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定性“国学”是慢性毒药准确无误
2015年8月21日—2016年1月15日
“国学”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孔孟之道”、老庄墨杨之说、程朱理学、魏晋玄学、四书五经、史书等,经千百年提炼成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之类。数千年历史证明国学只有“书同文”的传承作用,欠缺治世兴邦的功效。其根本性的缺陷是坏人坏事得不到应该的惩罚,好人好事得不到发扬光大。单独看似合理不错,拼接在一起却没有积极意义的扶正压邪作用,以至中国几千年举步不前,多次朝代更换以人民的近乎灭绝为代价。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缺乏英雄豪杰产生的土壤,致使坏人轮流当政,恶棍轮番上台。
一
近多年宣扬国学之风甚盛,主要是占领废弃毛泽东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后形成真空的思想文化阵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求思想文化依据。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已被阐释评议的不是毛泽东思想了,当今的社会已与毛主席主张的那种社会性质不同了。
现在要研究的是为什么有毛泽东思想的毛式社会主义也失败了?原因在于深厚的传统性惰力,上层多是权力、名誉、地位、金钱的追求者,这就要求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建成功。
国学产生于中国历史中,必然和漫长的历史结合在一起,消极性的居多、糟粕充斥其中,阻碍了社会应得的进步。新中国2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与历史上2700年的鲜明比较,证明了国学的落后性。
中国的文字人民性差,难写难记,社会主义的普及教育渡过了文字的难关。历史上所体现的国学思想文化不能很好的治世又引进佛学,也无所作为不大管用,和宿命论糅合在一起,导致迷信横行,团结不起来,人民屡被一小撮反动派荼毒。维权的队伍虽十分庞大,但却不维农业社被解散的权,很少有人维国企被改制变私有制的权,最终只有蜻蜻点水的功效。
二
国学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上认识,十多次改朝换代中,攻城夺地,人口损失70%-80%,甚至达到90%,都以无数人失去生命为代价。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变动的仅仅是统治集团的脸谱,国学束缚人民观念的更新,阻碍意识形态应有的提升改造。血的代价没有换来血的教训。试举几例增加一些具体理解: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灵帝刘宏时“黄中起义”到三国纷争。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统一。人口由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的5647.7万减至晋武帝元年的1616.4万(引自历代人口官方统计数)。(280—156) 124年人口损失70%以上。三国末期的公元220--265年,魏蜀吴人口仅为767万左右,足显人民存身之蹇。
南北朝时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245个年份(525—280)人口增加至3200万。到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公元577年),人口又减少为2000.7万人。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增长到4602万。唐玄宗时代公元755年,人口增加至5291.9万。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经久不息的战乱,人口又降至1576万(人口数字出处均同上)。国学保证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之乎者也”同人民的生存相距甚远。
南宋宁宗赵括嘉定16年(公元1223年),人口突破7681万,到南宋景定5年(1264年),元朝取代南宋的战争烽烟四起41年,民众被屠杀地只剩下了1302.65万人(数字出处同上),人口骤减80%以上。软弱的“文明”体现的思想文化败在野蛮的刀枪之下。
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到1644年,据《中国人口报》全国人口2亿左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人口5987.3万。明朝大的战乱不多。“洪武”到“崇祯”前后250多年(1638—1381)人口由5787.33万增长到2亿左右有时间上的可靠性。到顺治八年(1651年)仅有1063.3万人,(也有因战乱统计不很准确的因素)。1644年清朝的建立以近乎种族灭绝为代价,人口亡失惨重。而史学家很少提及,恰好当年英国的克伦威尔开始进行产业革命,中国却倒退到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留辫子几百年,连自由理发的权利都丧失了。社会条件已经具备了进入资本主义的机遇,在宋亡元生、明灭清立,两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中两次擦肩而过。“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81页《狂人日记》1918年)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察真叫人觉得不像是活在人间。”(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1934年12月17日)
三
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认识国学,分裂战乱时期远远高于平安统一时期,以1949年为截止期,上溯到公元前的841年,庚申周共和行政元年,期间2790年,改朝换代、争城夺地的全国性战争时期有1699年,内部和少数民族的局部战争更是不胜枚举。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1000多年,其余时期战乱不止,民众惶惶不可终日在战火连天中。故新朝建立时常有解民倒悬的说法,而国学在其中终究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既未能使战争引起革命,也没能使革命制止战争。回顾历史,轮廓非常清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辛未宜臼元年,周朝失去控制进入春秋时代,群雄并起,800诸侯割据,争城夺地,到公元前475年转入战国时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7国,出现了前秦百家争鸣的气象,到公元前221年秦皇统一,乱世持续了549年。“铜铁炉中翻火焰”,制造武器,不制造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刘邦项羽加入,楚汉相争5年刘邦得胜。公元前205年彻底击败项羽,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汉族汉字汉语由此而来。后也发生过同姓王的叛乱,到汉武帝时代杀伐征战,北方少数民族基本安定下来,故毛主席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词句。
公元9年王莽改汉为新朝,公元17年绿林、赤眉均揭竿而起杀了王莽,在起义军的相互争雄中刘秀乘势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史称“光武中兴”,先后经过9年取得了全国的统一。
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灵帝刘宏时黄巾起义、三国纷争,逐鹿中原,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统一,期间96年。
晋惠帝司马衷癸亥二年(公元303年)西晋•十六国开始,后东晋•十六国继续,史称“五胡乱中国”,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南北朝开始,延宕至公元589年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前后战乱(589-303)286年。战乱成了惯性,西晋仅统一了(303-280)23年.
