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1953年7月27日。
北纬38度线以南5公里,朝鲜半岛,板门店。
这一天,《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此时,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还有4天。英雄的人民军队,用一次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为自己的生日祝捷。
从此,这两个光辉的日子永远相依相伴。今天我们纪念这次胜利,依然会回望这支军队出征的原点,凝望这支军队现在的走向,眺望这支军队未来的征程。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周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关键时刻,用一场威震世界的胜利,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2023年,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仅有4年。我们已行至伟大祖国“强起来”的重要节点,实现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已到关键一跃。
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的护旗方队。刘应华 摄
习主席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曾经创造胜利,我们依然渴望胜利。谁也不能低估——中华民族在饱受百年屈辱后,追求胜利的坚忍和执着。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谁也不能低估——人民军队在面对一切敌人时,敢于胜利的决心和意志。
(一)
北京复兴路9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巨幅油画《决策出兵》高悬墙上:中南海颐年堂,一群领航中国的共产党人围坐在一起,或凝神细听,或敛目沉思。画作中央,毛泽东神情严峻、目光如炬。
油画《决策出兵》。高泉 绘(资料图)
静止的画面,积聚着暗涌的思想波涛和情感巨浪。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庆节,座座城市“歌声、口号声响彻云霄”,街道上“拥塞着万千群众”。
这一天,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十分险峻的峡谷——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9月15日,朝鲜仁川港,美军实施立体登陆,兵锋直指鸭绿江边……
那个国庆之夜,中南海菊香书屋的灯光,与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一样,彻夜未熄。
胡乔木同志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主席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时局艰危,我们要不要出兵、敢不敢出兵、能不能打赢?行进在历史的暗礁与险滩中,中国号巨轮的舵手在反复掂量:
实力之比——
那一年,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1507亿美元,新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574亿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还不及美国的尾数。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中国为60.6万吨,不足美国百分之一。为此,麦克阿瑟狂傲地扬言:中国不敢参战,如参战就会遭受“战史上最大的屠杀”。
内患之忧——
得知朝鲜战争爆发那天,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关于西南匪患严重的报告。此时,中国大陆残存的国民党散兵还有近40万众。英国情报机构断言:“中国目前内部尚未巩固,正在全力进行恢复经济,且军事实力不足以应付大战的需要……所以出兵朝鲜的可能性很小。”
时局之虑——
当时,美国纠集了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而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也只有17个。几十封来往于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电报,见证着决策出兵争取外援的“三波两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场艰难的决策酝酿了百日之久。党中央召开3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激烈的争论和交锋中,他们反复讨论一项议题:要不要出兵。
“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经过充分讨论,党中央作出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黎民 摄
——入局,才能控局塑局。“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出兵朝鲜,对党中央来说,有着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基辛格评论,朝鲜战争“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敢战,才能胜战止战。“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彭德怀说,“这次出兵朝鲜,我们要决心打赢,但也要有不怕打烂的精神准备,万一美国人打进我国来,那我们就打烂了再建。”
——知兵,才能遣兵用兵。在毛泽东眼中,不可一世的美国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三个弱点,合起来就是“一长三短”……而我们“在朝鲜与美国较量,拥有最有利的地形、最便利的交通、最便利的物资支援、最便利的人力支援、最便利的政治动员……因而,尽管面临重大困难,但也有打的条件”。
胜利,是一部只有两个字的巨著,却把最精华的历史沉淀在字里行间。
要不要、敢不敢、能不能?面对极端困难复杂的形势,萦绕在决策出兵前夜的战略考量,见证着一个政党的远见卓识,更是一支军队走向胜利的果敢抉择。
1948年,谈及率军跃进中原,邓小平说:“谁都希望革命快些胜利,可是,问你敢不敢胜利,问题就来了。不一定希望胜利的人就敢于胜利。”
“胜利不会像山坡上的蒲公英那样唾手可得”,必须用强大的内心直面灵魂深处的狂风暴雨。
“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出兵朝鲜,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在艰难决策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体现。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今天,习主席的叩问,敲击着新时代每名中国军人的心弦。
“能打仗、打胜仗”,习主席念兹在兹的这6个字,激励着今天的人民军队勇敢面对新时代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
胜利不会向我们自动走来,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二)
沙盘推演,起源于西方。这是一种战争打响之前关于胜负的预言式博弈,它遵循的是西方人所信奉的“实力观”。
冷兵器时代,这种实力是肌肉;热兵器时代,这种实力是火药;机械化战争时代,这种实力是钢铁。
在朝鲜战场上,任何沙盘推演高手,将这些“砝码”放置在权衡战争胜负的天平上,似乎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中国军队的胜利。然而,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疯狂般的铁雨倾泻下,中国军队在上甘岭站稳了脚跟!
