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死对头刘实获诺奖是迟早的事

作者:环球之音  更新时间:2015-10-14 10:42:40  来源:环球之音  责任编辑:石头

  吕永岩按语:刘实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细胞不是分裂而是生殖的生物学家,他的这个颠覆性发现理应获得诺奖。刘实又是科技界真正打假并且是打大假的科学家。正因如此,刘实有了许多转基因对手,这些转基因对手当然是刘实获诺奖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所幸的是刘实早有准备。他的颠覆性科学发现正在不断被后来的科学研究所证实,这种证实越多,刘实距离诺奖就越近。或者转基因崩溃之日,就是刘实获得诺奖之时。真正的科学是压制不住的,尽管熬50年终见天日的事例并不鲜见。

 

  转基因死对头刘实获诺奖是迟早的事,信不信由你!

 

  美籍华裔科学家刘实,1962年出生于中国湖北黄冈,微生物学家和生命科学的一个开拓型研究者,美国国家环保局研究员。专打世界级高端学术腐败,第一个证实了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的衰老,并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后被众多国际学者的研究证实,但拒不引用他的第一篇文章。他还第一个证实了细胞分裂中心就染色体不是随机分到两个细胞中,而是新旧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细胞,所以不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而是一个母细胞一个子细胞。从而揭示了衰老的分子基础。这也已被后人的研究证实。他还揭露了许多世界级学术造假大案。

 

  学术成就

 

  1990年暑假利用在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参加微生物多样性讲习班的独特机会,以细胞形态不对称而有明显极性特征的柄杆菌作为实验对象,得到一些他认为可证明细菌不是按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而永生不死,却是一个母细胞生殖一个或多个子细胞并终将衰老死亡的新细胞生命理论的实验数据。但这一发现投稿《自然》、《科学》、《PNAS》、及其它不同的西方主流杂志后都被拒绝发表。1998年他将这一发现投稿《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英文版),经一年多的评审后被接受,同时还被邀请将英文稿全译为中文投稿。最终1999年《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中、英文版同时发表了他的实验观察和细菌新生命模式的论文。该文特别指出DNA半保留复制与细胞生殖的关系,明确判断DNA的老模版链留在母细胞体内而新模版链被分配到子细胞。这一论述为了解细胞内在的自然衰老死亡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了解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指明了研究方向。刘实关于细菌新生命模式的发现后被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见2003年《科学》论文和2005年《PLoSBiology》发表的论文)。刘实所述的DNA分配规律也被后来的一些研究证实(2006年《科学》论文和2007年《PLoSBiology》发表的论文)。1994年从来自地层深处几千英尺的岩石样本中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嗜高温铁还原菌”。这一发现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并对了解微生物的进化和地球化学的演变有重要意义。国际同行还认为刘的这一发现将为人类探测火星生命现象提供帮助。

 

  刘实:我是如何保证我的诺贝尔奖不被TA人侵占?

 

  王皓的《怎样保证不获奖?-围观诺贝尔之乱谈》写的相当精彩,为了与它也来个“逆向思维”,我也聊聊我是如何保证我的诺贝尔奖不被TA人侵占?

 

  首先声明,我的诺贝尔奖还没发给我。但我保证,只要我还活着,它就不会不给我。因为,我已采取下面的办法来保证这个奖的获奖者必须有我。

 

  1.1、在该领域目前无法排名,但以后排名我绝对第一。因为我的发现是该领域改天换地的发现。前无古人,只有后人。

 

  2.2.尽管是博士期间的重大发现,但不是导师指定课题的发现,是自己违反导师意愿用自己的钱做出的发现。发表论文根本就不用挂老师的名,申请专利也没单位的份。

 

  3.3.即便对手是诺奖评委,也不惧怕。采取各种办法把压抑我发现的江湖大佬和顶奸杂志给公诸于众或逼进墙角,掌握充分证据,必要时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4.4.保养身体,活到老,动到老。

 

