心悦诚服,在联合会上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进入联合会。
《公孙丑上》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章,将亲情推及他人,要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推让之心、是非之心,才能算得上“人”。可见《孟子》中的智慧我们的确可以学以致用。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所以,孟子认为没有这四种首要善心的便不算是人,更不能领导一个国家。
第七章提出的“术不可不慎也”,现实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值得我们运用到今天的世界。《梁惠王下》讲“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这是说,人才必须打磨,也必须引导他去选仁义的职业,才会真正为道义服务,不服务于道义的才能,早晚会成为害生的帮凶。孟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凡是害人、破坏自然规律的就是不仁的职业,这也就是“一多不分”的核心思想。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我们人都是联系在一起共生共命,人不能只考虑利益,必须要考虑你这个职业是否通过它就直接或间接地害了人类、害了自然生态。因此,你若不慎,就成了奇技淫巧,就像制造核武器等用术不慎的人,虽然说有时候对付像桀纣那样不仁义的人是需要武器的,这也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考虑的,但也不至于大搞核武器或各种大规模杀害人类武器,陷于造成自然生命环境及人类大生命体的毁灭性危机。
四、人性是善道之本能
在《滕文公上》第一章中,孟子讲人性是善道之本能。人是区别于动物的,他善于知道好与坏、是与非,善于知道生物之间的联系,秉天以生之理,浑然至善;人的一生始终是朝着一个正当的生活原则去做事,有特别贵生倾向,非常崇尚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知道什么叫“仁义”,仁和义都在贵生的意义上,也就可以知道怎能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以为只有圣贤才可以做到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道”的理念;不是别的,“道”是一切是延续在一起的而已,就是“一多不分”。
第四章提出了“社会分工”问题,讲了贤君不需要一切都自己去做才算贤君,人群生活在一起应该有分工。一切生存吃用,每个人不需要自己去完成享用;有的人干动脑子的事情,有的人干力气活儿;动脑子的人管理众人之事,干力气活的,就要让有人来管理众人之事。不做管理的人要提供生活用品,做管理的人要由别人提供必须品,天下都是这样运行的。应当分清,这不是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下的社会分工造成的阶级分化,不是劳心者是剥削阶级,劳力者是被剥削阶级。一个生命体的生存,没有各个有机器官的分工怎么活?“一多不分”的分工还是要有的,分工是为了一个整体的生生过程的良好有机运转。
第四章还讲圣人、管理国家的人,不光要照顾好大家、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大家制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他还需要教育大家,教育大家要把自己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跟大家讲思想觉悟。而思想觉悟就是觉悟人与人之间恰当的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妻、长幼、朋友,都是一多不分的,都是相互有恰当关系的,都是有不同身份的。人要在自己每个身份上都要起到自己积极的角色作用。这个觉悟、这个“礼”,是需要每天都要提醒、都要纠正的,为的是人们恰当地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国君、领导者是有这方面教化的作用,要有贤人师长做这些事情。因此这些人不必须非得自己去耕地。这又是人群社会必有的自然分工,而且这种社会分工必须是出自“一多不分”的自然功能,而不是走到资本主义社会去。
《滕文公上》第五章的与当今、与比较中西哲学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是“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它说出了“一多不分”,说出了不管儒释道,都是将人民至上,将天地间生生为贵的有机生命联系,看的如同天一样重。“人命关天”道说出了中华思想的生态哲学的特质。这种文化不老想着人口太多,要消灭人口。今天很多国家领导者觉得人口多是限制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在这里,我们可看到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主流思想传统。还有“赤子匍甸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之说;“赤子”比喻老百姓,老百姓思想错误,误入歧途,犯了错误,不能光是治罪,而要考虑他为什么思想错误,为什么误入歧途而犯罪,到底是什么条件,什么环境,什么社会影响导致的。如果是国君,是社会领导者,本应可以清除这些不良影响的,而没有做到,那么孟子“非赤子之罪”的话就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强调“法治”的治罪,而是要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纠正社会意识形态的偏差。所以,这一章节的现实意义特别重要,值得我们深思。
在《离娄下》第十四章,孟子给我们讲什么是学问,如何获得学问;不是方法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君子的学问高深,是学道以道,学的是道,也是道的路数。它是用自己的心来学,是自觉学得的。它是为自己而学得,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挣钱学,不是为升官学,不是为身外之物而学,而是为自己而学,为自己活得明白而学,是为自己想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来做什么而学!这样,才是用心自觉学的道,才会使你学到心里,使学得的道在心中安定不失。学得的道在心中安定不失,你可取之而用的资源是至深且无穷的。有无穷尽取之资源,你才可以解释一切问题,可以左右逢源地取用。左右皆是道,没有你看不透彻、不可解释的事情。所以君子学问高深,是自觉心得之道。“心之官则思”,是说最重要的学是动脑筋,你光学知识不动脑筋不是孟子说的学问;它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
五、人性善是怎么被泯灭的?
