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不能放过所谓“历史共业”的腐败犯罪

作者:张宏良  更新时间:2014-08-05 22:02:0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张宏良:不能放过所谓“历史共业”的腐败犯罪

369a3be31a8008b5b073439e15570356.jpg

        人民网这篇文章代表了腐败势力的共同心声和要求,特别是要求放弃追究所谓“历史共业”,与资本集团要求放弃追究“历史原罪”,具有相同的互补作用。中国买办资本的全部和民间资本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权钱交换形成的,由贪官和奸商勾结在一起,共同占有和瓜分原本属于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从而形成了官员的历史共业和奸商的历史原罪。现在他们认为这种犯罪与制度有关系,不应该完全由个人承担责任,而要求整个社会进行赦免。
  现在他们放出这种舆论,是希望在专门研究中国法治问题的中央四中全会上,能够立法赦免他们此前的腐败行为。
  中国人民绝不能答应他们这种荒谬的罪恶要求。数千万工人下岗时,他们有没有想到这是历史共业?数百万名百姓妻女被逼良为娼时,他们想没想到这是历史共业?暴力拆迁把那么多人逼向绝路时,他们想到没想到这是历史共业?让全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野蛮开采30年,把中国资源几乎脱光时,他们想没想到这是历史共业?废除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福利保障体系时,他们想没想到这是历史共业?
  没有!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具有犯罪性质的“历史共业”,而自始至终认为这是伟大正确的改革开放。直到现在,我们在批判这些具有犯罪性质的“历史共业”时,他们仍然在骂我们是文革余孽是极左。怎么在面对处罚时,反倒承认这是具有犯罪性质的“历史共业”了呢?
  如果他们真的认为自己的犯罪属于历史共业,是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制度因素造成的,他们就应该站出来控诉、揭露和批判这种制度,可是他们当中有一个人站出来控诉、揭露和批判这种制度吗?
  同样没有!由此可见,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犯罪是改革开放的制度造成的,今天提出所谓历史共业问题,不过是在欺骗人民,欺骗百姓而已。这种欺骗本身表明,当今中国的贪腐集团,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最野蛮最狡猾最没人性的一个罪恶集团。中国人民千万不能放过这个罪恶集团,千万不能重蹈东郭先生的悲剧。

 

71ab062341fd4121880e0aba313bcf12.jpg

1f52cca50728988b73156968f0cbbc45.jpg

  关联阅读:

人民论坛刊文:反腐要提防“大老虎”们联手反扑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5/110330633132.shtml

来源:人民网论坛  

5eaae81cf0014722759841468fbf9afb.jpg

原标题:反腐风暴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链接:http://fj.rmlt.com.cn/2014/0805/302069.shtml

作者: 郭文亮

   核心提示:新一届党中央大力治腐,决心和战绩深得党心民心,在很大程度上纯洁了党的组织,改善了党的形象,提高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心与信赖。当下,全党上下对中央加大反腐斗争力度已有高度共识,但对此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准备。如果对风险估计不足、预防不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腐败的发生与蔓延,甚至有可能犯下习近平总书记所警示的“颠覆性错误”,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

  反腐败斗争发展到今天,执政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不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不彻底根除已经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党的形象将会受到极大损害,党的执政根基将可能被严重蛀空。腐败现象不解决,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但如果不处理好加大反腐力度与科学防范反腐所引发的各种风险的关系,也可能犯下习总书记所警示的“颠覆性错误”,其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可能引发的风险评估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虽然也惩治了不少高官,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住腐败频发、多发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反腐力度的增长赶不上腐败现象发展的势头。反腐要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效果,必须进一步加大斗争力度,既要大力 “捕蝇”,更要强力 “打虎”。特别是,要彻底铲除其背后的腐败网络。不如此,就很难真正遏制住腐败势头。

