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9日电 记者张蕾从空间瞭望智库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今年计划实施6次发射任务,包括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两次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次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发射,以及在轨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和飞船返回任务。届时,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这将推动中国航天发展进入新高度,也将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宇航部副部长马涛强调。
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包括三个阶段,即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建造阶段和运营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自2021年4月29日发射以来,空间站核心舱已经在轨运行286天,目前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合体运行,状态正常。通过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乘组3个月在轨驻留和目前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乘组的驻留,对后续建造使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和充分的验证,结果符合预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表示。
“今年4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驻留6个月返回后,我们将对空间站整个关键技术验证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满足要求后,转入建造阶段。”柏林厚透露,建造阶段将依次发射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实验舱Ⅰ、实验舱Ⅱ以及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6艘航天器,在有人状态下完成实验舱Ⅰ、实验舱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转位,最终完成T字构型空间站的建造。
据柏林厚介绍,建造阶段完成后,我国将持续开展航天员驻留和多领域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届时,舱内活动空间超过110平方米,能提供6个睡眠区和2个卫生区,可以实现长期3人、短期6人驻留;配置有核心舱节点舱和实验舱Ⅰ气闸舱两个航天员出舱舱口,以及实验舱Ⅱ气闸舱1个货物气闸舱;此外,还配置有1个大机械臂和1个小机械臂,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以保障航天员和货物出舱,以及舱外载荷安装和照料等任务。”
在柏林厚看来,今年空间站任务的特点是“环环相扣、高度耦合”:“航天器在轨对接与分离次数多,管理难度大;舱段转位、大小臂组合工作、货物出舱等任务状态新;6个航天器组合体飞行、航天员驻留达到6个月、两个乘组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等几个‘首次’,也对任务形成挑战与考验。”
针对上述特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具有丰富经验和科研活力的团队,可以保障空间站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我们也正在建设自动判读、健康状态预示等能力,提高保障的水平和能力。总之,我们对整个空间站的建造充满信心。”柏林厚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