颠覆传统与常识范畴之内战争观的,只有战争的另类奇观——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哺育的人民军队、掌握了先进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人民军队。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现场,受阅部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陈建力 摄
奇观何其多,岂止上甘岭!
1951年,釜谷里之战。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歼灭英军王牌“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缴获其军旗。正是这支敌军,曾在10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中,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之间,志愿军的胜利号角,也宣告着美军一支支“王牌”的黯然折戟——号称“开国元勋师”的美骑兵1师、号称“从无败绩”的美陆战1师,号称“绝不当第二”的美步兵2师……
云山之战,中美第一次对垒。美骑兵1师损兵1840人,第8团第3营被志愿军全歼,美国陆军永久取消了这个营的番号。
200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意味深长地主动提出要参观陆军第39集团军——云山之战与美军交手的部队。
这一穿越时空的探寻,背后是他们的迷惑与不解——当年这支军队,很多战士仍在使用日本1905年设计的三八式步枪。如果战争的天平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的比拼,胜负本来不应该有任何悬念。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建军以来,人民军队打赢无数大战、恶战,屡屡在武器装备上“以劣胜优”、军事力量上“以弱胜强”,最擅长的就是抵消“不对称”,其重要原因是战略战术水平高于对手。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1930年12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永丰龙冈全歼德械装备的敌18师,该师9000余人无一漏网。
20年后,志愿军38军113师——这支红军部队经过长征、抗战、大决战的血火洗礼,跨过鸭绿江,迎战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对手。
抢占三所里,该师1万余人携带战斗装具,14小时在山岭间奔袭72.5公里,冲破层层阻击,抢先5分钟挡住美军的退路,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步兵急行军的纪录。
兵贵神速,不仅仅是脚力的较量,更是脑力的比拼。当志愿军将士在三所里“落子”,一盘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内外双重迂回”的战略棋局就此布定。
在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江山,这样“奇迹般的穿插”反复上演:从124师穿插济宁里、27军穿插新兴里,到横城反击战中的穿插鹤谷里、三岔口,再到金城战役中的穿插二龙洞、奇袭白虎团……志愿军各级指战员用纵横阡陌的穿插足迹,勾勒出一幅幅绘满战略想象力和战术执行力的神奇画卷。
“枪声一响,再好的应对方案作废一半。”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历程,不断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成为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关键。
“我们原定的在防御中消灭敌人的计划不行了,在国内战争中采用的那种大踏步前进和后退的战法,也不适用了……应以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为辅。”志愿军入朝后,彭德怀分析敌情后,果断建议放弃原定作战计划。
《周易》云:大人虎变,君子豹变。战争指导因势而变,战法战术更是因时因敌而变。你来“空中绞杀”,我建“钢铁运输线”;你打“磁性战术”,我“零敲牛皮糖”;你有“范弗里特弹药量”,我有“坑道战”;“你扔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一文中感慨地说:“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想出了各种打仗的办法……我们住在北京的一些人,一想到朝鲜战场,就感到相当危险。当然,危险是有的,但只要大家想办法,并不是那么了不起。”
与强敌过招,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把控、对传统优长的创造转化、对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充盈着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气。
“战争是一种充满阴影的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有原理,唯独战争没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战略高新技术群体迸发,网络化、无人化、隐身化、智能化正深刻影响世界军事发展走向。
强军,不是按照别人的模板来画我们自己的蓝图,更不是只准备去打一场别人已经打过的战争。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率先提出的,便是“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松骨峰特功连”举行新兵对连旗宣誓仪式。何鹏刚 摄
前不久,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召开,旨在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指示,加快组训模式创新,推进基础训练转型升级。
会议现场,龙腾虎跃展示新课目的,正是当年坚守松骨峰的英雄部队。
(三)
距板门店5公里,67高地。
1953年7月27日22时,曾经枪炮声震天动地的战场,突然沉寂下来。站在战友洒下热血的山头上,志愿军警卫战士王树山静静俯瞰着胜利的来临。
