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是旗委、旗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点。该镇总面积139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7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56万人,常住人口10.5万人,黄河横贯全镇,利用黄河水资源浇灌31.5万亩优质高效农田,蔬菜、香瓜西瓜种植面积3万亩,渔业养殖水面4200亩,拥有内蒙古自治区蔬菜、瓜类著名商标《宝善堂》和鄂尔多斯市《大树湾黄河鱼》知名商标。该镇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创建的中国乡建院团队的有力配合下,经过四年的拼搏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就,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乡村振兴系列改革经验。
据树林召镇乔有世镇长介绍,他们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个体系、两个平台。
一个体系,即一村四社及联合社体系。一村,指行政村,行政村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下设四个部门,也称四个社,四社指:资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各社单独经营核算。同时,还在镇一级建立了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的联合社。
两个平台,即农村产权交易的线上线下平台,线下平台叫树林召镇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线上平台是乡建院创建的“乡村壹家”网站,线上线下互动合作,同步推进。
通过这套体系的运作,取得了乡村治理四个升级的成效,即:小镇和中心村升级、产业升级、服务和治理升级、生态升级。四个升级,是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是农村、农业、农民整体现代化的体现,是我们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
资金互助社是一村四社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具体做法是,村民以资金入股互助社,社员可以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在合作社里有偿借款。
股金的构成,一般分为五部分,一是联合社或政府部门的种子资金。在合作社成立之初,镇级联合社或政府部门以入股的形式,提供一部分启动资金,村民按一定比例配备股金,比如联合社投入50万元,村民按1:3即150万元筹集股金,政府投入部分原则上不分红。二是乡贤股。要动员村里走出的企业家、小老板、企事业和行政单位人员和德高望重的村民出资入股,但承诺短期(一般3至5年)不分红,产生的收益可以给老人分红。三是老年股。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入老年股,每位老人每股最低1000元,最高2万元。四是普通股。村内村民都可以入股,每股1000元,股份数不限制,但不能超过总股数的20%,避免一股独大后,村集体的话语权旁落。五是其他合作社以集体入股,比如我们社一级的共赢土地合作社可以入股资金互助社。
村民向合作社贷款时,是有偿的。贷款时由合作社审批小组审批,可以联保,也可以让本地村民担保,还可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使用权作抵押,信用足够好时,可以不需担保抵押,也可以贷款。
合作社产生的收益按5:3:2的比例进行分配。50%部分留给合作社作滚动积累,20%为经营管理费用,30%为普通股,其中老年股会分红两次。
需要说明的是,资金互助社是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设立的,是在行政村内封闭运行,存、贷都不出村,合作社也不承诺给予股东固定报酬,本质上是互助性质,不属于金融监管范畴,更不是非法集资。
树林召镇资金互助社自2017年成立以来,由最初的5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正在筹建的5个,今年年底能够达到13个,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57%。入股资金从一开始的415万发展到现在的1540万元。
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2448.3万元,利息收入83.7万元,惠及农民770多户,目前无一例不良贷款。
以林原村资金互助社为例,该社成立于2017年5月17日。刚成立时,入股村民51户,股金43.8万元,其中老年股12户,普通股39户。经过三年的发展,合作社的资金规模现在达到了418万元。四年来累计发放贷款648.8万元,累计收回贷款351.3万元,未到期贷款297.5万元,累计利息收入28.2万元。合作社集体提留94601元,留合作社38033元,老年股分红11760元,普通股分红137606元。合作社经营效果很不错,既支援了村民生产发展,又为村民存款提供了可观的利息。
村民乔三仁两口子身体都有残疾,家庭生活贫困,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从本村金融互助合作社贷款养猪,如今他的家庭养猪场发展到存栏150头猪的规模,又赶上猪肉价格上涨的好时机,年收入几十万,彻底脱贫致富,他说,我家这种情况,借贷无门,村里有了合作社,才能贷上了款,才有翻身的机会。
