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今日浙江宁海。 蒋攀摄/光明图片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⑨】
诗和远方,成为时下人们追求的目标。
其实,若论旅游达人,能和明代徐霞客比肩的恐怕不多。在那个“远游不易”的年代,胸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之志的他,壮游四海30载,留下煌煌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堪称中国游记的鼻祖。也是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山水志”!
那么,你知道《徐霞客游记》开篇写的是哪里吗?写的是浙江宁海。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09年后的今天,当记者登上宁海西门城楼,喃喃念起《徐霞客游记》开篇文字时,心头腾起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宁海这座并无盛名的浙东小城?
“据考证,应该是奔‘龙首’而来!”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麻绍勤回答,“徐霞客认为,黄河以北、长江以南、江河之间是中国的三条龙脉,但‘惟南龙磅礴半宇之内’。宁海从地理位置看,恰是南龙大脉的东首。”
“徐霞客来宁海,不止一次。19年后,他又来啦:‘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宁海县文广旅游局局长张畅芳紧着补充道。
宁海人,确实该感恩徐霞客。他“自宁海出西门”的5月19日,已被设立为中国旅游日——宁海成了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
“走,和‘中华游圣’来个‘时空交会’!”麻绍勤招呼大家体验“霞客古道”。
卵石铺就的古道蜿蜒在无边无际的碧树丛中,沿途,时而瀑潭相叠,时而怪石嶙峋,而茶廊、庵堂、古井、古桥相参差……“当年,徐霞客走过的景点,依稀可辨——首宿梁皇山、险渡水母溪、苦乐松岭门、取经筋竹庵、沧桑弥陀庵……在宁海境内,足足跋涉了50公里。”张畅芳指着徐霞客游历图,历数其行藏,“舍骑步行,后山险路长,行李亦不可担,只得让挑夫另走他途,自己沿石梁道屏息挪步。路上,还有虎患!出游第一天傍晚,就因‘闻此地於菟(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而早早投宿……”
“再看看今天:沿着古道,建成了全国首条风景道、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加上遍布全县的‘20分钟交通圈’、12条旅游交通专线,大小景点……嗬,羡煞徐霞客也!”张畅芳顿着脚下平整的麻石路面。
羡煞的,何止是徐霞客!记者这些年,多次到宁海采访,深悉当地这些年在发展旅游业上付出的心力:“串珠成链”,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
前方闪出一片青砖黛瓦。这是前童古镇,已有700多年历史。八卦水系贯穿全村,毛石勒脚,家家枕溪,鹅卵石小径磨得锃亮油光、强烈地释放着岁月沧桑,而一座座已显年头的院落,则无声地讲述着前尘往事。
“进这里看看吧,别有洞天!”记者在游客队伍里,随着导游娄优琴的指引,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前。凑近一看——“诗路海韵·唐诗之路宁海数字馆”。一只白猫慵懒地卧在墙根下舔着爪子,守着身后斑驳的老房。推开吱呀呀的木窗,一山翠绿映入眼帘。打开房间的电子屏,一下子便跌入了声光影像与书香文墨交织的殿堂:霞客行迹图、方孝孺诗词、潘天寿画作……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一一呈现。
“宁海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海阔山雄,诗文浩瀚。一代代文人雅士一路览胜一路吟,正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电子屏上浮现的诗文令人遐想。
“竹编、木刻、蜡染、银饰……加上元宵行会、十里红妆婚俗体验,想转全了,得两三天。”娄优琴向游客介绍着前童。
离前童古镇不远的骆家坑村,则走的是“生态+艺术”的路子。“我们是从卖猪到卖风景。”站在长山岗上,村干部骆春茂指着脚下满眼的姹紫嫣红对记者说,“大滨菊、绣球花……这里四季花海。前些日子,油菜花开得才叫漂亮呢。”
往远处看,蓝色的海湾风平浪静。“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游人惊呼。
“几年前,这里还是臭烘烘的,都是闲置老房子、猪圈。”骆春茂向记者介绍。村里请来南开大学副教授吴立行艺术团队驻村,改造出了咖啡馆、花海、露营基地,骆家坑一跃成为“网红村”。“今年‘五一’假期就吸引了1.5万人次,经营收入20多万元呢!”
不知不觉,已是日头西斜。我们此趟旅行的脚步最终停在了梁皇山——“癸丑之三月晦”那天,徐霞客走出西门30里,天色渐暗,就是在山脚驻足,“遂止宿”。
在农家乐院落里,吃着香喷喷的农家饭,沐着乡野蕴着花草芬芳的晚风,我很想告诉徐霞客:老徐,你当年历尽艰辛写成的游记,已成了宁海发展的“金名片”。
(本报记者 曾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