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欣宇丨无比心酸:贵州街头惊现卖炭翁!

作者:窗前一盏灯  更新时间:2022-01-10 07:49:4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这位老翁在冰天雪地里徒步两小时进城,去售卖自制的木炭。据老人说,他儿子离婚了,自身难保。他的孙子需要生活费学费,为了供孙子上学,不惧严寒去卖炭,饿了便在路边啃馒头。

  正如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白居易写的送炭翁一样,老翁用一根木棍,扛在肩上,两端悬挂着要卖的木炭,佝偻着身子,沿街叫卖。看来老人家的身体还行,不仅为儿子操心,还要为孙子的学费奔波。

朗诵《卖炭翁》
   视频链接:http://v.qq.com/x/page/b0564ub4g54.html

  彼此彼刻恰似此时此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通过老翁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他的生存之艰。这首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与灵巧的行文布局,通篇白描之下,娓娓道来卖炭翁残酷的人生。

  白居易的文学观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首诗里,白居易强烈地批判宫使,尖锐地指出这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严寒的冬天吗?

  21世纪的今天,又看见了卖炭翁,不免觉得无限的凄凉!

  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先生写这首诗是1934年。当时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形成了无声的中国。这首诗在艺术上很突出,最激动人心的是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的突出,同前面三句的蓄势有关。蓄势好比提高水位,使水从千丈悬崖上冲激而下,它的力量就震撼人心。先提到“万家墨面”,再提到“敢有歌吟”,极写无声,写出惊雷的反面,从而把“惊雷”突出来,就更有力量。又“广宇”同“万家”呼应,“无声”同“敢有歌吟”呼应,前两句概括出“无声”来,这是蓄势。“敢有歌吟”同“动地哀”结合,暗示这种无声要是爆发出来可以震动大地,这又同“惊雷”呼应。这样的艺术手法,是同高度思想密切结合的,只有对人民力量的无限信任,才能发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名句。

  毛主席很喜欢鲁迅的这首诗。1961年,毛主席接见了日中友好协地的代表团成员,把这首诗用手笔写出,并送给了他们。

小编仿毛主席字迹所作

  悲怆之余,只有以诗来表达我对老人最深切的同情!!

  卖炭翁,七十四,家距市井几十里。

  一肩挑起两边框,步履艰难倍凄凄。

  破帽遮颜遍街卖,恰似孤鸿踏雪泥。

  时逢腊月风北寒,口中吆喝炭便宜。

  声尽力竭无人问,埋头蹲下干心急。

  百万工农啜稀粥,资本大鳄穷奢极。

  人猿揖别辞蒙昧,剥削从来万恶瘤。

  原罪皆因剥削起,撑天尸骨哭千秋。

  浮云蔽日难长久,不必绝望不必愁。

  劳动人民团结紧,红旗还会遍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