第二个是土地合作社。树林召镇所有土地合作社都叫共赢土地合作社。共赢土地合作社设在自然村或社组上,2018年正式成立,当时只有4个合作社,整合的土地也只有500亩,是带有试验性质的。经过三年的发展,土地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7个,集中土地4万多亩,约占全镇土地的13%。这是真正合作经营的合作社,不是空壳合作社。
共赢土地合作社的主要做法,村民以土地入股,然后选择股东当中相对能种地、会种地的农民去经营所有入社土地,并担任理事会成员,其他村民可以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的农民可以在家休闲,一部分有闲有威望的村民可以组成监事会,全程监督理事会成员的种植过程。
入股村民有两部分收益,一是保底收益。保底收益一般比村民之间流转土地的费用略高一点,比如新民村土地流转费是300元,那么保底收益就是350元,这是合作社必须要给入股社员承诺兑现的。二是二次分红,这是重点。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合作社经营的不错,赚了钱,要给入股村民进行二次分红。分红办法,是合作社将所有经营性支出和保底收益剔除后,剩余的资金为净利润。合作社先提取净利润10%的公积金,20%分配给种地的农民,其余70%部分再按股份分配给入社的所有村民。
共赢土地合作社,首先是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合作化,其次是土地集中起来后选能种地的人来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种植专业化,同时,实现了人员组织化、产品订单化、服务社会化、收益股份化、生活集体化,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大大地提高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天之誉合作社是张铁营子村张铁营社的一个合作社,于2019年成立,合作社成立时,集中了79户192人818亩土地,合作社成立后选出了6户农民种植全部种植玉米。
一年下来,合作社每亩种子化肥农药农资团购,成本节约80元,人工农机田间管理收割等每亩节约110元,每亩比加入合作社前增收150元,这样算下来,每亩多收340元,每亩玉米纯收益达到了720元。
新民村的另一个合作社,每亩最后的收益达到了1070元,这个是所有合作社中收益最好的。
第三个是房宅合作社。根据初步调查,我们树林召镇沿河各村常住的村民大约为40%至50%之间,梁外丘陵地区常住的村民不足30%。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大量的农房闲置,特别是十个全覆盖整体改造之后,闲置房屋质量更好了。相信这种情况,几乎所有农村都有,在我们看来,这些闲置的房屋,特别是城市周边农村的闲置房屋,应该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如何把这部分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把农村沉睡多年的死资产变成活资产,变成可支配的现金,大有文章可做。我们树林召的方式,就是成立房宅合作社。具体做法是,村民将自己闲置的房屋作价,按一定年限入股合作社,这个年限不超30年。合作社将房屋重新装修,挂到产权交易平台上,面向全国招租。我们规定,20年内是租房,只能装修,不能重建;30年内是转让,在征得原房主同意,符合村庄规划,村镇审批后可以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住宅入社时,房屋是第一次定价,村民可以一次性拿到租金。合作社将房屋重新装修或包装并完成交易后,价格要比村民入社时的价格高一些,这是第二次定价。在两次定价过程中,该房屋的溢价部分,要拿出大部分再次返还给入社村民,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缴给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按成员权分给农民,其余部分留给房宅合作社,主要用于交易过程中测绘等相关费用的开支。
承租人员不受限制,全国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来租房,真正让城里人实现“乡村有家”的美好愿望。租房时,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在本村的资金互助社里办理按揭贷款,分期付款。在承包期内,还可以继续转包给他人,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给承包人办理房屋登记和发放证书。
上面我讲的房宅合作,是我们目前已经开展的,是初级的、一二级市场交易。下一步,我们要逐步构建三级市场交易体系。我们要把房宅入股合作社,还要把有偿退出的宅基地指标集中到一个区域,由我们的合作社或联合社、村投公司,统一规划,进行小镇或中心村社区化建设,然后再进行交易,实现资源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按照这个想法,我们在林原行政村宝善堂自然村规划了一个农村社区,正在做准备工作。其中的核心工程之一,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本周上平台招标,今年动工。污水处理厂正在办理建设手续,今年完工,我们将逐步推进这项有意义的改革试点。