从公元589年到611年,仅平安了22年,隋大业7年(公元611年)的隋炀帝时代,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朝李世民统一全国,战乱16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延续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前后战乱了(960-755)205年。
北宋与辽国、金国相伴而存,1126年靖康元年金国南侵,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地处西北的各少数民族争城掠地,蒙古族最后统一了北方。南宋建立后偏安一隅,战争从未止息过。1279那年南宋被元朝替代,战乱了(1279-1126)153年。北宋勉强的统一了166年,几乎没有安宁过。
元朝铁血统治从1279年持续到1368年,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从红巾军1351起义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进攻北京抢班夺权成功,全国基本平息,改朝换代战乱了(1403-1351)52年。
163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改国号为清,正式脱离明朝。期间李自成、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推翻明朝,1644年满清入关到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从1628年满族不断进攻中原到1681年基本统一,期间战乱(1681-1628)53年。(以上年号和公元纪年均引自《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外敌侵略不断,瓜分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军阀混战,日本入侵,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才进入统一的社会主义时期。
几千年的事实证明国学在治国安邦上的无效性
四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按照“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的标准对照,几千年几乎在十分简单的铁器农具上踏步不前,基本是人力畜力作动力的铁器农具,非常的原始简陋,凭大自然的恩惠生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始终未越过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存警戒线。遇到灾荒,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更有甚者,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几千年人口长期在五千万左右徘徊。
周朝时期青铜业、钢铁冶炼业就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出土的宝剑至今非常锋利就是物证。但一直未广泛用在农业和建筑业等方面。发明的指南针没有用在指引方向上,仅仅用来看风水。
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上几乎无建树,建筑业横直支撑,几乎无什么任何力学技巧的利用,在工艺学上固步自封,解决穿衣矛盾的纺织业,仅黄道婆发明纺织、织布机后,停滞不前,妇女终年劳作,仍然停滞在手工操作的低层次上。国学在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禁锢了人本身存在的创造力,阻碍了对幸福美好的创造,扼杀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从医疗卫生事业上衡量,中医和中草药仅仅是靠技术含量不高的经验判断治病,几乎无什么医疗器械,在封建腐朽制度的压迫下,人民长期处在缺医少药的自然淘汰的生存低水平上。数千年婴幼儿成活率一直在50%以下,人均寿命在35岁左右,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固杜甫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词句。“长夜难明赤县天”,毛主席作了概括性的结论,所谓的国学强调的修身养性,片面性大。
从教育普及程度上衡量,旧中国几千年文盲充斥,迷信横行,宿命论肆虐,读书识字几乎垄断在少数人手里。据不准确的统计,文盲率一直在90%以上的状况延续到建国初的扫盲时期,尽管中国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这个最有力传播文化的手段和产品,一直未得到大批量生产,多数人长期处于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听任落后的反动派势力的摆布。“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揭竿而起的造反派,由于稀缺文化涵养,鲁迅评价,每次改朝换代,留下了战争摧毁后的堆堆瓦砾,几乎全是从头而起,很少有物质财富的积累,都因缺乏精神财富的建树而酿成。
五
从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分析,陈规陋习,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墨守成规,窒息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压抑着进取精神,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迷信,目光短浅,形成了国民根深蒂固的民族劣根性,至今仍有深厚广泛地消极性。
在这些积习深重的腐蚀下,扭曲了民族性的正常的生活生存习惯。缠脚据考从宋朝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止,太监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被推翻。殉葬也就是活埋人一直从商朝延续到明朝,少数民族更甚,这些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占据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国学,自觉不自觉的起着推波助澜、制造理论根据的不良作用。
从家庭族群的伦理关系和道德上看,国学尽管提倡孝道,只有理论意义,没有约束执行的力量,所谓的24大孝,却是从反而证明了伦理上赡养义务缺乏制度性的贯彻执行规范,多是索取,从根本上稀缺应尽的职责义务意识,制度规范建设是空白,蔓延至今。既无人文的关怀感情,也缺情义上的心理素养,现在仍然十分普遍,鲜有制度性的行政管理。常感慨多少人在对父母上做了多少不是人所能干出的事情,这在众多的邻里之间屡见不鲜。
从中华各民族交流融和上分析,虽然在地理位置上长期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但民族的界限鸿沟壁垒森严,互相通融有不小的阻力,特别是元朝蒙古族和清朝的满族统治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的社会大倒退,半封建半奴隶制代替了封建社会已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丧失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机遇。“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直持续到民国前期。