为了坚守这片高地,志愿军顶住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创纪录的最高单位火力密度。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喊出了壮烈口号:“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赵先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生于南昌起义第2年,牺牲时,共和国刚刚度过第3个生日。
从建军那天起,多少英雄的将士,浴血奋战,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多少英雄的将士,血洒异国他乡。
这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烈墙。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胜利的诗,生命为纸,鲜血为墨。
“是谁把胜利旗帜染红?是谁把和平道路铺平?是英雄献出了鲜血,是英雄献出了生命。”当胜利来临,志愿军67军政治部副主任张宗胜,在日记里为停战前14天牺牲的英雄李家发写下诗句。
这位老兵回忆,“我是不会写诗的”,但“每当想起李家发来,我就感到像失去了一个心爱的孩子似的伤痛”。
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中,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官兵有47人之多,志愿军烈士的平均牺牲年龄28岁。仅荣立特等功以上荣誉的志愿军烈士中,就有44名与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杨根思式”英雄……
苦难和胜利,是克劳塞维茨归结军队精神力量来源的两大要素。西方哲人关于胜利,本来不乏真知灼见。然而,西方的战略家们,又往往低估中国人夺取胜利的勇气和胆量。
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经历过“不像活在人间”的苦难,这支“穷人的队伍”经过20多年浴血奋战,刚刚“一块肉一片血”拼出光明的新中国,决不能容忍“天下再变了”“建设变成一堆灰”!
鲜血染战旗,生命开鲜花。那片战场,成为一片英雄的土壤。那个时代,成为一个英雄的时代。
英雄们历经苦难,付出牺牲,成为对手心中的“东方之谜”。
为什么,寒冰可以燃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冰雕连”潜伏成战斗的姿态?
为什么,烈火能够凝固——在800多摄氏度的火焰中,邱少云只有插进泥土的双手没有烧焦,却“纹丝不动”?
是什么,在上甘岭被炮弹航弹削低2米的高地上巍然挺立——坚守43天,击退敌人进攻900余次?
是什么,在无险可守的松骨峰一块块砸烂了敌人的钢铁——以百人之力鏖战8小时,击退数千敌人5次动用飞机、坦克、重型榴弹炮的集团进攻?
对“钢”的自信,限制了对手的“想象”。他们始终不解,为什么打了“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钢”,当然可以计算。他们,败在了无法推演的“气”上。
习主席与基辛格讨论抗美援朝战争,基辛格说:中国军队缺乏后勤保障、空中支援,装备如此之差,居然没有“打输”。习主席告诉他:“我们靠的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精神,我们的战士是不怕你们的,无论拿什么武器,都敢与你们较量。”
对手难以理解的“东方之谜”,在志愿军将士心中,答案如此坚定清晰:“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官兵向老连长报告。何百源 摄
“我们的精神绝不是谜……这股子信念、爱国主义精神,是党教育出来的精神。”志愿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作答,一支懂得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军队,不可战胜。
停战后的第一个春天,作家杨朔来到英雄牺牲的地方,为李家发烈士写下:“历史可以数到一万年,十万年,李家发却将永远是十九岁,永远像春天一样,万古长青。”
在抗美援朝战场前线,黄继光和战友留下一张合影。黄继光牺牲后,人们拿出照片看了又看——“谁是黄继光呢?也许是这个人,也许是那个人”。是的,照片中每个人都可能是“黄继光”。
时至今日,英雄的身影依然那样熟悉。那是抗洪将士筑在洪涛中的人堤、是抗震官兵奔向震中的背影、是英雄团长祁发宝面向敌人张开的双臂……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70年,新时代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与“新中国的青年”隔空对话。在新时代青年眼中,他们是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同龄人”;他们的英雄之歌,“有我续写”——
青岛大学毕业典礼,学生们用一首说唱歌曲唱出他们心中的黄继光:“早给妈妈留下书信,恐怕以后不能回家。用胸膛抵住机枪,坚如磐石无法撼动……”
今年春节,卫国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收到一个身穿志愿军服装的“种花家”兔子模型,那是父亲从哥哥墓前带给他的。这只来自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兔子,正是肖思远牺牲前的微信头像。
2021年,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给爷爷“回信”:“‘为了胜利’,已经不只是一场战斗的呼叫,它已成为中国奋进的号角。”
(四)
1951年春天,一篇来自抗美援朝战场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仿佛一夜之间打开了新中国的“情感闸门”——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幸福,千百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千呼万唤、孜孜以求。
幸福从哪里来?是人民子弟兵用枪杆子打出来的,用鲜血换来的,用胜利赢来的。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英烈厅,志愿军老战士和少先队员向牺牲的烈士致敬。新华社记者杨青 摄
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强敌压境的时候,谁能为这个国家牺牲付出、赢得胜利、捍卫和平、创造幸福,谁就是“最可爱的人”。
1951年盛夏,志愿军英雄报告团来到重庆。西南农学院大学生代表、21岁的袁隆平挤上主席台,一位英雄在他的学生证上写下赠言:“隆平同志: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到底!”