所有资产要加入合作社,才能进行交易。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考虑:一是资源资产加入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本质要求。二是这些资源只有进入合作社,才能实现适度规模,在与外部投资者谈判时,才能有定价权,一盘散沙式的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三是合作社可以进行二次定价,农民有持续的收益。村民入股时,是第一次定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后,再出租转让给第三方,价格相应提高,这是二次定价。二次定价后的溢价部分,至少有60%会以二次分红的方式返给农民。所以,加入合作社,才有条件对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农民才能有可持续的、更大的收益。四是可以避免社会矛盾。加入合作社形成一个整体后,可以避免外部投资与一家一户农民直接对话的麻烦,也能避免其中有一两户“钉子户”不同意,导致整个项目无法实施的后果。这样做,可以遏制那些“钉子户”的不合理诉求,削去个别农户的收益峰值,避免把农民推到产业发展的对立面,实现基本公平。
第四个是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是我们最赚钱的一个合作社,服务对象是所有村民、村内企业、合作社等,服务内容包括所有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包括化肥、种子、农机、养殖饲料,包括农民家里面的一切用具,电动车,小汽车、保险等。
目前,我们的联合社,还有5村的合作社都开展了消费合作。大树湾养鱼协会共有107户渔民。如果单户购买鱼饲料,每吨需要4100元,合作社统购后,每吨鱼饲料可便宜200元,以养鱼户王迎兵为例,他家年出栏鲤鱼约11万斤,饲料年需求量为85吨,一年下来,可节省17000元。
平原村合作社的化肥统购,每吨可以节省40元。
我们的消费合作社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扩大统购统销的范围。再下一步,我们可以做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甚至可以构建一个小小的内循环系统。
第五个是镇级联合社。联合社是在镇级层面上组建的。联合社的成员有我们的家禾原公司,各村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另外还有一些合作服务机构,是我们的非正式会员,有旗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资经销商和经纪人等。我们联合社主要职能有资金调剂、统购统销、土地收储、房宅收储、消费合作、农机服务、劳务服务等等。联合社、村投公司和村级综合性农民合作社都要相互持股。
树林召镇的合作化,可以总结为“三层四级联动”合作化模式。三层为“领导指导层、主体层、合作层”。
四级为“户级、社级、村级、镇级”,他们逐级入股,互助参股,多点合作,真正发挥出了合作化的优势。
合作社和联合社组建完成后,镇村社三级都要号召广大农民尽可能多的加入相应的合作社,比如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或综合性农民合作社等,农民个体不再加入联合社。
树林召镇实施的乡村振兴系列改革制度措施,既是李昌平创建的中国乡建院团队多年实践摸索的成果,在树林召镇综合复制推广的结果,也是当地党政领导与广大农民群众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践创新的成果。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成果核心理念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村社共同体制度是中国立国之本;必须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改变农村组织低效,金融无效、产权无效的现状。将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集约经营起来,产权交易起来,资源变产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在村集体共有产权下面实现村民“多权分置,混合共享”的中国特色农村产权模式,使广大村民真正拥有可靠的财产性收入;党支部要领办合作社,坚定地走村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村社要内置金融,解决乡村合作金融无效的问题,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振兴要有专业团队来参与,为此,他创建了乡建院专业团队直接参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乡建院具体操作方法是:当地党和政府是乡村改革试验的领导者,村党支部和村社共同体是试验的主导者;村民和社员是试验的主体,乡建院专业团队是试验的协作者,不能喧宾夺主;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产权、财权、事权、治权和金融权要回归行政村,使行政村成为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经济实体,拥有较强的治理建设乡村的领导能力,走自主性建设、实现自主性发展的路子,将农村建设成一个美好的共同体家园;合作社要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利用团队的力量以批发价购置生产资料和村民的生活用品,降低购置成本。利用团体的优势,提高所产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议价权,提高收益;以合作社来整合乡村土地、山林、河流、空闲地以及村民的住宅地等各种资源,来吸引城里的投资,打破城乡流通的壁垒,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树林召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李昌平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理念。对此,我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村社内置金融催生了村里内生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四两拨千斤的一大创举
