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作者:宋强  更新时间:2022-10-04 07:49:1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吸引了大批学生、艺术设计从业者前来参观。王威摄/光明图片

 

校园的景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图为西南大学的大学生在校园盛开的蓝花楹下拍摄个性毕业照。秦廷富摄/光明图片

  【思想汇】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在弘扬文化精神、打造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发挥育人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弘扬文化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又能利用学科优势充分弘扬中华文化精神,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能够综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挖掘和阐发,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学科。

  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应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育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理想追求,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一是解读文明灿烂的中国。不断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二是解码改革发展的中国。深入阐释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打造中华文化品牌。三是解析命运与共的世界。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通过融通中外文化,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打造话语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话语体系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总结,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意向性,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双重属性,蕴含有关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聚焦国家发展和建设、人类社会走向等根本性问题,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塑造。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彰显中国价值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职和责任。

  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发力,不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冷战结束三十余年来,西方学者始终主导着全球话语权,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等概念和话题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际上发声、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任务变得更紧迫、更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主张日益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向世界讲好中国的价值观和大国担当,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加快提高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世界由了解“中国是什么”“中国怎么样”,到关注“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为世界做什么”。

提供学理支撑,提升对外传播水平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需要全面提升对外传播水平,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国家整体形象、社会主流话语和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都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提炼和表达密不可分。对国外受众来说,任何“外来性”知识都要与自身的认知系统融合后才可能引发“内生性”的认知革新。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展示思想和理论的力量,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和比较、归纳、演绎、因素分析等方法,通过探索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性表达、区域性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提升对外传播水平,就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在加强对外推广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需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资源,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精神,吸收借鉴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提炼解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和引领中国倡导的价值与理念;需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促进学术研究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发挥育人功能,培育国际传播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培育国际传播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增进人才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基,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形成对自身和世界的正确认知,从容处理自身与自然、社会和世界的关系,养成合理的思想方式、独立的思维品格,提升沟通交流和理解包容的能力。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就要尽快提升高层次外向型人才数量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专业水平良好的优秀人才。只有培养了解和掌握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和海外营销策略等方面知识的人才,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才能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为此,高校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培养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能够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推进招生选拔、培养理念、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开展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对外教育援助、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源源不断地提供对外翻译、媒体传播、国际贸易、对外汉语传播等方面优秀人才。最终,使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具备深厚的文化自信,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作者:宋强,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