听从英雄召唤,袁隆平1952年成为空军预备班的一员,后因战事好转、大学生要留校读书方被“退回”。
胜利,不只是一颗中国军人献给祖国的果实,它是栽种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种子。“最可爱的人”,是21岁的袁隆平渴望成为的人,也是那一代中国年轻人渴望成为的人。
“最可爱的人”,拥有了这个“名字”,战斗在前线的志愿军将士感到“浑身是力量,即使横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国鬼子设下的二十公里宽的火墙,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冲而过的”。
“最可爱的人”,身后是“可爱的中国”、可爱的中国人。新中国旭日初升,魏巍更加确信,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可爱,一时比一时可爱,她使一切优秀的儿女,都甘愿为她牺牲自己的一切”。
可爱,就像一个命题,成为中国人对美好的一种描摹和憧憬。正是所有“最可爱的人”无我无畏的牺牲和奉献,才创造出“可爱的中国”。
以“爱国”为圆心,以“支前”为半径,党中央领导下的抗美援朝运动画出一个同心圆,把前线和后方紧紧连在一起,把战斗和建设紧紧连在一起,把个人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当时的“联合国军”并不清楚,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朝鲜半岛崇山密林间、阵地坑道里的志愿军官兵,也是中华大地上亿万中国人“不可打破的团结力量”。
“祖国要什么,我们有什么!”“到前线去,上战场去!”2000多万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大批运输工人、农民和医务工作者组织起运输队、担架队和医疗队开赴朝鲜前线。2000万人口的浙江省,先后有100多万人报名参军,没有得到批准的人感慨:“参军比考秀才还难!”
“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炒面。”时任志愿军38军《挺进报》主编佟希文说,“虽然有的炒得糊一点,有的炒得香一点,有的炒得生一点,但大家吃起来都是一个力量,就是祖国的力量。”
“我们是开着祖国人民捐献的飞机上战场,是为国而战。”时年19岁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韩德彩英勇击落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中国妇女号”“中国少年儿童号”“中国青年号”……即使新中国被重重封锁,抗美援朝战场的天空,依然成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两个齐头并进的战场”“相互鼓励也相互比赛,共同地把我们的祖国推向前进”。当捷报一次次传回国内,新中国建设的车轮也在轰然提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2年下半年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行。
一个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在我军的历史上,有“两个苹果”传为佳话,却很少有人想过它们的关联——一个是解放战争攻打锦州的部队,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一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坚守上甘岭饥渴的志愿军官兵,在坑道里把一个苹果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咬一口……
什么叫做“人民子弟兵”?这两个苹果就是答案。来自人民、热爱人民的将士,视人民为父母,视战友为兄弟。血脉相连的军民情,亲如同胞的战友情,同根同源。
这样的人民谁能战胜?这样的军队谁能战胜?因此,美国当年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没有打赢我们;在朝鲜亲自下场、赤膊上阵也没有打赢我们。相反,人民军队越打越强大,中国人民越打越团结。
这是人民军队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阐明抗美援朝意义时所说:“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老战士向学生们讲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张文魁 摄
“伟大的担子要由伟大的人民一起挑。”走进新时代,富国强军的“一盘棋”,有了新的开局;军政军民团结的“一条心”,有了新的凝聚。当数千万退役军人有了自己的“娘家”,“光荣之家”牌匾点亮万千军属的门楣,“军人依法优先”成为城市“标配”……尊崇的阳光洒满人民子弟兵的心田,“爱我人民爱我军”的伟力深深厚植。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历史也告诉我们,军人对人民最大的奉献和回报是胜利。用胜利为人民服务,他人不可替代,军人责无旁贷。
(五)
1986年,时任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访美。晚宴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莱昂斯问洪学智:“将军是哪个军校毕业的?”