乡村振兴需要大笔资金来启动运转,钱从哪里来?伸手向上面要,等各方来帮助,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每个地方的乡村振兴都要立足自身的条件,主要靠自己的拼搏奋斗才行,而村社内置资金就是一条就地筹集资金的途径和办法。
2005年,李昌平提出村社内置金融的观点,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个乡村进行试点,经过15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
内置金融合作社主要功能是:资金存储功能,财产抵押贷款功能,资源资产及产品收储功能,产权及成员权变现功能,线上线下统一采购及配送功能和产品销售等。“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是建立内置金融合作社必须坚守的核心理念和宗旨
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可如今银行对个体农户的金融贷款需求不屑一顾,村民的住宅和承包地又不能抵押变现。银行给小农户发放贷款,每笔贷款资金量小,繁琐麻烦,风险大,积极性不高,以至于主要面对乡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也改制为商业银行了。村民贷款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如今农村80%以上劳动力在外打工,他们打工挣下的钱,往往存在城里的银行里,不能用在乡村发展上。
村社内置金融就打破了金融服务“三农”的瓶颈,村民富余的钱可以存着村里的金融合作社里,也可以把承包地和房屋宅基地折价变现存放到合作社里。合作社存款发放给本村需要发展资金的村民使用。折价变现到合作社的承包地和房屋,由金融互助合作社转租到土地合作社和住宅合作社里有偿使用。村庄是熟人社会,村民可以相互担保,村民可以以自家的承包地和住宅作为抵押物,所以合作社放出的贷款很安全,即使村民因意外情况还不了款了,其抵押的承包地和住宅,合作社可以接收过来使用,而商业银行却没有这种可能,因此,互助合作社放款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
大家都知道,银行是一个收益很高的行业,如果放贷能基本做到零风险,那利润是相当可观的。实践证明,村社有了内置金融,村里经济一下就搞活了,政府支农资金有了对接口,村社集体有了利润积累提成,生产发展有了金融支持,在互助金融合作社存款的村民获得比银行多的利息收入,各方皆大欢喜。
农村发展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李昌平搞“三农”试点,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经济的手段,村社内置金融就成为了建合作社的切入点,有了金融互助合作社,村民土地合作社、住宅合作社、消费合作社顺理成章地成立了,村里的各种资源就充分利用了起来,流通了起来,乡村就有活力。这在全国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里是独树一帜的。
村社金融互助组在操作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当地政府要投放一笔种子资金。大家都知道,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资金的力度是巨大的,近几年每年有2万亿之多,但因为农村存在组织低效、金融无效的问题,政府投放的扶持资金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把政府支农资金投放在村社互助合作社里,就不存在资金无效和资金流失的问题,这就像为村里建立了一个长流不息的泉水池。
金融互助合作社设有乡贤股是很有见地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在城里创业成功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不少人怀有深厚的乡愁,很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把力。村社内置金融互助合作社就为乡贤投资家乡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实践证明,各地所建的村社金融互助合作社里多少不同,都有乡贤投资入股。乡贤股并不是无偿赞助,只不过是前五年内不分红而已。
最有特色的是老年股,村里老年人入了股,每年保证优先得到敬老金。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敬老金的设立就体现了这种文化理念。如今村里约百分之八十住的是老人,老人就是村庄的主人,虽然多数老人在家庭经济上已经不在主事了,但在村里的事务他们有主导权,特别是承包地是以户为单位承包的,户主就是各家的老人,老人对承包地的转让有决定权。而老人们都有互帮互助的要求,都热爱关心村里的事务。他们是在人民公社集体中生活了几十年,还有浓烈的集体主义观念。目前,老人就是村里的最大群众群体,在村里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搞好敬老工作,这是目前搞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弘扬孝道和乡贤文化也是李昌平团队的一大特色。
