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以书面方式回答了一系列金融热点问题。其中,在谈到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指出:“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银行系统计划全年处置不良资产3.4万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这席话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今年+去年”——两年之间将有5.7万亿元不良资产被银行做“撇账”处置。
说实话,看了数据真心疼。5.7万亿元什么概念?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不过61995.5亿元。其中,全部制造业所创造的净利润总额仅为51903.9亿元。依据这样的数据,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银行业两年“扔掉”的钱,超过中国制造业一年的净利润?
当然,我们知道不良资产处置也绝非一扔了之,而是要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以时间换空间地尽量保全。但根据过往的国际经验,这5.7万亿元不良资产最终能够收回50%,那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结果了。换句话说,这5.7万亿元不良资产的损失率至少50%。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知道不良资产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相对于连续4年100万亿元以上、而如今已达165万亿元的贷款总额而言,5.7万亿元不良资产并非大到不可接受的地步,但还是那个基本原理:不管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多强,归根到底,银行用的最基础的钱还是老百姓的存款;同时,坏账撇掉的钱,最终也很有可能变成老百姓所承受的通胀压力。所以,本着对人民、对百姓负责的态度,银行必须审慎经营,而铲除内鬼则更该是当务之急。
为避免银行不良资产失控,这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服从常识:实施逆周期调节并推动信贷的增加,这件事必须依从金融基本原则: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实现,而绝不能通过降低监管标准、加大金融风险的方式去实现。尤其值此金融开放不断深化、经济难度不断加大的特殊时期,金融安全应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毫无疑问,每一次坏账出清都意味着银行的轻装前行,中国银保监会也正是处于银行业安全的考虑,希望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资本补充力度,但监管标准的放松千万要谨慎。比如,在过度干预贷款利率的前提下,降低信贷门槛、提高贷款逾期容忍度等,作为权宜之计,短时间地用一下风险或许可控,但如果长此以往,那势必会明显放大风险。
金融历史向我们展示的规律是:监管标准降一寸,金融风险涨一尺。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中国今年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这无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金融业务的均衡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银保监会给出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实现28.4%同比增速的同时,其不良资产余额也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达到了2.99%,高出各项贷款不良率0.88个百分点,而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
尽管银保监会认为:目前金融风险上升是金融推动经济恢复的、正常而必要的体现,而且信用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但是,短短半年时间仅在单个领域就积累了4000多亿元不良资产,这是不是与监管和银行在此领域的放贷标准过低有关?至少,有必要对这方面的“业务安全线”做出适度调整,提防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