这位昔日志愿军后勤司令员幽默地回答:“我是你们美国空军学校毕业的。”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人,一定懂得这一问一答背后的真正含义。
当年,面对美军的空中绞杀,洪学智率队在朝鲜战场建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国空军在其战史中感叹:“中国军队抢修部队填补弹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飞行员的轰炸速度匹敌。”
实际上,洪学智连小学都没毕业。这位出生在山村里的共和国上将,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的大课堂里,练得一身本领。
世界上没有天生就会打仗的将军,也没有天生就会打仗的战士。
在一支善于学习的军队眼里,战争从来不是汇集鲜血的洼地,而是百炼成钢的熔炉。正如毛泽东所言:“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
当年,550万人民军队,其中有290万到抗美援朝战场轮训作战过。出国轮战的技术兵种部队,多达16个炮兵师、10个坦克团、10个铁道兵师、12个空军师。经过出国作战的历练,人民军队实现了军队建设和作战模式的双跨越。
在这个“大学校”里,人民军队的初建军种边打边学,打出威名——
入朝参战时,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大多只经过几十小时的训练,却开辟了令对手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战斗间隙,王海撰写了《对空作战几个问题的体会》。美国空军战史评价称,“米格飞行员采用过去从来没有用过的几种战术”,这让经验丰富的美军飞行员困惑不解。
“王海大队”全体空勤人员合影。(资料图)
在这个“大学校”里,人民军队面对陌生的对手,驱散了一片片“战争迷雾”,打开了一个个“战斗盲盒”,收获了一笔笔“战场学分”。
毛泽东纵论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最初是能不能打,后来是能不能守,再后来是能不能保证给养,最后是能不能打破细菌战。这四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都解决了。我们的军队是越战越强”。
越战越强的背后,是另一个“战场”的胜利。
正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体验到敌人装甲战车的威力,对引进的苏式坦克深钻细研,探索出夜间奇袭、遮蔽射击、定点设伏等新战法。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215号坦克击毁美军5辆新式M46坦克。这辆战车,今天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215号坦克,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资料图)
也正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首次见识并体会到什么叫“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进而边学边建。195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彭德怀检阅部队。4年前,随他一起出征的志愿军,基本上是由步兵组成。这时,在他面前威武列阵的,已然是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不到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实施首次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夺占一江山岛。
今天,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奇妙能力惊叹不已,殊不知,善于“深度学习”正是我们这支军队举世公认的强大之源。这支军队的拿手好戏,就是持续不断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将“未知”消化、转化为“已知”的“生成能力”。
本领不会与生俱来,学习必须与时俱进。比超越失败的自己更难的,是超越胜利的自己。
——大获全胜,刚刚歼灭“北极熊团”的志愿军27军就地开展“查战斗”活动。复盘讲评,团、师、军甚至兵团指挥员被一线官兵“批”得满头大汗。这支英雄部队没有过多地评功摆好,而是刀口向内、揭短反思。
——战场凯旋,党的八大上,军事工作报告中专章阐述了“学习问题”,特别强调不能因为“我们打败过日本军队,打败过帝国主义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在朝鲜打败过美国军队,以为我们的经验已足够应付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因而似乎可以不学习别人的长处了”。
——班师回国,孙继先率领20兵团挺进西北大漠。“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位长征途中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指挥员,在大漠戈壁开始又一次“强渡”。不到3年时间,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成功发射。
去世后,孙继先的骨灰,一半撒在了大渡河,一半埋在了东风航天城,瞩望着中国“长征”火箭一次次飞向太空。
硝烟散去,但战争活剧的演进从未停止。承平日久,人民军队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我们能不能穿透新的战场迷雾,掌握新的制胜机理,击败一切来犯之敌?下一场战争会不会到来、何时到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到来?
