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证照分离”试点传递改革深意
2018-01-20 15:03:42 | 来源:健康报
首席记者 刘志勇 姚常房 记者 杨金伟
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由上海市进一步在浦东新区对医疗等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进行改革试点,推进“照后减证”。会议要求,在医药领域,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核发等审批,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数逐步实行自主决定。消息传出,引起行业极大关注。
切中现有政策“痛点”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这次释放的信号对社会办医来讲,是一项更加有诱惑力的优惠政策。以往虽然一直倡导鼓励社会办医,但同一条件下,政策往往更加倾向公立医疗机构。床位、设备的放开,让改革的板子更加精准地打在了社会办医的痛点上,为社会办医突破瓶颈提供了可能,尤其在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丹说,“证照分离”是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双创”活力的前提。放开床位、设备,缩短药品、医疗器械准入周期等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办医的积极性,从而完善我国医疗健康服务网络的构建。
“短短两句话释放出很大的信息量。”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表示,社会资本所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设备购置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决定,这省去了过去繁杂的审批过程,不但可以降低投资医疗的行政成本,也让市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举可减轻国家对二类进口设备投入,医疗检查或将在市场和商业保险的监督下,回归医疗需求的本质,技术价值将有可能凸显出来。
谢汝石表示,按照以前的政策,如果想做四级手术,即便相关技术、人力等资源全部齐备,但床位数不够,就不能开展。而要达到相应床位数,医院就需要投入巨大的固定资产、营运成本以及人力成本,这不是一般民营医疗机构能承担得起的。仅仅用医院物理空间大小来衡量医疗服务能力,忽视人才和技术,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障碍之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但是还有一些政策不配套,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放开限制不是放任不管
有专家表示,医疗卫生服务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放开限制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江宇表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是一般竞争性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不能照搬到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服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营利还是非营利,都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从国际上看,哪怕是西方国家,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也都有严格监管和规划。如果放任营利性医疗机构扩大规模,就会加剧现在已经非常严重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过度医疗、看病贵等问题。因此,对此开展试点,主要是探索如何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的经验。无论是床位数还是仪器的配置,都应该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办法。因此,我国在扩大试点的同时,要探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管经验,其床位数、大型设备配置等都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以避免对医疗卫生体系造成破坏和冲击;加强对民营医院医保合规性的监管,加强对营利性医院的财务审计等,遏制其过高的利润率。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专委会秘书长曹健表示,要加强对设备开机率、检查阳性率、床位使用率等重要指标的监督考核,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带来的卫生资源浪费和费用不合理上涨,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提出,如果上海经验向全国复制,未来医疗机构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营利性社会办医将在市场的引导下走向个性化、中高端医疗。不过,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目前定位模糊,而营利性医疗服务内容和模式方面仍有待拓展升级。
金春林也表示,降低门槛意味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这一点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重视起来。
改革步伐加大加快
会议提出,要缩短药品、医疗器械准入周期等,还要优服务、强监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表示,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政策,药品审评审批积压明显减少,也创造了创新药物上市审批用时的最短纪录,改革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上海市作为改革的前沿地区,已于2015年组建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上海分中心。此次会议提出要缩短药品、医疗器械准入周期,希望上海市深入落实各项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政策,为加快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效率探索和积累更多经验。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仅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工作,更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屏障。北京市卫生计生监督所党委副书记王本进表示,“双随机”是执法检查方式的创新,主要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有效督促卫生监督员坚守职责、阳光执法。随机抽查体现了政府“放管服”的原则,强化了市场主体自律意识和社会监督责任。执法部门不再进行拉网式的执法检查,而是重点建立违法行为发现机制,在开展精准执法的基础上,适当随机抽查,提高监管效能。 |