李昌平提出村社内置金融也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搞农村合作社运动,就推行农业合作社、供销社和信用社三社并行,三个社都动员村民资金入股,这三个社都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可是后来供销社和信用社都变成了官办企业,脱离了农民群众。村社内置金融也可以说是对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搞的信用社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李昌平也吸收了日本、韩国和台湾搞农协的国际经验,日本韩国农协都有合作金融的内容,并且是农协运作的核心所在,农协通过合作金融对农协成员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实现统一采购,农产品统一销售的服务,从而降低了社员购物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地在合作社内部也可以流通变现。
二、行政村要实行“四权统一、三位一体”的模式,将新农村建成有实力、活力的集体经济共同体
李昌平提出的“四权统一”,指农村产权、财权、事权和治权的统一。“三位一体”是指村社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三种职能于一体。将农村打造成有实力、活力的集体经济共同体。我认为李昌平的想法完全符合宪法的原则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土地等各种资源属于村集体所有,土地只是承包给村民,所有权属于村集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是在具体实践中,有人刻意虚化、淡化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把农户的承包权固化、神圣化,村集体为了村里的公共利益、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甚至连调换村民的村民承包地的权利也丧失了,哪怕把钉子户的赖地换成好地,只要钉子户不答应,就换不成,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偏离了宪法精神。例如,浙江缙云县有一个村,村委会按照村民的意愿,准备将3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建一个花海乐园项目,村里500多户人家都签字同意将承包地流转给村集体,可就有一户不同意将他家1亩多种大田庄稼的地流转到集体,执意要把好事搅黄。村干部上门几十次就是做不通工作,后来村干部发动村民一起做工作,这户人家在全村人的围攻下,才签了字。该村花海项目建成后,一年光门票收入就有300多万元。
有人就怕集体经济强大,理由是怕村干部从中占好处,就主张把集体经济分光吃尽,社会上曾流行一种形象的说法,要打烂石头分沙子。有人说,分田到了户,不要村干部。实践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全国百强村全是坚持搞集体经济的,无一例外。而全国大多数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处于无主导的社会,用李昌平的话说:“小农‘政治贫民、市场贱民、社会流民’趋势日益凸显,农业和农村经济非农(民)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从有序到无序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全国撂荒地之多史无前例,这就是没有授权行政村没有治理撂荒地的权利所造成的,行政村拥有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就成了一句空话了。烟台市在市级范围内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效斐然。然而,按照上面有关规定,党支部和村委会集体不能加入合作社,烟台市只好采用党支部村委会成员以个人名义发起成立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党的领导行吗?宪法规定,农村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却不让党支部行政村搞合作社集体经济,成何道理?不相信、不依靠基层干部能干成事吗?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吗?
因此,李昌平一直提倡,行政村一级必须有产权、财权、事权、治权,村里的集体经济必须强大,只有这样才会实现乡村振兴。
以树林召镇为例来看,村民把承包地流转给村合作社,承包地转让金要比转让给其他人高,更重要的是还有土地二次分红的权益。村合作社把承包地集中起来耕种,可以采用机械化作用,节省人工,委托村里种田能手经营,再有科技人员的指导,亩产显著提高,还可以以批发价采购化肥农药物质,出售农产品时,因为量大,在市场上有了议价权。综合效益远远大于个人经营。