“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我军长期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军事思维容易滞后和保守,要紧跟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更新作战理念。习主席指出,“研究作战问题,核心是要把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搞清楚。”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人民军队依靠学习走向胜利,也必将依靠学习走向新的胜利。
(六)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现场,英国记者阿兰·委卜宁采访了彭德怀,他写道,“透过这位司令员脸上的微笑,你们就会知道,是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然而,当胜利来临,彭德怀流泪了——他站在还冒着硝烟的前沿阵地,掀开一个个担架上覆盖烈士遗体的白布;他从路边的泥土中,拣出一只满是弹洞的白色搪瓷水杯……
“抓一把祖国的泥土,揣在怀里;打一壶祖国的江水,带在身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将士们,对祖国的深情眷恋是如此缱绻。有的战士,就倒在停战的前夜,没有看到胜利的日出。
辉煌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平均每天约200位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197653名中华英雄儿女,在盛开金达莱花的土地上献出宝贵生命。
“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向志愿军忠烈敬礼。”2022年9月16日,运-20飞机搭载着88名志愿军英烈遗骸进入中国领空,两架歼-20战机迅速与运-20组成三机编队,以新时代人民空军特有的礼仪,接迎和护送英烈回家。
2022年9月16日,空军两架战斗机为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护航。潘昱龙 摄
那一刻,历史和现实交错,光荣与梦想同在——执行护航任务的歼-20飞行员,正是来自抗美援朝战场上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空军部队。
今日强军,如您所愿。人民陆军进入“合成时代”,空军进入“20时代”,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如今我们已经拥有比肩强国的先进武器,更拥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
今日强军,如您所愿。一支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部队,如今早已“换羽新生”——松骨峰特功连,已成为陆军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黄草岭英雄连,已成为新型两栖尖刀;黄继光生前所在连,已成为合成空降尖兵;“英雄铁骑”汽车部队,已成为立体投送的探路先锋……
一支军队的强大和自信,要靠胜利来建立;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也要靠胜利来支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丛林法则横冲直撞,冷战思维阴魂不散,霸权主义依旧猖獗,战火硝烟此起彼伏。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敌对势力却蓄意捣乱、横加遏阻、丑化打压、威胁恫吓、讹诈搅局……
当年,毛主席如此评价美国人,“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今天,世界上某些国家依然如故,何曾改变?习主席强调,“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谁也不会送给我们。”
胜利,曾经为我们换来了很多无价瑰宝,包括对手的敬畏、长期的和平。然而,胜利并不是一张永远保值的存折,除非不断赢得新的胜利。
“我们在前进,敌人也没有睡觉。”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今天的中国军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
答案,写在运筹帷幄的目光里——
习主席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擘画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的强军布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越走越宽广。全军官兵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信念无比坚定,听令景从、步调一致的行动更加坚决。
答案,写在衔枚疾走的征程上——
强军兴军,气吞山河。挪棋子,动棋盘,改棋规,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三大战役”高潮迭起,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党的二十大报告号角催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人民军队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军加速度。
答案,写在砥砺奋进的征途中——
“大国重器”密集列装,实战化训练持续深化,军事力量一体运用更加纯熟,我军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稳步提升。穿越岛链、远航深蓝、绕飞台岛、警巡驱离、护航反恐、边境斗争……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使命,需要新生代的肩膀来担当。
听吧,祖国大地上座座军营,回荡着年轻一代官兵的声音:“黄继光!”“到!”“邱少云!”“到!”“杨根思!”“到!”他们手中的“钢”早已焕然一新,他们胸中的“气”更加充盈。传承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基因血脉,新时代的新生代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胜利篇章。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
驻足2023,回望昨天,毛主席的高声宣示回响耳畔——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资料图)
驻足2023,眺望2027,乃至更远的未来,习主席的伟大号召凝聚起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来源丨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