叛卖、变节、汉奸等一直延续不绝,就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的赖账,老板缺德的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倒地赖见义勇为的搀扶者,车翻哄抢财物,几千年的国学到底在发挥着什么作用?鲁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大声疾呼青年不要读中国书,虽有局限性,按矫枉过正的理论分析,也不是没有一点理由。
马列主义传到中国当在辛亥革命前后,此前的中国人从奴隶社会到辛亥革命,国学一直处充斥在教育识字之中。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集团和统治阶级,占据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财力优势,所倡导和坚持的国学,既不能限制上层的胡作非为,也未能引导下层自我更新,能动的改造社会和人的主观世界,使中国积淀的思想文化,把国家局限于非常落后的地步。客观分析几千年的中国,国学无多少进步意义,现在大力提倡国学,实在是劳民伤财的蠢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走到世界前列的西学,怎能嫁接到封建主义的老树上,自然连一个君主立宪的改良也容纳不下,就是将封建王朝搬倒,不彻底进行文化革命,铲除掉社会土壤旧的因素,拿来什么主义都被染的一团漆黑。只可惜在拿掉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的时候,却全学来资本主义抛弃的垃圾,中国又到近乎半殖民地状态中,社会没有进步多少,却耗废掉了可贵的资源,拾起国学只能祸害国家人民。告别革命,寻求国学作理论思想的依据,既不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分为二的认识,国学也不是一无是处,取其精华,抛弃糟粕,去伪存真。延安革命历史展览馆陈列毛主席修改的一份会议通知是推陈出新的范例。
附:
国学简释
“国学”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泛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又称国故、国粹,内涵国文、国史、国法、国俗。相关科目: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农学。相关内容:国语、国画、国术、国剧、国医。传统科目 礼、乐、律、射、御、书、数 。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国学是以百家学说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所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这个概念(名词)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国学这个词的涵义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国学也指中国古代学说。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之道,即国学的价值意义及精髓:
孔子——为人之道。先秦诸子百家,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意指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
管子——教练之道
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韩非子——统驭之道。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
鬼谷子——权谋之道。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大学——修身之道。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个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易经——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禅宗——死生之道。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国学不等于儒学,但包含儒学。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四库全书》的国学经典 :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新国学,代表着建立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撇开传统国学上多样化所存在的糟粕,汲取西方马列主义精华,重新提出的国学概念。打破传统国学自我垄断和封闭,从本质上有别于原国学的新学术体系。代表着走向世界,属于全新的中国学术概念。具体包括:1、人文国学,已经有专著和专属文化传播机构;2、文艺国学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学术体系
新国学不存在新儒学,新道学,纯粹只有国学范围性的内容,不能和新儒,新道,新法等混谈。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表明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据悉,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增设“国学专业”。有关高校已经在考虑招收“国学专业”学生。
据了解,至2015年5月末,国家以及教育部的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组已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海外汉文化教育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研发工作。目前,北京的通州区和大兴区也在使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教材试点工作将于今年完成,之后该套教材将申报国家级教材,通过验收后将向全国推广。
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关注,各学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学”课程,全国的“国学教师”缺口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6年教育部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文化,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2015年10月4日根据有关资料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