  5.5.不光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还要诱导TA人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进一步实践。留下诱导的证据,让“徒弟”无法号称“自学成才”。

 

  附:

 

  王皓:怎样保证不获奖?-围观诺贝尔之乱谈

 

  又到诺贝尔奖公布时间了。昨天凑了个热闹,今天赶脚意犹未尽,索性来个逆向思维,聊聊什么能让杰出的科学家拿不到这个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偶尔有争议的奖项(注:本文仅关注科学类诺贝尔奖,不包括和平、文学和经济三项)。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必担心错失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因为。。。压根儿就没机会,呵呵。但是,如果您真的在所从事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有一个辉煌职业生涯和文献发表记录有时还是不够的。先说个简单事实:很多有着诺贝尔获奖潜质的女性科学家与之失之交臂仅仅是因为她们不是“居里夫人“。在580多次获奖者名单中只有18次是女性(前天这个数字还只是17,呵呵)。而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占了其中三个名额。当然这个顽固不化的性别歧视不是天才的唯一障碍。如果您有着获奖的可能性,那一定要避免以下五个陷阱:

 

  1:在你的领域排名第四

 

  诺贝尔奖只接受前三名,所以如果您排名第四,对不起,这辈子算没戏了,因为大部分科学家们一辈子也就能”放一颗卫星“。当然特大牛人们例外,比如:约翰巴丁(JohnBardeen,1956年、1972年两次获得物理学奖),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化学奖)以及居里夫人。

 

  2:在博士期间有重大发现

 

  你也许会认为,研究生做出优秀成绩会对得奖有利,但历史上至少有两个苦命的学生被导师“摘桃”诺贝尔奖。天体物理学家乔斯林·贝尔伯内尔(JocelynBellBurnell)就是其中的一个倒霉蛋儿。虽然她与老板安东尼·休伊什(AntonyHewish)1968年共同署名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报道了无线电脉冲星的发现,但在1974年诺贝尔领奖台上出现的却是休伊什和另一个剑桥射电天文学家马丁·赖尔爵士(MartinRyle)。由于诺贝尔奖提名保密50年,我们甚至不知道她是否被提名。

 

  其实不只是年轻女性研究人员会被忽视。阿尔伯特·沙茨(AlbertSchatz)发现抗生素链霉素时才23岁,还是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Waksman)的一个研究生。虽然两位共同发表和共享新药的专利,沙茨却不得不通过将他的前上司告上法庭以得到他的那份专利分红。诺贝尔奖可就不同了,错过了也没地方诉苦。因此,当瓦克斯曼被单独授予1952生理医学奖时,沙茨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诺奖委员会没设立”信访办“。

 

  3:对手是评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学界也是有大佬和帮派的。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OswaldAvery)可能是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呵呵,俺知道,因为讲课提到DNA,自然会提及埃弗里-麦克劳德-麦卡蒂实验)。埃弗里证明了编码基因的化学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在1944年埃弗里发表了他十五年的研究成果,而在此之前他提出了多糖作为抗原的免疫学重大发现。为此从1932年开始他先后被提名十多次。然并卵(呵呵,紧跟时尚)。。。再多的工作也说服不了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大佬EinarHammarsten,因为此公是蛋白质的“死粉儿”,坚信蛋白质才是抗原,蛋白质才是基因传递者。根据彼得理查德(PeterReichard)发表的回忆文章,Hammarsten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讨论会上对埃弗里的成就基本置若罔闻。倒霉蛋儿埃弗里于1955年去世,而压在他头上的“大山”三年后才撒手人寰,这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啊。

 

  4:过早离世

 