盘活农村各种资源,也得靠合作社。乔镇长为我们介绍了土地流转的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近,树林召镇住宅合作社成功流转出一处农家住宅。户主已经不在村里居住了,房屋空闲,资源浪费。该村民把住宅院落转让给村住宅合作社,合作社通过重新装修,通过“乡村壹家”网站发布到网络上。买主叫刘志男,在离树林召1400公里远的通辽市工作,但他有两个姐姐都在树林召附近安家立业,父母亲又不愿意到通辽市居住生活。刘先生从网上看准的这处院落有900平米,院里有果树,有菜地,院外就是广场。刘志男当即赶到树林召,与村住宅合作社签订了转租合同,并且通过树林召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办理了租赁产权证书。城里人想在村里定居养老大有人在,但私下与村民签订租赁合同,有很多障碍,有法律上的风险。比如,刘志男租赁的这处住宅,按照达拉特旗的规定,农户住宅面积不能超过400平米,因此,这处住宅只确权了400平米的面积,另外500平米没有确权,从理论上来说,没有确权的宅基地属于村里的公产,原房主是无权处置的,因此,如果原房主与租户私下达成的租房协议是有法律风险的。但是,该村民加入了住宅合作社后,房屋使用权转到合作社里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合作社再转租,采用了灵活的措施,对房屋已经确权的面积户主全权收益,没有确权的面积,合作社与户主对半分成,行政村出具“资产证明书”方式确定产权权属关系。住宅就顺利地租赁出了,没有了法律上的风险。合作社在收购房屋时第一次定价,由合作社支付了户主的租赁费。合作社把房屋重新装修租赁出去后,纯溢价收益部分,房主还可以得到第二次收益,收益比例为:4:2:2,村集体收4成,合作社和户主各收2成。农村房屋院落多是祖传下来的,有的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宅基地面积,对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各地一般采取维持现状的办法,现在还没有法律政策的规定,把超过确权面积的宅基地收归集体,还由原主继续使用。但一旦房屋出售、出租就遇到了法律上的风险。村集体对村里的土地拥有所有权,由村合作社出面处理此类事,就合理合法了。
该镇林原村住宅合作社最近收储了一块29.24亩的土地。这块土地原是村里的打谷场面,没有分到农户里,属于村里的公共财产,但是有28户农家使用打谷场面。村集体尊重历史遗留现状,通过与这28户人家协商,有偿收回场面的使用权,合作社当时就支付给了村民补偿金。这块地就可以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了。住宅合作社并不急于交易,先对这块地进行宣传,寻找潜在的用户,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挂牌交易。交易成功后,溢价部分采用6:2:2的比例再分配,村集体收6成,合作社和28户村民各收2成。据有关人士透露,这块地交易后,村集体预计可以拿到100万以上的收入。树林召镇政府事先就作出了规定,村集体靠出租土地等资源性的收入,不能用在日常事务开支上,钱要用在扩大再生产上。
土地属于村集体,村集体有自治管理权,村集体这样做不违法,合情合理。村社有了产权和财权,才能维持村社一体化共同体的存在。小农只有组织起来,农村才有发展活力,才有希望。个体农户以现金、承包地、住宅地及其他资源加入到合作社里,凭股份分红,就有了资产性的收入。行政村把山林水利设施、四荒地等各种资源折算为现金股份加入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里,上级政府对扶持农村、农业的各种投资进入合作社里,合作社蛋糕做大了,村民入股合作社分到的蛋糕也就多了。因为小农无法对接政府支农项目,过去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往往到了公司、大户手里,有了合作社,小农也能享受到政府支农资金的实惠。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挣钱,有一份工资收入。
三、乡村振兴要有顶层设计,要有专业团队参与
我这次参加由达拉特旗政府和中国乡建院共同主办的“达拉特旗乡村振兴研讨会”,在会上听取了乡建院资深规划师刘凌燕对树林召镇的整体规划方案和规划理念,和乡建院彭涛副院长的报告,真是大开眼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顶层设计,要有专业人员参与设计与实施才能搞好。这是李昌平团队与其他“三农”工作者显著不同的地方。行政村找城里的设计公司来搞,由于设计人员不熟悉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设计出的方案很容易水土不服,不为村民所满意。乡建院的设计人员,有多年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经验、设计经验,他们吃住在村里,充分听取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意见,可以参照乡建院在其他点上的设计经验,再根据各个村的特点,反复调研论证,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规划方案来。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与村民一同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的过程,从而激发调动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效果特别好。李昌平先后搞了200多个内置金融合作社,几乎每个村都有各自的特点,实施效果很好,鲜有失手。这与他有一支专业乡建队伍分不开的,乡建院有比较先进的乡村设计理念,接地气,有比较成熟的工作流程,对乡村未来设计考虑的很周到,对风险有着把控。乡建院口号是:建设未来村,共创新生活。
乔有世镇长总结说:2019年,我们与乡建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始编制林原村的乡村振兴规划,同时,乡建院协助我们筹集联合社、村投公司。我们觉得,基层搞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要有一支务实有情怀有能力的乡建人团队,要有一整套适合当地的模式和方式,并进行在地化的协作,更容易搞成功,这是我们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