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资料图)
当地时间6月11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启程前往中国,这是默克尔2005年就任总理以来的第9次访华。
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6月12日至1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与默克尔将共同主持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
默克尔此行带了堪称半个内阁的高官——包括6名内阁部长和5名国务秘书,此外20多名德国公司高管。默克尔将就商贸、外交、安全政策、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中德关系的命脉板块与中国最高层展开磋商。德国智库MERICS预测,“这将是一次非常艰难的旅程”。
除了6月的正式访问,默克尔还将于9月再度访华,出席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算上今年9月的访华安排,默克尔任内访华次数将高达10次,是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任内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中德高层互访的频繁也足以说明中德关系的紧密。
近日,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在接受中国媒体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赞成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曾给出的中德关系“发展到历史最好水平”的说法。而中国主流媒体在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进行报道时,使用的多是“发展新机遇”、“关系新台阶”这样的字眼。
与此同时,也有截然不同的声音。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下文简称"墨卡托")在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自己的预测,称"在未来的数月、数年里,中徳关系必然经历激烈的冲突",呼吁柏林政府对中国摆明立场,采取强硬姿态。
而默克尔在启程之前也表示,她将向中国领导人提出对即将在明年开始实施的非政府组织(NGO)管理法的担忧,希望这些组织的活动不要因此受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默克尔目前正在受到来自德国企业越来越大的压力,她已经表示希望此行中将和中方讨论钢铁产能过剩以及中国在德国的投资等问题,但不会具体提及目前在德国反对呼声很高的中国公司收购知名机器人制造商库卡集团的问题。
柯慕贤日前也表示,在6月的中德政府磋商中,“创新”是核心议题之一,中德将推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在欧盟是否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上,中德也会深入探讨,他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能找到中欧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而有德国官员表示,默克尔访华期间,德国将与中国签署24项协议。
智库竟号召“在国际框架下对中国施压”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总裁兼董事会主席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称,在中徳关系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紧急的争端”,而且越来越难通过惯例的外交手段对其进行粉饰。“我们发现,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策略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南海上有蓄谋的挑衅行为。”
在他看来,那种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会变得更加多元、自由,承认遵守多边规则的愿望“遭遇了打击,甚至是要破灭了”,并从几方面列举了中国政府“令人完全无法接受的做法”,比如对外国非政府组织(NGO)的打压、在政府间交流中公然实施报复性措施。他认为德国必须对此采取措施,“进行防卫”。
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主席布兰德(Michael Brand)今年5月被中方拒发签证。他在就此事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称,中方对此向其施压,“把审查这样的手段输出到德国的做法让我震惊不已”。
韩博天表示,中方对双边活动的这种干预与施加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显然已经越过了红线。他表示,西方高校与智库准备达成一份行为准则:如果中方出现了有选择签发签证、将对中国持批判观点的代表团成员排除在外的情况,这些西方机构、组织作为对策,将取消整个访问行程安排。
德国之声报道称,自2012年底上台以来,中国进一步收紧对社会各层面的管控。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今年4月底通过了充满争议的《境外NGO在华活动管理法》,将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批评人士认为,该法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国NGO的管制、限制其在华运作,阻碍非政府组织层面的国际交流,从而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墨卡托" 的政治、社会、媒体课题研究团队负责人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说,基本上中方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不会因为德国发出谴责而改变。在未来柏林应该更多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华盛顿联合行动,发出国际呼吁,这样赢面更大。