  “老虎、苍蝇一起打”,老百姓固然欢迎,但要在短时期内,不惜一切代价把各种“苍蝇”、“老虎”扫除干净,尤其是要真正打掉“大老虎”,难度不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一是“大老虎”们的联手反扑。相对于“小苍蝇”来说,“大老虎”的数量虽不多,但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所占有的资源,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能量和影响都不容小觑。“打虎”力度不断加大,腐败分子决不会坐以待毙。为保护既得利益,必然负隅顽抗,甚至联手反扑:要么寻找更高的“后台”保护自己,阻扰对自身腐败行为的查处;要么以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安定团结为由想方设法向查处活动施加压力;或者以自己所掌握的对手或更高层级官员的腐败线索相要挟,作垂死挣扎;或者联合党内相关利益者,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击坚持反腐的同志,压制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大老虎”们的猖狂反扑必然会激起党内大多数坚持党性原则、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同志的坚决反对。由此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对风险的有效预防和管控机制,任凭斗争愈演愈烈,则很可能引发相当的负面效应。

  二是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毫无疑问,人民群众对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的,因为腐败不仅严重伤害党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网络舆情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是高度评价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反腐效果的。但如果对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缺乏周密的顶层设计,在短时期内过密、过快地拉出一大批“小老虎”、“大老虎”、“老老虎”,虽然大快人心,但与此同时,这种大规模反腐引发的“老虎井喷”现象极有可能超出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意料之外的反效果,即从拥护、支持反腐败走到另一个极端:由痛恨少数腐败分子发展到否定整个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进而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

  三是敌对势力借机大肆攻击煽动。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内外敌对势力长期以来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各种机会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一旦在短时期内集中地、大规模地拉出各种腐败案件,必然会给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大肆攻击提供更加充分的口实,甚至客观上为其利用民众对腐败现象的痛恨制造事端提供便利。

  加大反腐斗争力度的风险防范对策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惩治腐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任务。充分估计反腐可能引发的风险,不是要降低反腐力度,相反正是为了制定科学周密的防范对策,以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

  首先,反腐斗争要有顶层设计。彻底根除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执政党自身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随着反腐败斗争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所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困难也会更多,因而不能盲目地反到哪算哪,更不能逞一时之快。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斗争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必须充分论证,制定出一套目标明确、计划周延、程序科学、方法得当的顶层设计方案。  其次,公布腐败案件要循序渐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重腐败现象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惩治腐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腐败分子要始终保持严打、重打的高压势头,但也要注意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避免因短时间内“疾风骤雨”式的反腐而引发的风险。

  再次,反腐败斗争的重点要放在制度建设上。大力查办各种腐败案件,严厉惩戒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固然是反腐斗争的重要任务,但却并不是最终目标。既要抓“老虎”,更要建“笼子”,只有把“老虎”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虎患”。反腐败斗争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反腐防腐制度体系,因此在反腐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后,要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打虎”转移到“建笼”上来。只有构建起全面系统的防范和惩戒腐败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各级官员“不想腐、不必腐、不能腐、不敢腐”,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最后,权力腐败的“历史共业”问题应特殊处理。不可否认,权力腐败问题既有官员的主观因素——这也是主要方面,但同时也有客观因素。那些因历史环境、价值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一些在今天看来的不当行为,可以称之为“历史共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应在党纪政纪惩处的范围之内,但考虑到牵涉的面太广、人太多,一旦按律行事,有可能引发大范围行政运行瘫痪的风险,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广东茂名腐败窝案,以及近来的石油系统腐败窝案等。为了妥善处理这种情况,可参照香港廉政公署以前的特殊处理方式,以现在的时间点为界,凡是在此之前且腐败情节相对较轻(情节、金额标准可再议)的,只要认错、退赔,一律既往不咎;而此后一律建章立制,按章惩戒,以此解脱一大批幡然悔悟的“小苍蝇”,集中力量打击“大老虎”。“历史共业”问题特殊处理,从法理上说也许有违公平正义,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方式有利于减少阻力,也有利于反腐败斗争顺利进行。

  至于像社会上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大规模的反腐影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笔者认为这种担心虽有一定依据,短期内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如高档烟酒消费、旅游餐饮业等也的确都受到了较大冲击,一些官员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扫除了诸如“吃、拿、卡、要”等行为给经济发展造成的障碍,事实上有利于为市场经济营造一个公平、公开、自由发展的环境,也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方面的风险。

  (作者为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科学有效制约权力运行的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A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