《万章下》第三章讲人与人之间关系,讲人和人之间要仁义,要和睦,要互相尊重。孟子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与人关系究竟是什么的意义:不倚仗年纪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权势。交友,是心灵品德的交集,不可以有所自恃,如果这样,还构得成人与人的不对称关系、还有什么等级吗?中华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跟西方的完全不一样。中华文化的优秀主流,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系。而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文化的社会,则公开鼓吹自恃、压人一等的人与人关系,将此说成自由平等民主。如此对照,可使人一下子意识到当今世界问题的来源在哪里。孟子说大夫、国君、天子交友,虽有等级,但其尊敬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按赵岐注:“言匹夫友贤,下之以德;王公友贤,授之以爵;大圣之行,千载为法者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必须要互相尊重;朋友人伦之一,所以辅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不为诎,是说你哪怕是天子,你对待老百姓,必须像尧对待舜一样,要尊重老百姓。以匹夫友天子而不为僭,此尧舜所以为人伦之至,而孟子言必称之也。孟子认为尧舜互相尊重的精神,达到了极致的地位。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这个样子。这种情景,我们在现代社会哪里去见到呢?让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毛主席当年跟人民群众和第三世界国家友人的那种关系,那种友谊。
《告子上》第八章可能会被人们视为是孟子思想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它讲的是人性善是怎么被泯灭的,这里有一个恰到好处与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无可辩驳。按照人性善来说,一个人充分展露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就像牛山的茂盛树木。但是人性善是怎么被泯灭的呢?是对它的大加砍伐,使得它得不到健康展露机会就被灭掉了。当人们看到一个人毫无人性的样子,便认为它本来就没有善的人性,却忽略了想想它是被砍伐了才成为毫无人性的,就像牛山被砍伐得光秃秃。一定要想到,不是某些人身上原本没有仁义之性,而是他所以丧失人性,是因为每天有像斧子砍伐树木那样,砍伐他的人性善之心的事情发生。也像树木一样,本身自然而有的人性善,本来与人性善的人,都没什么善恶差别;可是一到白天,他在特有的一个环境条件下,他的所作所为等于在砍伐消灭他的人性善,而且是日复一日反复地砍伐和消灭,他的人性善泯灭了,他便和禽兽差不多了。别人看他简直就是禽兽,也因此人们就认为他从来不曾有过人性的善。我们是不能这么认为的,不是他没有人的善本性。而是其实,如果他的人性善得到滋养,人性善没有不会生长的。像树木一样,失掉滋养,它没有不消亡的。读到这里,立即使我们想起中华文化对做人成仁教化的文化,尤其注重消除环境以及社会对人性善砍伐作用的坏影响。
最后,我坚定地认为,孟子思想对我们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的世界正需要更好地去了解、去学习中国哲学和文化,反思并改变我们的负面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利用一切可用的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世界面临的各种困境才得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