韩博天也强调,德国与欧洲的对华政策理念应为:"永不单独面对中国"。
德国成为中国企业并购首选目标
近日,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华欧企对于中国经商环境缺乏信心。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称,“中国的商业环境日益敌对化,框架条件有利于当地企业的现象依旧没有变化”。
“墨卡托”也同意这种看法,称在市场准入方面,外企在中国越来越受歧视——“特别是在那些中国不再急需外国技术、外国投资的领域”。“在中国大幅投资德国、欧洲的当下,这种不对等愈加扩大。”
但是,与在华欧企悲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投资者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旺盛的购买欲。从垃圾处理(EEW)到加油站(Tank und Rast),再到新近的法兰克福-哈恩机场以及对机器人制造企业库卡(Kuka)的收购要约,中国买家涉猎广、胃口好。
然而,中国企业的“好胃口”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份有关中国在欧投资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70%的对欧投资来自于国企。这被很多欧洲人看作是带有政治杠杆作用的国家行为。在美的有意增持库卡股权的事例中,德国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声,担忧其核心科技受威胁。
德国企业的高技术水平并非中国人对德国情有独钟的唯一原因。著名国际会计公司安永中国区顾问孙轶分析说,德国人口碑好,被认为勤奋,守约,此外,德国人的英语不错,与其它欧洲国家比,德国的罢工现象也少一些。德国因而是中国人的首选目标。
不过,每发生一次新的中资收购或入股行为,对生产基地转移、专利盗窃、就业岗位减少的旧有害怕情绪便相应增加一回。尤其是中方扩大库卡股权的计划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甚至表示,应优先考虑德国和其它欧盟成员国企业对库卡的收购意愿。他称,中国对德国技术企业的兴趣虽还未达至令人忧虑的程度,但"应引起注意"。
孙轶试图打消这样的顾虑。她指出,在安永的中国客户那里,并没有发生生产基地转移的现象,购买后拆除在德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开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德国并购联合会主席鲁克斯(Kai Lucks)也证实了这一点。他指出,中国人学习很快,在企业经营方面也已有180度大转弯。另外,对有中资入股的企业而言,也意味着获得大机会,例如,更易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已是德国在欧洲之外第二大出口市场。2014年中德贸易额相当于英、法、意三国对华贸易额的总和,德国也是对华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而2015年中德关系的发展表明,到2015年年底,德国仍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贸和技术合作伙伴。
面对中方的投资浪潮,"墨卡托" 表示,德国与欧洲应该从三个角度进行考量。其一是公共安全角度:这些中方投资符合德国公共安全利益吗?其二从企业角度,这些中方投资真的像第一眼看上去那么诱人吗?其三是中方投资者从长期来看是否会真的遵守游戏规则?
对于默克尔此行的结果,"墨卡托"并不会十分乐观,该智库的技术创新、环保与经济课题专家孔弼永(Björn Conrad)表示,预计在很多领域,双方都会失望。中方希望推进“创新伙伴关系”,德方因为担心失去对科技信息的掌控而对此非常谨慎、克制;德国方面希望与中国签署有关禁止网络经济间谍活动的互联网安全协议恐怕也会落空。
被拒签议员称必须对北京亮出警示牌
在默克尔的访华代表团中,没有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主席布兰德的身影。这位基民盟政治家因为批评中国的西藏政策而被拒绝入境。布兰德呼吁默克尔不要躲闪,在人权问题上明确表达立场,对北京干预公民自由权利的做法予以批评。“对话绝对是重要的,但也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他在柏林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表示。
“如果像中国、俄罗斯或者土耳其这样的伙伴国家做出了超越红线的事情,德国政府就必须亮出警示牌,并且要确保对方理解这个信号”,布兰德说,“躲躲闪闪是不能够给自己赢得尊重的,恰恰相反。”
今年5月,北京方面拒绝给布兰德发放入境中国的签证,因为他没有按照中国驻德国大使的要求,将涉藏的批评性文章从其个人网页上删除。
布兰德说,联邦政府已经为取消针对他的入境禁令作了一番努力,"但是中方不为之所动。……议会期望,联邦政府这次不要从北京空手而归。"
他还声称,有些国家试图通过对议员施加压力、破坏其名誉或者是加以威胁,来达到对有理有据的批评加以阻止的目的,不仅仅在自己国内,而且还在德国,包括阻止德国的议员发声。
布兰德认为,在土耳其的问题上,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已经以必要的明确方式表达了正确的立场。希望联邦政府也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是对土耳其还是中国。
对于中方对其采取的拒签行动,布兰德感到十分愤怒:“中国大使的这种试图要挟的做法,让作为德国议院人权委员会主席的我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和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发表都交给北京去审批,这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也是两国关系的最低点。”
(观察者网综合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新闻、新华网、德国之声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