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抚今追昔,能久享国祚者三:一曰垂创制度,二曰谋立兵威,三曰举贤共治。制不立则天下攘,兵不议则邻国侵,贤不进则五蠹生。此后世图治者所当察也!
《九零后读通鉴》卷一:三皇纪
原文:元年,黄帝既为天子,于是始立制度,天下不顺者,从而征之。其土地东至于海,西至于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薰鬻,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以师兵为营卫,以云纪官,有土德之瑞。举风后、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
大意是,黄帝即位之元年,既被天下推为天子,于是开始创立治理天下的体系和制度。四方诸侯有不顺从法度,我行我素的,就用兵征讨。其所管的地方,东边承接浩瀚的大海,西面靠近甘肃的平凉,南方直临汹涌的江水。黄帝又御师北伐,令玁狁(或以为匈奴之祖)奔蹿遁逃,之后建都于涿鹿之阿。虽然建都于此,却迁徙不定,到处游走,所至也无城郭高墙,只以众兵周围摆列,如营垒一般守护着。因践祚以来,云呈祥瑞之色,于是便用“云”这个字眼给百官命名。如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等等。后又因按照“土”的德性应时治世而得到祥瑞。其后,大力举用风后、力牧、大山、稽、常先、大鸿这六位贤才为臣,宰辅天下。于是治道得以通达,上无星辰失度之变,下无山崩川竭水旱之灾。
丹阳讲评:抚今追昔,能久享国祚者三:一曰垂创制度。商君曰:“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也;势乱者,不可治也。夫势乱而欲治之,愈乱矣;势治而治之,则治矣。故圣人治治,不治乱也。”我们要明白,政策法令,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根本。上百个人追捕一只野兔,不是因为一只兔子可以变成一百个,而是由于兔子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卖兔子的人市场上到处都有,但是盗贼不敢随便拿,因为归谁所有已经明确。由此可以知道,确定名分(解决所有权),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名分不确定,所有权不明确,势必要发生混乱。——这是讲“制”的重要。
此外,颁布的规定如果苛察缴绕,拗口难懂,贪大求全,绝似繁文缛节,且朝令夕改,让百姓全都糊里糊涂,毫无归属感,那么想治也治不了;所申斥的原则不以好高骛远为务,而以简单易行为高,且赏誉同轨,非诛俱行,想乱也乱不了。圣人为人民群众制定法律,一定要让老百姓对法律明白易知,通俗易懂,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在圣人建立的国家里,没有因犯法而被杀的。倒不是该杀不杀,而是因为人人守法,人人避祸就福,人人自我教育,所以才会出现天下大治的盛世。——这是讲“度”的功效。
二曰谋立兵威。我们在外交领域,千万不可空谈仁义,从长期看,那样害人害己。
古有言:“滥仁者则法难立,威寡者则小侵大,是以刑罚不必,军势未张,则号令不行。”
夫雄主立国,可以立兵威者数: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工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
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能力,才能在应对国际事务中进退裕如,能战能和,最终“据正道而临有罪”,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范围内完成“锄奸攘恶,民服如化”的大国使命。
三曰举贤共治。古有训:“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任群豪。后世亦知独理之不能久,故与人共理之;知独守之不能固,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兼并路塞,逆节不生也。”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国家是老百姓的国家。而况以华夏之大,疆域之阔,人民之众,事务之繁,一人岂能据守?!如果做一把手的领导自不量力,非要事无巨细,定必躬亲,那么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分身乏术。而且领导如果用眼睛看,下属就修饰外表,让你不知所措;如果领导用耳朵听,下属就修饰言辞,让你远离真相;领导如果用脑子想,下属就夸夸其谈,把你带入误区。先王认为眼、耳、脑这三种器官不能尽信,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大家,并严明赏罚。
同理,黄帝等先王圣人正是由于知道自己一个人治理国家不能使之长久,所以和六位贤才一起治理;知道一个人守护天下不能使之牢固,所以和百姓一起守护。他们亲疏并用,异同共进。使权轻与权重的人互相抑制,亲近与疏远的互相关照。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以保证国家不发生叛乱。
故曰: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
作者 赵丹阳 九零后 半知名作家 QQ:794487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