  虽然很多人都把分子生物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Franklin)错过了和沃森及克里克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奖(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原因归结于性别歧视,但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虽然她是DNA结构发布文章的第三作者,非常遗憾的是,富兰克林在1958因癌症去世,年仅37岁。诺贝尔奖是不能被追授的,即使是五获提名的圣雄甘地也不能例外(见前文“炸药里的一些小佐料“)。富兰克林的后继者,阿隆克鲁格(ArronKlug)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当然凡事都有例外。2011年的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RalphSteinman)在宣布前三天去世而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委们显然没有在发布获奖者前谷歌或维基一下(顺便说一下,Wikipedia越来越快了,屠先生获奖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在条目中得到更新,赞一个)。

 

  5:有一个伟大的理论,但是。。。

 

  无论彼得·希格斯(PeterHiggs)在1964年预测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有多么伟大,他也要熬上将近50年,直到2012年大型粒子对撞机实验真正检测到了”上帝粒子“,他和同事弗朗索瓦·恩格勒特(FrancoisEnglert)才在第二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刘实:用饶毅的矛戳饶毅的盾

 

  屠呦呦真被中国科技界长期忽略了吗?到底是谁想继续忽略屠呦呦?

 

  看到下面的报道:

 

  “与喜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同样繁忙的,是被认为是屠呦呦获奖推手的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饶毅先生。面对凤凰网记者的采访,饶毅教授发出了他的“饶毅之问””。饶毅说:“屠呦呦的工作,很长时间在中国得不到清晰的认可”,“所以青蒿素的工作长期是集体得奖,而个人难以得到认可”。

 

  我觉得实在可笑,因此不得不再浪费一点本应睡觉的时间来进行一些批驳。

 

  首先,我要声明,关于“饶毅是屠呦呦诺奖伯乐”的骗局已在刘实铁证如山的批驳下彻底破产。

 

  其次,我要说明,青蒿素发现的伟大贡献世人早已知道,屠呦呦等人的工作在中国(大陆)早已被认可,而直到今天还在继续诋毁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关键作用的人就是饶毅(们)。

 

  事实胜于雄辩!

 

  青蒿素发现的伟大贡献世人早已知道的事实不用细举,因为千百万人生命的挽救足以证明。

 

  屠呦呦等人的工作在中国(大陆)早已被认可也不难考证,看看下面的奖励记录(不全)就可明白:

 

  ·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09年: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或许有人会如此绕议,这些奖的级别不够高,但这能说明“没被认可”,而且是“四十年长期没被认可”吗?

 

  是的,中国科学发现被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有意)忽视是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但这能怪罪于中国(政府,体制,甚至于文化)吗?

 

  不过,屠呦呦等人的工作在中国(大陆)以外还是被认可了的。不信请看:

 

  ·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的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96年:(英属)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求是奖。

 

  ·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因此,说屠呦呦等人的工作“被长期忽略”明显的与事实不符。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要坚持这样说呢?

 

  是因为那样说有那样说的需要。否则,凭什么指责中国(大陆)体制和文化制约了中国(大陆)科学发展呢?

 

  正是基于这么一个政治动机,饶毅(们)才一会儿号称“赛先生”、一会儿代表“知识分子”,拿屠呦呦青蒿素发现未得到他们认为的认可来对中国(大陆)体制和文化发难。

 

  但只要有我刘实这个饶毅的大表叔在,大表侄饶毅及其同伙的诋毁中国的图谋就休想得逞。

 

  现在我就用饶毅的矛来戳饶毅的盾。

 

  在饶粉张海霞的博文《有饶毅们在就有知识分子在》下的评论里,我看到下面一条

 

  2003年饶毅在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这篇文章中只字不提屠呦呦。并断言:没有根据说中国20年内在生命科学可以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历史演变和现状比较

 

  饶毅

 

  对于杨振宁认为中国二十年内会有诺贝尔奖,如果他说的是物理学,我会得到鼓舞,但他说中国生命科学更有希望,我现在还没有足够信心。

 

  一个国家科学发达相当时间后,也不一定可以得诺贝尔奖。日本的生命科学已经发达多年,且有几个诺贝尔奖级的工作,但至今无诺贝尔生理奖。中国现在并没有达到日本20年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绝对水平,也不到日本当时在世界上的相对水平,所以,没有根据说中国20年内在生命科学可以得诺贝尔奖。

