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迷信市场经济及商业模式能解决一切问题

作者:夏春-财经智识  更新时间:2019-11-15 13:39:09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974824553702101d8d0fc8f974e57d2c.jpg

        今天无意中在三联书店看到这本《失治之城-挣扎求存的香港》,作者是前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Leo F. Goodstadt),曾经写过《治港三部曲》。

        这本新书,他毫不客气地一一点评历任行政长官,由董建华到林郑月娥,讲述他们及其治港班子如何因误判形势与错误的原则,引起一连串灾难性的失策及弊政,从而危害香港人的财产、生活素质以至人命安全。

  与其他香港人写书习惯于把问题怪到大陆不同的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完全赞同。特区政府太不作为是香港大问题,过去大家会觉得是民主派阻碍政府执政,实际上回归后,政府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决定,才给了民主派批评的口实。双方都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对方,最终吃苦的就是老百姓。

  1. 政府选择性落实《基本法》,忽视自己的部份义务。

  政府过份放大《基本法》中要求以量入为出为理财哲学的条文的重要性,对大量公众开支均以影响整体财政为由拒绝,致使许多包括教育、社褔等需要都无法被满足。与此同时,政府却对《基本法》中要求特区要保障市区的公共需要以及生活需要避而不谈,拒绝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令到本应以服务市民为目标的教育、医疗、社褔服务转以逐利为本的商业模式提供,令市民受损。

  2. 政府经常对香港经济情况有过于悲观而不合现实的预期,视公共支出为有害。

  历任行政长官以及其主理财政的官员不约而同都对香港经济抱有过份的悲观主义,经常性宣扬香港面对危机又或香港的优势必然消失,而不现实地无视香港拥有丰厚的财政储备及多次从危机中生环的经验和活力。

  悲观主义促使节省开支成为政府理财无时无刻的目标,引致对各部门削减资源、拒绝增加公共服务资源并转以商业模式运作、以及刻意地在政策上偏重商界,造成一方面对投放于公共服务的每一块钱锱铢必较,另一方面却对商业的援助或基建花费大花特花的严重倾斜。

  3. 政府部门改革导致力不从心,职权重迭难以合作。

  政府部门受制于政府的节省开支理财法,历经多次的削减资源与改革,令部门可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人手和资源严重不足,结果令服务质素大幅下降,部份涉及巡查与执法的部门更因此采取拖延执法以及对违规者宽容的做法,这种情况出现于航运、楼宇安全等涉及安全的领域,变相危及市民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面对政策局改组、问责制等改革,使各政策局的领导人由资深公务员变成获任命的资浅局长,一方面打击公务员士气,另一方面改革后的部门职务重迭,单一议题就可能涉及几个政策局及执行部门,引致政出多门,彼此间又难以沟通,造成施政缓慢,进一步影响政策质量。

  4. 政府盲目迷信市场经济及商业模式能解决一切问题。

  书中指出商人出身的董建华似乎迷信商业模式是解决行政效率低落的万灵丹,自他开始,就尝试引入商业模式至公共行政领域。其余几位特首亦似乎是董建华的信徒,曾荫权就在任内积极为商界谋求利益,主动为其拆墙松绑,两位继任者亦继续重视商界利益。

  政府无视政府服务及公共褔利与商业模式逐利为先的取向并不相符,引致许多服务都无法符合市民的需要。而政府偏重商界的政策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亦是造成今日土地供应不足以及楼价过高的间接原因。

  本书透过回顾政府于土地、房屋、楼宇安全、教育、航运、中港经济等政策发展,分析历任特首与政府如何犯上以上的问题,引致一再的施政失误,最终令香港的各方面都一再劣化。

  讽刺的是,顾汝德不是首位指出类似的问题的人,书中指出一直有不同机构、智库、甚至政府内部部门在不同的时间点都提出报告警告政府,但政府似乎未有察觉问题,又或者不愿承认自己的问题,诸多建议或警告结果都被视若无睹,情况最终因而一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