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一株小草,破解了困扰全球医药界的难题!

作者: 国家记忆   更新时间:2023-08-08 04:21:19  来源: CCTV国家记忆   责任编辑:石头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位85岁的中国老人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奖章和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创制的药物解决了从古至今一直困扰世界的难题——疟疾,在全球30多个国家挽救了近千万人的生命。

  01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传染病。一旦发作,高烧、发冷、全身打寒战,之后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

  上世纪60年代,疟疾大流行,疟原虫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昔日“王牌”抗疟药基本无效。全球近2亿疟疾感染者面临无药可医的局面,寻找新的抗疟药物成为全球医药界的难题。

  屠呦呦当时是一名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她临危受命加入到代号为“523”的抗疟新药研制工作中。也因此,屠呦呦和她的孩子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骨肉分离。

  项目初期,屠呦呦从自己最擅长的传统中医药入手,翻阅大量历代典籍,遍访名家,阅读群众来信,精选出640种抗疟方药,编辑了一本《疟疾单秘验方集》,以此为基础进行抗疟药的筛选,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出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提取物有了,要先在动物身上实验,再进行临床实验,进一步确定安全后才可以临床应用。然而,在临床前的动物实验阶段就出了问题——个别动物出现了毒副反应。

  为确认提取物的安全性,屠呦呦与其他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药!

  那时候我作为负责的心里很着急,而且“523”办公室也说去看一看今年疗效怎么样,我也有这种很迫切的心理。后来我给领导打了报告,因为我是组长,就说我们要自己来试一下。

  经过一个星期不断增加用药剂量的实验观察,屠呦呦和参与试药的两位同事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反应。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最终被确认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02

  1972年11月8日,课题组从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中又成功分离出“青蒿II号”单体结晶,对鼠疟抑制率高达100%。这是首次以药效证实从青蒿中获得的单一化合物具有抗疟活性。至此,“青蒿素”这个名字诞生了!

  在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以及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多的攻关,终于在抗疟工作中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利。之后,一系列青蒿类药物相继问世,在全球抗疟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首选药物推广全球,近千万人因此而获得重生。2021年6月30日,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2019年,屠呦呦获得中国最高荣誉之一——共和国勋章。

  面对诸多荣誉和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屠呦呦一直保持低调,不习惯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除了家人和单位熟知的同事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生活中的样子。家乡的记者张苗在多次尝试后幸运地采访到了她,这次采访经历也给张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庭环境看上去就是非常普通的中国家庭,没有特别豪华的家具。我感觉可能最贵的就是那台外孙女的钢琴,哪怕外孙女可能并不长住在这儿,但是她还是把客厅的主要位置给了钢琴,包括量身高的地方,这么一个角落专门是给外孙女的。

  当年因为忙于工作而对家人的亏欠,屠呦呦也用自己的方式在慢慢弥补。她的办公室、家里处处都有着女儿和外孙女的印记。

  回想当年的骨肉分离,屠呦呦仍然有着很大的遗憾,而丈夫李廷钊对她的决定充满了理解。

  

  屠呦呦为了这个项目,难道她能为了小孩子的事就不去?不可能的事。

  李廷钊是屠呦呦的依靠,两人相伴60多载,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屠呦呦,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从悬壶济世的初心梦想到普济众生的华丽亮相,屠呦呦默默坚持了40多年。她和她的团队从小小的青蒿中汲取精华,献给全世界一份来自中国中医药的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