 

  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上的优秀例子(1950-1990)

 

  微生物学:汤飞凡等分离培养沙眼病原体(1956)

 

  生物化学: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合成胰岛素(1958-1965)

 

  药理学:邹冈和张昌绍吗啡镇痛的脑内位点(1962,1964)

 

  植物生理学:殷宏章和沈允钢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1960’s)

 

  生物物理:梁栋材等胰岛素高分辨率结构(1971)

 

  神经生理:张香桐等镇痛原理(1973)

 

  血液学:王振义等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特定亚型(1988)

 

  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422/67550.shtml

 

  http://www.google.ca/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CMQFjABahUKEwjZh_Tvw6zIAhUBXR4KHccLDEE&url=http://www.actaps.com.cn/history/his-0008.ppt&usg=AFQjCNG3v4r6y8BM6tLRyhIAFskG757miw

 

  在这篇2007年题目为‘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的科学网博文中只字不提屠呦呦:本文写于2002年10月6日,发表于2005年《科学文化导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3851.html

 

  由此可以断定,饶毅在2007年以前是公开忽视青蒿素发现的。

 

  饶毅不仅有意忽视青蒿素发现,而且还更是有意诋毁屠呦呦的贡献。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饶毅现在透露了:“1990年代,近几十年来我最尊重的中国科学家、当时的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先生曾力图奖励青蒿素有功的科学家,并不容易,后来好像是给了十个人以“求是科研成就集体奖”,那是香港的基金,周光召先生起了很大作用。周光召先生后来在知道我带研究生研究青蒿素历史时,也告诉过我一些他遇到的问题”。“我在2000年代初,曾带一个科学史的研究生,我建议他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史。他后来去做记者去了,没有安心研究科学史。我回国后,与北大医学部的张大庆合带黎润红为研究生,我再次提出应该研究青蒿素。”

 

  饶毅在2000年代初就要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史”,他回国后(应是2007年吧?),“再次提出应该研究青蒿素”。因此,他那个时候就是应当知道1996年以屠呦呦为首的人获得了求是奖。可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科学“大家”,他向哪个国际科技奖励机构推荐了青蒿素发现得奖,并且特别强调了屠呦呦的贡献?

 

  没有!屠呦呦得美国拉斯克奖是因为美国院士米勒和他的华人同事苏新专的推荐,与饶毅没半点关系!

 

  屠呦呦得美国拉斯克奖与饶毅无关,但反对屠呦呦一个人得奖的声音里确有饶毅的“大嘴”。他的所谓“科学史”不过是想通过饶言证明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的贡献有限,顶多只能做个代表。而他所举的一些“事实”,甚至于可以把屠呦呦定性为学术不端。饶毅对屠呦呦的抹黑,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屠呦呦诺奖的到来。

 

  现在,由于美国院士米勒等人的坚持推荐,诺贝尔奖评委会终于排除了饶毅等人绕议屠呦呦的干扰,把青蒿素发现的最高荣誉给与了屠呦呦一个人。这等于是直接地扇了饶毅一记响亮的耳光。

 

  照理说,饶毅有了这个教训,应当低调而有所收敛。可无耻是无耻者的通行证,被如此掌脸的饶毅竟然在屠呦呦一人得道诺奖后以屠呦呦诺奖伯乐的面目出现,而在其骗局被揭穿的时候还有脸去给屠呦呦祝贺,并发出他所谓的“饶毅之问”。

 

 

  饶毅,你就别再这问那问。我不问你,中国政府给了你那么多的经费和那么好的条件,你在科学上到底做出了哪些货真价实的发现。我就问你,不说你是一个(放弃了美籍的?)中国人,就是作为一个华人,你为什么那么仇视中国的文化?你是真的爱科学并要为发展中国的科学而要革中国文化的命吗?

  本文地址: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38&do=blog&id=9000(吕永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