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年来,史园村村民接力守护122位无名烈士

作者:岳德福 黄钟莹 王理想  更新时间:2023-10-13 17:20:00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石头

70余年来,史园村村民接力守护长眠“八路林”的122位无名烈士——

“他们是邻居,更是亲人”

  ■岳德福 黄钟莹 王理想

  史本征老人擦拭烈士墓碑。孟路 摄

  秋高气爽,长空明净,史园革命烈士陵园松柏环绕,白杨挺立。陵园内,122座烈士墓排成四行、列成方阵,与绿树青山相依相偎。墓碑上,鲜红的五角星在“革命烈士之墓”6个大字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史园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山东省单县谢集镇史园村西。这座以史园村村名命名的烈士陵园,长眠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122名无名烈士,被当地群众称为“八路林”。70余年来,史园村村民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着这些无名英烈,就像陪伴着自己的亲人。

  9月底,笔者一行怀着崇敬之情,慕名来到“八路林”。

  “天气干燥,得勤浇水,园里的花草树木才能长得茂盛。”正在墓地铺设输水软管的一位老人向笔者介绍陵园情况。

  老人名叫史本征,是一位义务守陵人。20世纪80年代初,史园村分配责任田时,为方便照看烈士墓,史本征特意申请耕种一块土质较差但与公墓毗邻的田地。“打理庄稼的同时,可以为墓地拔拔草、添添土。”

  史本征老人回忆,这些无名烈士来自全国各地,多是早年参加革命的八路军战士,隶属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1947年正月在解放单县县城时壮烈牺牲。

  1947年,史本征刚满10岁。那场惨烈的战斗,详细记载在单县史料里。那年春节特别冷,大年初三,解放单县县城战斗打响。由于护城河结了厚冰,战士们只得挟枪卧冰爬行,伤亡惨重。支前群众扛来秫秸铺在冰面上,战士们才得以跨过护城河,炸开城墙,冲入城区。

  次日,战斗结束,一辆辆太平车把牺牲战士的遗体运到史园村西安葬。史园村群众按照当地习俗,用24尺白布为他们裹身入殓,并在墓前立起一块青瓦,上面用朱砂写上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后来,烈士墓地在拉锯战中遭到敌人破坏。当地群众又自发组织起来,悄悄将烈士遗骸重新整理、掩埋,但坟前的青瓦已不知去向,原本姓名齐全的122位英雄成了无名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单县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修缮,并委派两名史园村村民看护。1952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但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守护英烈渐渐成为史园村村民的习惯日常。对村民而言,虽然这些年轻战士将生命定格在那个春节,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长存心底。这些年,村民们自发在墓地周围栽植柏树、杨树、槐树。如今,这片曾经光秃秃的黄土坡满眼苍翠。

  为帮助无名英雄找到亲人,单县民政部门多次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及烈士所属原部队联系,并派出寻亲小组,奔赴各地搜集、核查、甄别相关信息。然而,因信息不全,至今无一名烈士魂归故里。

  青山常在,岁月悠悠。无法归乡的烈士长眠此地,成为史园村村民心中最深的牵挂。史园村民兵史玉兵的祖父史德埠、父亲史福元一直守护着“八路林”。到史玉兵这一辈,三代人接力守护近60个年头。“祖父临终前,特意叮嘱,要把他的坟地选在无名烈士墓旁,好与烈士们做个伴。在我们心里,他们是邻居,更是亲人。”史玉兵说。

  77岁的村民石本义,是谢集镇中学退休教师。任教期间,他经常带领学生到烈士墓地祭奠。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虽不知您的名字,但我会铭记您的功勋。您的精神将融入我的血脉,化作我前行的不竭动力……”自幼耳濡目染,当地青少年红色情结浓厚。10年来,史园村参军入伍、考入军校的青年有19人。

  在史园村,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史传仁、张守礼、王景洪、陈继友等100余名村民,都是“八路林”的忠诚卫士。每逢清明、春节,村民会按照当地习俗,到墓地祭奠。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和苦闷的事,村民也愿意和烈士们唠扯唠扯。“我常来看望这些‘邻居’,和他们聊聊天,希望他们在异乡不会孤单。”村民张守礼熟练地清理着烈士墓旁的杂草。

  握别之际,史本征老人满脸肃穆,声音有些哽咽。他告诉笔者,这些年轻的革命战士是为了单县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俺们的亲人,也是俺们的恩人。守护好他们,让他们安息,是俺们全村人的责任和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